提到世界五百强,应该没有人不会把这些企业同强大、富有联系在一起。然而,当初我国企业刚刚进入这个“强企大名单”时,却仅仅只有三家。
那么,我国是什么时期进入的这份“富豪名单”呢?为什么当初只有三家?现在有没有改变呢?

现在人们所说的“世界五百强”,准确地来说应该是叫做“由《财富》杂志评定的全球最大五百家公司排行榜”。因为这个排行榜,最早就是美国的《财富》杂志所评定出来的企业财富排行榜。
《财富》杂志从1955年建立之初,就把客户群体的定位目标锁定在企业以及众多的企业家们。因为最初的杂志规模有限,所以在内容中也主要针对美国国内的企业。

一直到了1976年,《财富》杂志为了寻求内容和销量上的突破,开始把目光放在海外市场。
于是,在当年的《财富》杂志上,出现了第一次“世界五百强”的名单,只不过这一份名单中的上榜企业中,不仅没有美国本土的企业,也没有“美国不关注”国家的企业。
简单来说,就是最早的“世界五百强”并不能够代表全世界的企业。

到了1995年,《财富》杂志在担当起多年的“评委”之后,积攒了很高的声誉,能够入围的企业范围,也真正扩张到了全世界,我国的企业也在当年的榜单中成功上榜。
在当年的榜单中,美国就占据了153家,作为美国忠实跟班的日本紧跟其后,也有141家之多,仅仅这两个国家就占据了当时全球最强大、最富有企业的58.8%,完全可以说是占据了世界财富的半壁江山。
然而,在500个世界顶级的企业中,我国却仅仅有三家公司入选,而且还是中国银行、中国石化和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这三家“国字头”企业。

207位、416位和480位,这样的排名也略显尴尬。即便能够加上台湾的两家企业,也不过五家公司上榜。
其实,如果仅仅看这些排名和数据的确觉得尴尬,但如果把眼光转向当时的世界经济格局,那么就能够理解我国当时的处境。
1995年的世界经济格局中,美国以7.6亿美元的GDP当仁不让的排在世界各国的最前端,日本则以5.4亿美元紧跟其后。

然后就是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等“老牌资本主义强国”,我国以0.7亿美元排在第八名,就连巴西都以第七名的位置排在我国前面。
从比例上来看,美国和日本的GDP占据全球42%,我国却仅有2.3%。这个比例和世界五百强中的企业占比,也有着惊人的相似度。
我国当时为什么会没有很强的企业呢?

其实大家都知道,我国从建国之后,因为政治环境的原因,以至于经济情况在很长时间里都很不乐观,如果不是美苏之间冷战给了我们机会,也不会在苏联解体之前那样容易以改革开放的方式,重新回到国际市场。
1978年我国开始改革开放,到了1992年才开始真正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大方向。也就是说,在1995年时我国才刚刚处于经济的起步阶段。

反观美国、英国、法国等其他排在我国之前的国家,则基本都是曾经横行全球的霸主级国家。
一面是刚刚起步,另一面则是已经奔跑多年,当时的这一份“五百强”名单,就是在这种“不公平”的情况下诞生的。
那么,我国的经济已经“奔跑”了多年,如今的这种情况是否有所改变呢?

其实,这种问题的答案并不需要多想就能够知道答案,因为我国不仅奔跑了,还是奔跑的飞快,而且这种飞速奔跑的速度还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在第一次上榜之后的第五年,也就是2000年,我国的GDP突破了1万亿美元。
已经把原本的意大利和巴西两个国家甩在了身后,在世界五百强的名单中,我国也从3家变成了10家。相应的,美国和日本的企业也降低到了175家和107家。
我国的企业虽然在2000年是仍然还没有进入到前10之内,甚至还没有进入前20,但整体质量上却已经有所加强。

仅仅十年之后,世界经济的格局却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尽管仍然还是由美国占据着世界第一的位置,但是第二名却已经变成了我国,当初的德国、日本还有英法等国,虽然总体上差距并不是很明显,但却只能排在了我国的身后。
同样地,在当年的五百强名单中,我国也以54家企业的名单仅排在美国和日本之后,银冠与138家企业的美国仍然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却已经和71家企业的日本相差无多。
更主要的是,我国的企业已经有3家闯进了前十名。

到了2020年,虽然整体上五百强名单的大排名并没有太大变化,但是在数量上却再一次发生了剧烈的变化,第一名的美国与第二名的我国,仅仅有126和120的微弱差距,而我国和第三名日本之间,则是120对52名的“碾压性俯视感”。
在2024年最新的世界五百强名单中,这种排名和数量上的差异,仍然值得让人玩味。
美国139家入围企业占据整体榜单的27.8%,我国则有133家,占比大约26.6%,而日本、德国和法国,则只有40家、29家和24家,在数量上已经形成了明显的“阶梯层次感”。毫无疑问,以美国和我们组成了第一梯队,把第二梯队远远抛在了身后。

仅从中美之间的企业行业分布来看,我国在金融、科技、汽车、食品、通讯、航天等多个领域中,几乎与美国不相上下,而且还有一部分已经把美国“逼急了”,让美国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什么叫做“恼羞成怒”。
从这些闯入五百强企业的成立时间上来看,我国的企业明显要比美国企业要年轻得多。
像拼多多、字节跳动、小米等企业,大多数都是在十年之内迅速崛起的企业,这也说明我国的企业要更加具有活力。

从1995年到2025年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内,我国闯进五百强的企业越来越多、越来越快,行业也越来越广泛,如果没有强大的国家作为保障、没有稳定的社会作为支撑,任何一个国家也无法实现这样的“惊天大逆转”。
当然,我们也必须要承认,与美国在经济总量、行业先进度仍然高于我国。

但我们同样也相信,美国的这种差距在很久以后,恐怕都会成为流星一样的过去,取而代之的则是我国众多年轻的企业。
恐怕,留给美国继续坐在“第一宝座”上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参考资料
《从2024年世界品牌500强榜单看世界一流企业品牌建设着力点》中国质量万里行
《从两个“500 强”榜单看中国大企业特征与未来》中外企业文化
《最新世界500强公布!中国企业格局有哪些变化?一文看懂》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