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小学校长性侵学生案二审开庭,家属呼吁维持原判

我是小羽呀 2025-03-20 14:46:53

2025年3月20日,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开庭审理“耒阳某村小校长徐某华性侵案”。

一切的悲剧起始于 2022 年那个看似平常的校园。一位本应守护学生成长的 64岁退休返聘校长,却在权力的扭曲下,徐某华精心将杂物间改造成了阴森恐怖的“刑房”,用“脱掉校服”“背不出课文就惩罚”等恶毒手段,对 5 名年幼的女生伸出了罪恶之手,实施了令人发指的猥亵、强奸行为。

孩子们在恐惧与绝望中,遭受着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折磨。而其中最小的受害者,年仅 11 岁,正是天真无邪、对世界充满信任的年纪,却遭遇了如此惨绝人寰的厄运。

案发后,受害者们的生活陷入了无尽的黑暗深渊。

家属们痛心地表示,孩子们出现了严重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

原本成绩优异,在班级名列前茅的她们,成绩一落千丈,跌至倒数。

更让人心碎的是,一些孩子甚至长期尿床。三名受害者还被确诊为盆腔炎,需要终身治疗。

为了给孩子治病,家属们四处奔波,辗转于北京、上海等各大城市,医疗费用高达 20 多万元,这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无疑是沉重的经济负担,让他们陷入了“治伤还是生活”的艰难抉择之中。

2024 年 5 月,衡阳中院一审做出了正义的宣判,判处徐某华死刑。但这个恶魔却拒不认罪,试图逃避法律的严惩,案件由此进入二审阶段。

在庭审现场,每一个细节都如同重锤,一次次敲击着家属们本就千疮百孔的心。

当公诉人出示沾有 DNA 的校服残片时,一位母亲承受不住巨大的悲痛,当场晕厥过去。

徐某华在退休前就曾因“行为不端”被举报,但仅仅因为所谓的“教学成绩优异”,他就被轻易返聘,这无疑为这场悲剧埋下了隐患。

涉案学校教师平均年龄高达 54 岁,近十年都未引进青年教师,师资队伍缺乏活力与创新。

而 5 名受害者竟然都不知如何定义“性侵”,甚至天真地误以为“校长在检查身体”,这凸显了性教育的严重滞后,尤其是农村,使得孩子们在面对罪恶时毫无自我保护的意识。

广西百色教师性侵案中,唐某某多次荣获“优秀教师”称号,却做出令人不齿的犯罪行为,这充分暴露了师德审查仅仅停留在表面,未能真正起到筛选和监督教师品德的作用。

师德,本应是教师职业的灵魂,却在形式化的考核中被渐渐忽视,这无疑是教育的悲哀。

监控盲区的存在更是让人愤怒不已。案发的教室隔壁房间竟然没有安装监控,而校方给出的理由竟是“为保护隐私”,这样的解释实在难以服众。

耒阳市教育局 4 名官员虽被免职,但家属们依然质疑“权力庇护文化”并未从根本上被根除。

赔偿的缺失更是让家属们雪上加霜,至今他们都没有获得任何赔偿,生活陷入了绝境。

4 名受害者均为留守儿童,祖辈由于文化水平有限,加之传统观念影响,秉持着“不敢得罪老师”的想法,未能及时察觉孩子遭受的苦难,让犯罪分子有了可乘之机。

这种无奈的现实反映出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诸多困境,他们不仅缺失父母的关爱与陪伴,在面对危险时也缺乏有效的保护,无情地撕开了乡村教育最为脆弱和不堪的一面。

关注此案件的人们也关注着这个恶魔校长最终的结局。

作为《刑法修正案(十二)》实施后,首例针对教育工作者性侵未成年人的极刑判决,它承载着特殊的意义。

法学专家指出,死刑判决不仅仅是对犯罪者的严厉惩戒,更是向全社会发出了一个强有力的信号——孩子的身体不容权力肆意践踏。但争议也接踵而至。

在证据方面,徐某华妄图狡辩,声称是“学生诬告”,但铁证如山,DNA 证据与受害者的陈述相互印证,让他的谎言不攻自破。

在量刑尺度上,虽然中国强奸罪最高可判死刑,但在司法实践中,出于种种考虑,极少适用这一极刑,此案能否突破“慎杀”的传统,成为了法律界和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

比性侵本身更让人感到恐惧和心寒的,是权力对弱势群体的无情碾压,是沉默对罪恶的纵容。

当二审的法槌最终落下,或许法律会给出一个公正的裁决,但对于那 5 个深受创伤的家庭而言,他们所承受的痛苦和伤害却远未愈合。

只有让每一间教室都真正装上“法律的监控”,每一位校长都切实戴上“制度的镣铐”,每一个社会成员都积极参与到保护未成年人的行动中来,我们才能为孩子们撑起一片安全的天空,让那一张张本该绽放的笑脸重新洋溢出幸福与纯真。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