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游牧为生的民族向来勇猛,突厥民族也是如此,尽管人数不多,但擅长骑射,让中原汉人屡屡吃亏。战乱时期,向突厥称臣者有之,向突厥进贡者更有之。而到了隋朝初年,突厥人大批归附,突厥可汗表示“子子孙孙乃至万世,亲好不绝”。出现这样的结果,当然是实力使然,同时,也与隋文帝采取的又打又拉的政策有关,而提出并完美地执行这一政策的人便是长孙晟。
他使用反间计,使突厥人互相猜忌,彼此削弱,然后用武力扶持亲隋的突厥人,由此换得隋朝与突厥边境几十年的平安。
一箭双雕隋朝建立之时,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南方的陈朝还在负隅顽抗,东部旧齐势力蠢蠢欲动,东北的高句丽觊觎中原,而燃眉之急是北面的突厥频频南下,虎视眈眈。
开皇二年(582),杨坚刚当了一年皇帝,突厥首领沙钵略可汗(即摄图)约会各方部落,聚集40万骑兵,突入长城,分路攻隋。隋文帝不得不下令撤回准备进攻南陈的军队,集中兵力抗拒突厥。
这次突厥大举进犯,其实是千金公主一再怂恿的结果。北周大象二年(580),沙钵略可汗向北周求婚,当时的突厥国已经强盛起来,跃跃欲试想要吞并北周。周宣帝为了边境安宁,就仿效汉代的和亲政策,把赵王宇文招的女儿千金公主许配给了 沙钵略可汗。
千金公主是汉人和胡人的混血儿,既有汉族大家闺秀的端庄贤淑,又有鲜卑人的豪放健朗,很快就赢得了沙钵略可汗的宠爱。
就在千金公主出嫁的第二年,杨坚改朝换代,千金公主的叔伯与兄弟一个个惨死在杨坚刀下。从此,千金公主把杨坚当成不共戴天的仇人,誓报灭族之仇。她泪水婆娑地向沙钵略可汗诉说自己家族的不幸,跪地恳请他与隋朝绝交。沙钵略可汗心疼妻子,就答应了她的请求。
突厥骑兵攻势很猛,先后攻下延安、天水等六城,长安震动。千金公主跨上战马随军出征,还亲自谱写战歌鼓舞军队士气。不久,隋军反攻,沙钵略败退,又遇灾疫,死伤甚重,突厥骑兵的攻势这才有所减缓。
就在这紧要关头,奉车都尉长孙晟上书隋文帝,献上一条离间计,杨坚喜出望外,立即召见长孙晟。
长孙晟出身鲜卑贵族,北周时期崇尚武功,贵族子弟交游都以武艺相夸,每次驰射,同辈人谁也比不上长孙晟,但是他没有什么名气,一般人也不知道他的才能。唯独杨坚只见他一面,就拉着他的手对别人说:“长孙郎武艺超群,多有奇谋异略,日后 必成名将!”
千金公主出嫁时,北周和突厥都想借机炫耀一番,各自精选骁勇之士充当使者,长孙晟作为送亲使团的副首领,护送公主来到突厥。此前北周先后派来过数十名使者,但沙钵略可汗都看不上眼,却单单喜爱上了长孙晟,经常与他一起游猎习武。
有一次出游,天空中飞来两只巨雕,为了争夺捕获的肉食而搏斗起来,沙钵略可汗递给长孙晟两支箭,请他射雕。长孙晟接箭在手,策马追出去,待两只飞雕纠缠在一起的时候,他一箭射出,居然同时射穿了两只雕。
长孙晟将一箭双雕及没有用上的那支箭交到沙钵略可汗的手上,这位剽悍的突厥武士连声叫好,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下令亲贵及子弟都来向长孙晟学习射箭的本事。
就这样,长孙晟在突厥人那里住了一年多。
反间妙计长孙晟见到隋文帝,把他在突厥那里了解到的情况和盘托出。突厥汗国叔侄兄弟四
人各统强兵,俱称可汗,分居四面。达头可汗是沙钵略可汗的堂叔,实力既强,辈分又高,却屈居沙钵略可汗之下,因此心中不满。
沙钵略可汗的弟弟处罗侯势力较弱,但深得民众的爱戴,以致遭到沙钵略可汗的猜忌。长孙晟在突厥时,处罗侯曾暗中托心腹之人与长孙晟结盟,为的就是争得外援。阿波可汗本应继承其父坐大汗之位,却因实力不足,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沙钵略捷足先登,内心极度不满。长孙晟对突厥内部的矛盾洞若观火,所以才向隋文帝提出了“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的建议。
隋文帝觉得长孙晟的建议很值得一试,就立即派遣太仆元晖为使者,前往达头可汗那里,送上狼头纛,以示大隋王朝的钦敬之意。
达头可汗受宠若惊,随即派出使者回访,隋文帝故意让达头的使者位居沙钵略的使者之上。这一招果然奏效,沙钵略可汗对达头可汗产生了疑心。
当突厥大军节节胜利的时候,达头可汗却带着本部兵马撤走了,沙钵略可汗这一部顿时成了孤军深入,南征计划半道夭折。
隋文帝又派长孙晟携带大量钱财,前去笼络处罗侯和契丹等部族,同时又去挑拨阿波可汗和沙钵略可汗之间的关系。
沙钵略可汗听说阿波可汗接待了长孙晟一行,怒火中烧,破口大骂阿波可汗是叛贼,立刻起兵袭击阿波可汗的北部领土,还杀死了阿波的老母。阿波可汗被迫投奔达头可汗,从他那里借来十万大军,打退了沙钵略的军队。叔侄兄弟纷纷反叛,沙钵略可汗陷入困境。
万般无奈之下,千金公主决定暂时将自己的家仇放在一边,先帮助丈夫走出绝境。她亲笔给杨坚写信,信中她摆低姿态,丝毫不提家仇国恨,表示自己虽是北周宇文家的公主,但对杨坚是十分的佩服和尊敬,希望可以做大隋皇帝之女。杨坚顺水推舟,赐公主杨姓,收为养女,改封千金公主为大义公主,希望她能深明大义,促成两国和好。
长孙晟再次奉隋文帝之命,前去突厥送诏书。沙钵略可汗见到诏书后,却不肯行跪拜之礼,说:“自我父亲伯父以来,从来不曾向外人下拜。”
长孙晟劝说他道:“可汗也是大国天子,不想起身也就罢了。但既然公主成了我国皇上的女儿,可汗便是大隋的女婿,不敬岳丈,那不是无礼吗?”
一席话把沙钵略可汗说笑了,也给他找到了台阶,对左右官员说:“既然岳丈要拜,那我就顺从好了。”
沙钵略可汗依礼拜受诏书,长孙晟圆满地完成了使命。
清除隐患隋朝与突厥的边境暂时安定下来,隋文帝又回过头来进攻南陈。就在隋军逼近建康时,突厥人又出兵扰境。杨坚不想腹背受敌,只得忍气吞声,派遣使者前往突厥国,给沙钵略可汗许下种种好处,让他停止进军。同时派人求见大义公主,劝说她以两国关系为重,保持和平相处的局面。
大义公主答应了隋朝使者的请求,让突厥部队撤回本土。不过,她并不是被隋朝使者说动了心,而是考虑到她的复国大计。这个时候即便突厥人能打败隋朝,天下也是突厥人的,而不是宇文家的。不如暂且退让一步,再做打算。
要想恢复宇文家族的北周,就必须先找到宇文家族的“皇种”才行。大义公主为此整整花费了两年时间,暗地里派人到处明察暗访,终于找到了一位幸存的宇文氏王子。于是,大义公主在突厥招兵买马,加强训练,企图攻入中原,灭隋复周。
正当大义公主稳步实施她的复国计划时,她的靠山沙钵略可汗突然病死了,处罗侯即位,称莫何可汗。隋文帝派长孙晟前去祝贺,赐以鼓吹旗幡。处罗侯趁机提出要消灭阿波可汗,征得隋文帝的同意后,处罗侯率部打着隋朝所赐的旗鼓西击阿波可汗。阿波的部下以为处罗侯得到了隋兵助阵,丧失了斗志,望风归降,阿波被处罗侯生擒。
开皇八年(588),处罗侯在西征途中中流矢而死,其子都兰可汗即位。此时隋朝已经统一,国势强盛,天下稳固,隋文帝可以把精力用在北疆上了。他派出30万大军屯兵北方边境,但只是防御,并不想与突厥人正面交锋,于是便派长孙晟携带着从南陈缴获的珠宝彩缎出使突厥,一是吊唁,二是祝贺新可汗即位。
隋文帝也给大义公主带去了很多礼物,其中有灭陈后所得陈后主价值连城的翠玉屏风。
见到亡国之君的旧物,大义公主不由得想起自己的父兄,还有渺茫无期的复国计划,感慨万千,就提笔在翠玉屏风上题下一首五言古诗。
这首诗传到了杨坚那里,他发现诗中处处流露出大义公主对北周念念不忘的感情,十分不快,决心除去这个潜在的威胁。按照胡人的风俗,沙钵略可汗死后,她先后在几个可汗之间转嫁,都兰可汗死后,她又嫁给了都蓝可汗。这个都蓝可汗是沙钵略的儿子,谁也不敢保证哪一位可汗不会为其所动,兴兵助她复国。
开皇十三年(593),都蓝可汗相信流言,不再向隋朝进贡,大义公主也趁机煽动都蓝反隋。大义公主有个心腹名叫安遂家,公主在突厥虽然贵为王后,但很难说有什么个人爱情和幸福,在极度的苦闷与寂寞中,就和这个安遂家暗中私通。长孙晟出使突厥时,探听到这个秘密,就四处散布。
突厥人一向禁止通奸,而这件事传开后,人们议论纷纷。都蓝可汗抓住安遂家,得到他的供词,再加上别人的挑唆,不由得勃然大怒,冲入牙帐,一剑将大义公主刺死。这一年是开皇十六年(596),大义公主年仅33岁。
弹击飞鸟都蓝可汗杀了大义公主,又想与隋朝通好,就上表请婚。隋文帝正准备答应,长孙晟却不同意。他认为都蓝反复无信,即使把公主嫁给他,早晚也会反叛。而处罗侯的儿子染干为人诚实,早就提出过通婚的要求,如果把公主嫁给他,有利于边疆安定。隋文帝准其所奏,染干就迎娶了安义公主为妻。都蓝可汗请婚不成,心里有气,就三番五次袭扰隋境。染干派人侦察他的动静,一有情报立即飞报隋朝。结果,都蓝可汗每次侵犯,都因为对方先有防备而未能得逞。开皇十九年(599)二月,染干又派人来报,说都蓝正在赶造攻城器械,准备进攻大同城(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东北)。
隋文帝不想被动挨打,就派出三路大军进击突厥。都蓝可汗得知隋军大举来攻,哪里还敢抵抗,就把一肚子怨气发到染干头上。他和达头可汗结盟,合兵一处,在长城下与染干的人马展开激战。染干兵微将寡,不是他俩的对手,部众纷纷溃逃。他和长孙晟趁夜南逃,身边只有五人跟随,跑到天明时分,才聚拢起数百名散骑。眼看着就要进入隋境,染干却勒马不前了。原来,他担心自己兵败来投,会让隋文帝瞧不起。长孙晟没有劝他,而是暗中派人赶往伏远镇(今山西大同西北),令镇中驻军迅速燃烧烽火。
染干突然看见烽火熊熊,不知道发生什么事情,就询问长孙晟。
长孙晟告诉他:“这一定是站在城头上的军士看见敌人来了。按我国之法,如果敌人来得少,就燃烧两处烽火;如果敌人来得多,就燃烧三处烽火;如果敌人大举逼近,就燃烧四处烽火。”
染干暗中一数,居然是四处烽火,顿时慌了手脚,马上下令部众随他进城。
长孙晟把染干平安地护送到长安,受到隋文帝的接见。与此同时,隋军大破突厥,都蓝可汗战败逃走,达头可汗所部也遭遇大败,死伤无数,达头可汗身负重伤逃跑。染干的对头都被铲除了,染干可以放心地回去当他的可汗了。
隋文帝册封他为启民可汗,还选出12名射箭好手,分成两队,在武安殿表演射箭的本领。
启民可汗说:“多亏了长孙大使,臣才得见天子,今日天子赐射,臣想与长孙大使一队。”
隋文帝同意了。
启民可汗交给长孙晟六支箭,发发皆中,结果启民可汗这一队获胜。这时候,恰好天空中飞来一群鸟,隋文帝对长孙晟说:“你善于打弹弓,为我打几只鸟下来。”长孙晟连发十弹,弹弹皆中。那一天,百官都有赏赐,而长孙晟所得最多。
永为隋臣启民可汗离开长安后,隋文帝派长孙晟率领五万人马随行,在朔州西北筑起大利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交给启民可汗驻守。启民可汗以此为根据地,招抚突厥其他部落,先后有万余人前来归附。
都蓝可汗败后,被其部下所杀,部落大乱,启民可汗趁机分头招抚,势力更加强大。
达头可汗不甘心就此没落下去,便自立为步迦可汗,并于开皇二十年(600)四月亲自领兵南下,部队很快就抵达隋朝边境。
收到消息的隋文帝,立马命令晋王杨广等人率大军合击步迦可汗,并任命长孙晟为秦川行军总管,率突厥归附各部为前锋,随杨广出征。
达头可汗人马众多,实力不弱,而且熟悉地形,几次交战隋军都没有占到什么便宜,两军对峙不下。长孙晟熟悉突厥的民俗风情,知道他们的人马都要喝泉水,便给杨广献了一条下毒的计策。杨广依计行事,立即在泉水上游撒放毒药。
喝了泉水以后,突厥人和牲畜莫名其妙地死了很多,不禁人心惶惶,都说这是上天要亡突厥,连夜逃走了。长孙晟率部追击,斩杀突厥千余人,缴获牲畜数千头。
杨广闻讯大喜,把长孙晟让进内帐,把酒言欢。这时候,有个突厥人前来投降,讲到长孙晟,他由衷地说:“突厥境内的人一听到长孙晟的大名,都吓得不得了。听到他拉弓的声长孙总管,闻其弓声,音,就说是打雷;看见他骑马奔走,就说是闪电。”
杨广笑着对长孙晟说:“将军的威名震动域外,有如雷霆一般,这是多么雄壮啊!”
步迦可汗逃到大斤山(今内蒙古大青山)时,与一路隋军相遇,结果大败,慌忙引军回撤。不久,步迦可汗又派他的侄子俟利伐从沙漠东面攻打启民可汗,隋文帝再次发兵,协助启民可汗防守军事要道,俟利伐只得退入沙漠。启民可汗大为感动,表示从今以后千世万代永为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