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2月23日,那天是农历正月初九。李敏都已经成家了,她叫了几个工作人员,一起去看望父亲。毛主席可高兴了,就让厨师做几道好菜,大家一块吃饭。
那时候,毛主席和李敏还有工作人员一起照了几张相。毛主席见女儿来了,那可高兴,这种高兴可不多见。那几张照片里的工作人员,基本上都笑得特别开心。
照片里的毛泽东身体很棒,都快到古稀之年了,可瞧着满面红光,精神头跟年轻的时候没啥两样。
1949年3月的时候,毛泽东带着中央机关从西柏坡往北平去。毛泽东笑着跟周恩来说:“今儿个是个好日子,咱进京赶考去咯。”
周恩来说:“没错,咱们都得考试及格,可不能往后退。”
毛泽东刚到北京的时候,住在双清别墅。
双清别墅是清朝乾隆十年建起来的,原来的名字叫松坞云庄。这院子里有两道清泉,乾隆给题了“双清”俩字,就拿这个当了名字。
这会儿正是春天,这儿到处鸟语花香的,还有潺潺的流水声。就在这个时候,李敏和她父亲见了面,不过那时候她还不叫李敏,大家都管她叫娇娇。
主席,您的女儿娇娇回来。
毛主席一听到这个汇报,立马就放下了正在做的工作,向外走去,就瞧见一群人已经把娇娇给围住了。
毛主席直接穿过人群,一下子拉住娇娇说道:“我的小外国人,爸爸欢迎你。”
“娇娇,快喊爸爸。”邓颖超在一旁说道。
娇娇1936年生于陕北,之后就去苏联陪着贺子珍了,这一去直到1947年才回国。这么一算,差不多有近10年没见到自己的父亲了。
娇娇小时候老是被同学们取笑,同学们都讲她没爸爸。哪怕贺子珍跟她说“你爸爸就是毛主席”,娇娇也不信。所以,在来北平之前,娇娇可高兴了,因为能亲自去确认自己的爸爸到底是不是毛主席。
娇娇抬起头瞅着,她认真打量着眼前的人,高高大大,就跟毛岸英说的差不多,他蹬着平底黑布鞋,脸上一点都没有严肃的样子。
娇娇用不太标准的中文叫了一声爸爸,毛主席一下就把娇娇抱进怀里,说道:“我的小娇娃,你可算回来。”
毛主席听得很认真,他跟邓颖超讲:“小超,娇娇这名字当初是你给取的,这次你再给取个名儿吧。”
邓颖超带笑说道:“主席,您看的书可多,我哪能在您面前卖弄。”
最后,还是毛主席给娇娇重新取了个名字:李敏。
李敏问爸爸,为啥姓李不姓毛。毛主席简单解释过,不过原因主要有三个。
首先,得解释一下李讷的“李”姓是咋来的。当年毛主席在陕北的时候曾经化名为李德胜,于是就给李讷取了姓李的名字。
第二,毛主席也是当父亲的,女儿嘛,他肯定得为女儿们以后的关系考虑。李讷都已经有名字了,那娇娇总不能名字和妹妹不挨着吧,所以也姓李。李讷名字里有个“讷”字,那娇娇也是李字再加一个字。
这也体现出毛主席对两个女儿有着同样的爱,怪不得他会说,手心手背都是肉。
打这以后,李敏就定居北京了,在这儿生活,在这儿学习。
贺子珍回国之后就一直在南方生活。毛主席怕贺子珍担心,还专门给她写信说:“娇娇在我这儿,过得挺好的,别担心。”
1949年到1959年,十年就像弹个手指头那么快就过去了。李敏,也渐渐长大了,她成绩特别棒,考进了北京师范大学,在1959年的时候还和孔令华结婚了。
不管是李敏也好,李讷也罢,毛主席给予她们的爱都是一样多的。李敏后来回忆时讲:“爸爸老是教导我们,做人得低调,要夹着尾巴,可不能打着他的名号去吓唬人。”
从北往南走,总会碰到些人,经历些事。
实际上,毛主席的女儿要是想做什么事,只要把自己的身份一亮出来,那肯定特别容易,把这身份当成个“通行证”也没毛病。
但李敏一直牢记父亲的话,从来不会拿毛主席的名字去搞“特权”。其实,上学的时候,没多少人知道李敏的爸爸是毛泽东。
1964年的时候,李敏要到南方去。当路过江西革命历史博物馆时,她就想去参观一下。为啥?原来,她老是听贺子珍讲红军在江西的那些事儿,于是就叫司机转个弯,去博物馆瞅瞅。
可惜,等她到博物馆的时候,都快闭馆了,按规定是进不去了。李敏略带遗憾地说:“大老远跑来,还是没赶上。”
可这下就难办了,现在要么离开,要么就住一晚,明天早点过来。
这时候,司机就不耐烦地讲:“这多简单,你就直接跟博物馆负责人说,你是毛主席的女儿,谁还敢不让你进呐。”
李敏赶忙阻拦道:“这哪行,可千万不能这么讲,咱们得跟人家好好商量商量。”
最后李敏找到管理员,好声好气地说道:“我们是从北京来的,路上堵车耽搁了时间。今天特别想进去瞅瞅,要是今天进不去,明天可就没时间了。您看能不能行个方便?”
管理人员也很犯难,毕竟都得照着规章制度来嘛。那人就很无奈地讲:“真是不好意思,按规定,闭馆前半小时就不让进人了,不然就超时了。”
李敏再次耐着性子说道:“要不这样吧,咱们争取在闭馆之前赶出来。现在还有十几分钟,咱们赶紧出去,您看行不行。”
管理员琢磨了一下,嘿,这可真是个不错的法子,而且还没到闭馆的时间,于是就破个例,让李敏他们进去参观。
这博物馆可庄严,馆里有不少讲解员,这些讲解员里还有老红军的后代。李敏就感叹道,来对地方了。
可是灯一亮,有个讲解员就一直瞅着李敏看,还跟旁边的人小声嘀咕:“你瞧,那姑娘长得可真像毛主席。”
讲解员就跟发现了稀世珍宝似的,赶忙把馆长喊了出来。馆长知道情况后,急忙握住李敏的手,兴奋地说道:“你大老远来的,打个招呼就行,还解释老半天,让你参观一整晚都没问题。”
李敏轻声说道:“别客气,谢谢你们。别去打扰别人了,我看会儿就走。”
李敏没超时看展,按时就从博物馆出来了。临出门的时候,馆长还问她毛主席身体咋样,好不好。李敏能感觉到,大家都特别关心毛主席。
后来再回想起这些事的时候,李敏也很是感慨,说道:“我可从来没主动跟别人讲过,我是毛主席的女儿。人家要是把我这脸认出来了,那也不能怪我,这脸毕竟是爸妈给的嘛。”
实际上,李敏被认出来的时候可不少。不过李敏一直牢记爸爸的教导,从来都不会主动拿毛主席的名号去办事情,就算是教育自家孩子的时候,这么多年来也始终是这样。
1965年的时候,李敏被调到国防科委八局工作去了。国防科委八局,主要负责管理十多所国防方面的高等院校。李敏以前学的是师范专业,这工作对她来说也算是专业对口。
那年李敏正式成为了共产党员。之后每次秉烛夜读的时候,李敏都会想起父亲的教导。
李敏读书的时候,毛主席把自己读过的书列了个单子,给每个孩子都发了一份。李敏当时读不懂《三国演义》,毛主席就叫她静下心来,再多读几遍。
在毛主席的教导影响下,李敏和她妹妹慢慢都喜欢上了读书,而且还学会了怎么读书。
李敏讲道:“父亲对我的教导,我会永远牢记于心,永远都不会忘。而且父亲目光长远,他一直让我们去接触生活、接触群众,这样以后才能在社会上站稳脚跟。”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在北京与世长辞。李敏站在父亲的遗体旁,泪水怎么也止不住。好几十年前,她跟父亲一同学习、一起看书的画面,仿佛又浮现在眼前了。
毛主席去世之后,李敏有一回接受采访的时候就坦率地讲,毛主席说过,干部子弟那可是“一大灾难”。刚开始的时候李敏不理解,等自己独立生活了才懂这话啥意思。
毛主席,他不但担心干部子弟,对自己的孩子那也是相当担心。干部子弟要是有了优越感,就特别容易得意忘形,靠着父母的权力就觉得自己了不起,然后肆意妄为,做出对不起老百姓的事,这可不就是个大灾祸嘛!
李敏表示:就拿毛主席对我们的教育来讲,往小了说,就如同父亲教育子女;往大了讲,是对广大青年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