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后德国为重返大国地位而与苏联建交冲破凡尔赛体系

史海撷英 2024-11-03 10:31:04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对战败的德国来说,可谓是内外交困。受《凡尔赛和约》限制和巨额的战争赔款,贫穷、憋屈是当时民众的普遍写照;而由于战败,所有盟友分崩离析,德国在欧洲成了实实在在的“孤家寡人”,没有任何发言权。再加上法国的“不依不饶”,德国简直就是“被掐着脖子过日子”。为了摆脱极为不利的被动局面,利用各国之间的矛盾展开外交活动,并成功地在战败后仅7年,摆脱战败国地位,重新成为国际社会承认的大国,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与苏联建交,“突破重围”

单从意识形态上讲,德国与苏联建交纯属无奈之举。在当时,德国被彻底孤立,苏联则被西方国家完全封锁,尽管双方在价值观上有许多不同,甚至是相互仇视,但“同病相怜”的境遇,让他们自然走到一起,“抱团取暖”的意味更重一些。

1922年,德国与苏联在意大利的拉巴洛签订《拉巴洛协定》,正式建交。双方相互放弃要求战争赔偿的权利;德国更是放弃了苏联国有化造成的财产损失;并达成贸易经济合作关系。两国建交,相对于苏联来说,好处更多一些。

一是外交上的胜利。由于意识形态的分歧,西方社会对苏联的态度,远比对德国更严厉,无论是政治、外交,还是经济、军事,可以说是全面封锁。与德国建交,无疑是在其内部找到了突破口,东方势力的影响力就此可以“向西”发展。

二是扩大了贸易市场。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德国需要苏联的粮食,而苏联更需要德国的先进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一场工业革命。再加上,双方制定的互惠互利的外贸原则,苏联对德国的出口增加了13倍,极大地拉动了苏联的经济活力。

更重要的是,德国放弃了沙俄时期的债务,以及对外资企业国有化造成的损失。这不仅仅是“赖掉”了一大笔钱,而且在与西方国家关于赔偿方面,开了一个很好的“先河”,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因为与西方国家交恶,主要还有钱的问题。

《拉巴洛协定》是苏联在十月革命后的第一个重大外交突破,体现了“两种所有制的真正平等”。而德国为了打破《凡尔赛和约》的限制,又与苏联签订了秘密军事协定,由苏联帮忙制造武器,提供试验场、训练场,双方合作的如胶似漆。

与苏联建交,促使德国获得欧洲大国的平等地位

一战结束后,德国与苏联建交,立刻触动了西方社会的敏感神经,对其采取了“恩威并施”的做法。一方面,“鲁尔危机”让德国意识到协约国强硬的一面,另一方面,实施《道威斯计划》,在经济上进行拉拢,试图控制德国不要越走越远。

德国尽管在国际贷款的支援下,国力不断地恢复,但十分清楚,要想不受制于人,就必须在欧洲恢复大国地位,否则还会有第二个“鲁尔危机”。为了达到此目的,德国一再宣称,如果得不到平等地位,那只好“投到苏维埃的怀抱里”。

这让在欧洲执行“大陆均衡”政策的英国感到不小的压力,他们既不愿看到法国一家独大,更不愿看到苏、德两国过于亲密。而最在乎投资利益的美国,更希望欧洲和平繁荣,也积极努力促使欧洲各方能够坐下来,达成和平协议。

1925年,英、法、德等七国在瑞士小城洛迦诺签订条约,就边境问题达成共识,尤其是缔约双方保证发生争执时,如果不能采取外交或和平方式解决的,交由国际仲裁法庭解决。说白了,就是不能像“鲁尔危机”那样,单方面使用武力干涉。

这就是《洛迦诺公约》。《洛迦诺公约》的签订标志着法国在欧洲的主导地位下降,不能“随便的”、“主动的”干涉德国事务,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德国将《凡尔赛和约》撕得粉碎而毫无办法,并将自己的安全寄托在英国人身上,全然没有了大国的“硬气”。

《公约》的达成,让英国十分满意。德、英两国联手打压法国,符合英国的“扶德抑法”的“大陆均衡”政策,恢复后的德国一定有能力抗衡法国,而英国还像过去那样,看着德、法两国你争我夺,充当双方的“仲裁者”,从而主导欧洲。

但说到底,最大的赢家是德国。不仅剥夺了法国武力干涉德国事务的权力,不可能再出现第二个“鲁尔危机”;而且摆脱了战败国的屈辱地位,获得了与法国一样的大国地位,它标志着凡尔赛体系的失败,以及恢复了德国的自由。

2 阅读:27

史海撷英

简介: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