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35年,大明王朝迎来了他的第六位皇帝,年仅九岁的正统皇帝朱祁镇。朱祁镇是个有福气的人,虽是少年天子的开局,却没有主少国疑的忧虑。因为他的父辈先人们,已经为他铺好了前程。
明朝于1368年开国,时至朱祁镇登基已延绵近70年。那是明朝最好的时代,连着出了多位当皇帝的人才。
明太祖朱元璋开局一个碗,于乱世中立国于奉天。草莽振臂驱胡虏,王师北进复中原,朱元璋不仅打下了明朝的万里江山,还开创了“洪武之治”。
明太宗朱棣八百人起家,仅用四年时间便成功靖难奉天。君王执剑守社稷,封狼居胥饮瀚海,朱棣治下的明朝再现汉唐雄风,被誉为“永乐盛世”。
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一个好世子,一个好圣孙,一身的仁德贤能。父子两人同心竭力开创“仁宣之治”,一起将明朝推向了极盛。
开国之后连着出了四位明君,开创了三大盛世,在中国的历史上,很少有朝代能像明朝这样梦幻般的开局,估计也就汉唐这两大巅峰能与之媲美。以至于到了朱祁镇的正统朝时期,明朝已经步入了一个繁荣且稳定的阶段。
此时的大明,对外已经没有大的边患威胁,北方的蒙古早已经俯首称臣,南边的安南则是被灭过了一轮,至于东海的倭寇匪患,那更是不值一提的小事情。对内有着“三杨”等一众老臣作保,政治清明、百姓安居,社会稳定,蔚然有治平之象。
所以朱祁镇这个人其实是非常好命的,生在了一个完全不需要努力的时代,先辈们给他积攒了的家底已经足够殷实。哪怕他什么都不做,去当一个无所事事的甩手皇帝,那他也能轻松混上一个守成之君的美称。如果要是再能干一点,搞出些许的政绩,让明朝发展再上一层楼的话,那就是妥妥的一代明君。
没办法,这就是起点高的好处,人家有那个资本。你要知道,白手起家和富二代创业,那本身就是两个两种难度。对此万历、天启、崇祯等后人表示,祖宗好福气,后人好羡慕。然而朱祁镇却是身在福中不知福,瞧不上祖宗留下的家业,非要自己去创造。
时间来到1449年,北方蒙古瓦剌人因为不满朝廷降薪,挥兵南下劫掠。明军猝不及防之下,连连输掉多次战役,损失颇为惨重。消息传到京师,朱祁镇无比的愤怒。他没想到被自家先辈锤了几十年的蒙古人,此刻居然还敢跑来搞事情,看来一定是要教训一下才行。
于是朱祁镇龙袍换盔甲,纠集号称五十万大军,御驾亲征瓦剌。
事实上朱祁镇本没有御驾亲征的必要,但架不住他有颗虚荣心。这是朱祁镇当皇帝的14个年头。虽说这个已经时间不算短,但因为爸爸死得早,朱祁镇的年纪并不算大,不过才二十出个头,正是年轻气盛意气风发的年纪。
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厨子,从小听惯了父辈丰功伟绩的小朱同学,在这个年纪自然是踌躇满志。再加上此时三杨和太皇太后等一众元老都已经离世,小朱同学再也没有了束缚,可以肆无忌惮的大展拳脚一展抱负。
而对于一个皇帝而言,没有什么比开疆拓土,征服异族更能彰显功绩了。尤其像朱祁镇这种出身于武功昌盛的帝王之家,前面几代皇帝都是在马背上打天下,御驾亲征的事情多有先例。其中他的曾祖父朱棣,更是五征蒙古,直接打垮了鞑靼,间接造成了瓦剌的一家独大。
所以瓦剌人的入侵,对朱祁镇其实就好比是瞌睡遇到了枕头,让他可以有机会效仿先辈建功立业。尽管在温室里长大的朱祁镇并没有像先辈们那样久经沙场,但他已经习惯了明朝的强大,压根儿就不觉得自己会输。
在朱祁镇的认知里面,此番御驾亲征更像是去举办一场受降仪式。只要自己率领大军压境,瓦剌人必定会作鸟兽散,乖乖的俯首送上降书。为了能让更多人见证自己的功绩,他带上了几乎所有能带上的朝臣勋贵。包括太师英国公张辅,泰宁侯陈赢,驸马都督井源,户部尚书王佐,兵部尚书邝埜在内,足有52人之多。
然而咱们的小朱同学终究还是高估了自己,他压根儿就不知道真正的战场会有多残酷……
都说专业的事需要专业的人来干,而从未征战过沙场的朱祁镇,显然不是那个专业的人,干的事儿那是要多离谱就有多离谱。
比如军队出征需要时间准备吧,毕竟这可是有着数十万人马参与的大型活动,而且还是要跑长途。其无论是军队的调度集结,还是粮草的筹措运输,那都是需要时间的。
然而建功心切的朱祁镇就给了两天时间。这导致大军开拔的很急促,很多准备工作都没有做足,甚至出现了断水缺粮的情况,还没上战场便已经是军心涣散。
尽管后来大军还是赶到了大同,但战场局势已经是不利于明军,多地战败告急。为了保证皇帝的安全,很多将领都建议撤军。而一路上的舟车劳顿,沿途的伏尸蔽野,再加上前线不断传来的战败消息,也让朱祁镇心里开始打起了退堂鼓。
但是朱祁镇没有下决定,牛都已经吹出去了,如果没打就撤军,面子上实在是挂不住。这时候身边的心腹太监王振跑出来分忧,建议大军绕道蔚州。因为只要不是原路返回,那就不算撤退。
然而既然是绕道,那就意味着要浪费更多的时间,从而增添瓦剌大军逼近的可能性。但是比起皇帝的面子来,这点风险又算得了什么?于是没有什么意外,朱祁镇后面被瓦剌人给成功撵上,并被困在了土木堡。
皇帝御驾亲征被困这件事儿,历史也有过先例。像大名鼎鼎的汉高祖刘邦,当年也是在御驾亲征过程中被匈奴困在白登山。只不过刘邦最终还是成功的逃出生天,而朱祁镇则就没那么好的运气了。
在土木堡的最终决战中,瓦剌人没有给朱祁镇逃跑的机会,直接是围而歼之,把明朝皇帝变成了自家俘虏。此外跟随朱祁镇出征的数十万大军以及一众勋贵大臣,也几乎是损失殆尽。尽管在后面明朝赢下了北京保卫战,保住了这个国家的基本盘,但失去的元气却再也补不回来。
对于明朝而言,损失一个朱祁镇其实不算什么,毕竟像他这样的败家子儿,能少一个是一个。但是明军和勋贵们被一锅端,那损失可就有些难以承受了。毕竟那可是一个国家结构中坚,缺失便意味着主体崩塌的风险。
果不其然,随着明朝靖难勋贵武将集团的消亡,明朝朝堂文武失衡,以地主权贵势力为代表的文官集团开始大权独揽,明朝的风格也由此从盛唐往弱宋转变。
再多的家底,也经不住败家子的挥霍。正如历史课本上所讲的那样,土木堡之变是大明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一个正值极盛的强大帝国,却在一夜之间被朱祁镇给葬送,属实是让人意难平。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土木堡之变,明朝又将会是何等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