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史记》中,李广拥有独立一传,而卫青与霍去病这两位战功赫赫的将军却合传一篇。这一安排,让人疑惑,甚至引发了后世的广泛争议。李广虽然被誉为“飞将军”,却屡战屡败,最终更是以迷路自刎结束了其军事生涯,而卫霍二人却是汉武帝时期开疆拓土的核心力量,屡屡重创匈奴,为汉朝赢得六十年的战略优势。那么,司马迁为何会做出这样的安排?难道真的如某些说法,是出于私心?还是其中暗藏更深层的历史寓意?
在《史记》中,司马迁为李广撰写了一篇独立的传记——《李将军列传》。这个选择在当时和后世都引发了广泛的争议。李广被誉为“飞将军”,一生征战沙场,忠诚耿直,但屡战屡败,最终因迷路未能及时抵达战场而自刎,留下了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结局。而与他相比,卫青与霍去病这两位开疆拓土的功臣,却只能共用一篇合传。为何司马迁会在文中给予这位“常败将军”如此高的地位?或许,这并非出于军事成就的评判,而是关乎李广本身的个人魅力、悲剧性命运,以及司马迁对历史、命运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李广出身名门,是战国名将李牧的后裔。司马迁开篇便写道:“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为秦将。”这一背景为李广蒙上了英雄的光环。然而,与先祖的辉煌相比,李广的一生更多的是不尽如人意的遗憾。他自幼习武,凭借非凡的箭术和骁勇的身手,成为匈奴人闻风丧胆的“飞将军”。但纵观他的战绩,他的一生却充满了“屡战屡败”的挫折。尽管如此,司马迁并未因他的战绩平庸而轻视他,反而将他作为一个悲情英雄加以描绘。李广一生中经历的坎坷与不幸,深刻触动了司马迁的内心。
李广的悲剧命运,贯穿了他的一生。作为一名将军,他忠心耿耿,毫无二心,屡次奉命出征,但他的战斗生涯却多次以失败告终。他曾因兵力悬殊陷入重围,最终被俘,而后以智慧与匈奴谈判得以释放;也曾因军中粮草不足陷入困境,最终无功而返。他为汉朝屡次出征,却总是与成功失之交臂。史书中记载,李广曾感叹道:“自广为人将,四十余年,所居无尺寸之功以封邑者,命也!”这一句话道出了他的无奈与不甘,也将他一生未能建功的遗憾归咎于命运的不公。
尤其是李广人生的最后一役,更加凸显了他的悲剧色彩。在讨伐匈奴的战役中,汉军大将卫青统领各路军队,李广负责担任先锋。然而,在行军过程中,李广迷路,未能按时抵达战场,最终被迫自刎。司马迁在传中记载:“广曰:‘吾所以不得侯者,命也!’遂自杀。”这一段描写充满了苍凉的悲剧感,李广的一生仿佛被命运捉弄,他在沙场上拼搏了几十年,却始终无法获得封侯之赏,甚至连最后的机会也被迷路的意外夺走。他的自杀不仅是对军事失败的惩罚,更是一位英雄对命运无常的抗议。
司马迁为何如此偏爱李广?在许多后人看来,李广的战绩显然无法与卫青、霍去病等将领相提并论,但司马迁却选择为他独立成传。这一选择,并非出于对李广军事才能的评价,而是因为司马迁在李广身上看到了一个人性化的英雄形象。司马迁笔下的李广,不是一个冷冰冰的战功机器,而是一个有血有肉、充满矛盾的真实人物。他忠诚、英勇,却又悲情、无奈,他的坚持与不屈,深深地打动了司马迁的内心。李广的失败不仅仅是个人能力的问题,更是一种历史与命运的安排。而司马迁的历史观,正是关注这些被命运捉弄的个体,通过他们的经历,展现历史中深刻的人性力量。
同时,李广的形象也与司马迁个人的命运形成了某种共鸣。司马迁自己因“李陵事件”遭受宫刑,成为一生难以抹去的痛楚。他在屈辱中完成了《史记》,而李广则在屡战屡败中坚持为国效力,两人都在命运的压迫下表现出不屈的精神。司马迁或许在李广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一种虽遭受不公,但依然坚持信念、不愿低头的英雄气概。这种精神,使得司马迁愿意为李广独立成传,将他的人生悲剧永远铭刻在《史记》的篇章中。
此外,李广的故事还承载了司马迁对“天命”这一主题的深刻反思。李广在传中多次提到“命也”二字,将自己未能封侯的原因归结为命运的不公。而司马迁则通过李广的经历,探讨了英雄与时代、个人与命运之间的复杂关系。李广并非一位平庸的将军,他的失败更多是由于命运的捉弄和历史环境的限制。司马迁通过《李将军列传》,表现出对历史中失败英雄的深刻同情,也试图向后人传达一个信息:成功与失败并非完全取决于个人能力,命运的作用常常让人无力抗争。
因此,李广的独传不仅仅是对个人生平的记录,更是司马迁对命运、人性与历史的思考。他以笔代言,为这位悲情将军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让人们在崇拜功成名就的英雄之外,也看到那些被命运掩埋却同样闪耀的灵魂。李广虽死,但他的忠诚、英勇与坚持,却在《史记》中得以永生。
与悲情将军李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汉武帝时期两位开疆拓土的伟大将领——卫青与霍去病。他们是汉朝征服匈奴的中流砥柱,以卓越的军事才华和赫赫战功开创了大汉的辉煌时代。然而,尽管卫霍二人对汉朝边疆的巩固功不可没,在《史记》中,他们却未能享有单独列传的殊荣,而是以《卫将军骠骑列传》的形式共用一篇合传。这一安排看似意外,甚至在后世引发诸多争议,但若从司马迁的历史观和价值取向来看,这并非贬低卫霍的功绩,而是出于对他们军事成就及其背景的综合考量。
卫青与霍去病作为汉武帝的得力战将,凭借非凡的军事才能成为汉匈战争中的传奇人物。卫青出身卑微,少年时只是平阳公主府中的一名骑奴,但因姐姐卫子夫入宫得宠,卫青也随之进入权力的视野。在汉武帝的提拔下,他从一名低微的郎官逐步崭露头角,并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华。作为汉军的统帅,卫青在匈奴强大的骑兵威胁下创造性地引入“突骑战术”,通过骑兵的灵活机动与匈奴展开正面对抗。在漠南之战中,他率领汉军深入匈奴腹地,一举重创匈奴主力,迫使匈奴单于北逃,开创了汉匈战争的转折点。从此,汉朝彻底摆脱了过去对匈奴的防守格局,开始转为战略上的主动进攻。
霍去病则是另一位传奇将领,他以少年天才的姿态横空出世,用战无不胜的战绩为汉朝的军事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年仅十八岁便随汉军出征,以卓越的战斗才能迅速崭露头角。他的“闪电战”战术尤为出色,依靠快速行军、突然袭击的战略,屡次重创匈奴。在河西之战中,霍去病以精锐骑兵为主力,不仅击败匈奴的核心部队,还彻底扫清了汉朝西北边疆的隐患,为汉朝开辟了直通西域的道路。在漠北之战中,他更是以“封狼居胥”的壮举,彰显了汉朝对匈奴的彻底压制。可以说,霍去病的一系列胜利,不仅奠定了汉武帝治下的国威,也为汉朝之后六十年的和平时期创造了战略保障。
然而,尽管卫青与霍去病的战功卓著,但在司马迁的笔下,他们并未享有独传的待遇,而是以合传的形式被记载,这显然有着更深层的用意。司马迁在《史记》中高度评价了卫霍二人的功绩,但他并未将他们完全塑造成独立的英雄,而是将他们的成功更多归因于汉武帝的支持和体制的保障。在司马迁看来,卫霍二人的军事成就固然辉煌,但他们的成功并非单纯源自个人的努力,而是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政治地位密不可分。
首先,卫青和霍去病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特殊的身份。卫青作为汉武帝宠妃卫子夫的弟弟,霍去病作为卫青的外甥,二人不仅拥有亲近皇室的特殊地位,还得到了汉武帝的高度信任和全力支持。在这一背景下,他们得以统帅大军,并能在军需补给、兵员调配等方面获得优先保障。卫青从一个平民骑奴崛起为大汉统帅,霍去病从一个贵族子弟成长为驰骋沙场的少年将军,他们的经历虽然充满传奇色彩,但从司马迁的角度来看,这种崛起离不开汉武帝为他们铺设的权力通道。相比之下,像李广这样虽有能力却不具备显赫背景的将领,便在资源匮乏和体制压制中屡次折戟沉沙。
其次,卫霍的战功也与当时的政治格局密不可分。汉武帝时期,国家财力空前强盛,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完善,汉军在后勤和兵力调度上有了巨大的优势。卫霍二人的军事胜利,不仅依赖于他们的个人才能,也得益于汉武帝的战略部署和政治支持。比如,在漠南和漠北之战中,汉武帝不惜动用全国资源,为前线提供充足的军需和后援,这为卫霍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司马迁在传中对卫霍二人的战功进行了详细记载,但他在行文中也多次提到汉武帝的指挥作用,显示出他对军事成功背后政治力量的关注。
与此同时,司马迁可能也有意通过卫霍的合传,隐晦地批评汉武帝的穷兵黩武政策。尽管卫霍二人的胜利使汉朝边疆暂时安定,但战争的代价却是巨大的。汉武帝为了支持对匈奴的战争,不断加重赋税,导致社会矛盾日益激化。而霍去病早逝、卫青在晚年遭遇权力斗争的命运,也反映了在汉武帝严苛的政治体制下,即便是功勋卓著的将领也难以逃脱被权力漩涡吞噬的结局。司马迁选择为卫霍合传,或许也意在淡化他们的个人功绩,从而突出体制和时代对他们命运的影响。
相比之下,李广虽败多胜少,但他的一生更多体现出个人与命运抗争的悲剧性。卫霍的胜利依托于强大的国家机器,而李广的失败却反映了个人努力与体制压制之间的矛盾。正因如此,司马迁为李广独传,为卫霍合传,其背后并不是对功绩的简单衡量,而是对个人价值与时代背景的深刻思考。
卫青与霍去病的合传,既是对他们辉煌成就的礼赞,也包含了司马迁对时代局限性的反思。司马迁用《卫将军骠骑列传》展现了汉朝军事的巅峰,但他也通过这些战功的叙述,揭示了汉武帝时代功臣的成功更多依赖于特定的政治环境,而非完全基于个人努力。这种写作方式不仅体现了司马迁对历史的多维理解,也使得《史记》成为一部超越单纯颂扬与批判的深刻之作。
司马迁在《史记》中以独特的视角与笔法构建了一部横跨数百年的历史巨著,其核心不仅在于对历史事件的忠实记录,更在于通过人物命运,传达他对历史、人性以及社会体制的深刻思考。在为李广单独立传、为卫青与霍去病合传的写作安排中,司马迁展现了他对英雄、功绩、命运以及历史价值的独特理解。这种差异化的安排,深刻体现了他对个人奋斗与历史大势之间关系的反思,也流露出他对体制、权力和命运多重交织下的历史悲剧的深刻洞察。
在司马迁的价值体系中,忠诚、坚持、个人努力是他特别推崇的品质,而这些恰恰是李广形象的核心。李广出身名门,少年成名,以骁勇善战和忠诚无私著称。他一生戎马四十余年,始终忠于汉朝、忠于皇帝,无论面对怎样的挫折,他从未退缩,直至以生命殉职。然而,李广这一切的坚持,却并未换来应有的封侯荣光,他屡战屡败,终生抱憾。司马迁通过《李将军列传》将李广塑造成一个“失败英雄”的典型。他的失败并非因为缺乏才能,而是命运的不公,乃至汉代军事体制的局限。司马迁借李广的形象,表达了他对个体在强权与命运面前抗争的深切同情。
相比之下,卫青和霍去病虽然战功卓著,但在司马迁的笔下,却似乎少了一些“人性化”的维度。他们的成功过于完美,战绩光辉卓绝,开创了汉朝在对匈奴战争中的全盛局面。然而,正因为这种“完美”,反而使他们的人物形象显得更贴近体制和时代,而非独立的个体。卫青因姐姐卫子夫得宠而得到提拔,从一介骑奴成为开疆拓土的统帅;霍去病出身显赫,少年得志,享尽汉武帝的宠爱和信任。他们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家族背景与汉武帝的资源倾斜。在司马迁的历史观中,卫霍二人的军事成就固然值得肯定,但这更多是汉武帝时代的产物,而非完全由他们个人的努力塑造。因此,司马迁选择将卫霍合传,或许正是因为他想淡化个人因素,将他们置于汉武帝时代的大背景中,突出战争胜利的体制性特征。
司马迁对李广与卫霍的不同叙述,背后隐含了他对汉武帝体制的隐忧。汉武帝通过中央集权与军事改革,使得汉朝一跃成为东亚大陆的霸主。然而,这种高度集中的权力结构,也意味着个体的价值往往被忽视,成功与失败更多取决于体制的选择。卫青与霍去病的胜利,并不仅仅是个人的努力,而是汉武帝权力体系的支撑——国家为他们调集了最精锐的部队、最充足的物资,汉武帝本人更是亲自规划战略,将他们置于胜利的轨道上。换句话说,他们的辉煌是权力体系的体现,而非完全源于个人能力。相比之下,李广虽能力出众,却因体制的忽视和命运的捉弄,始终未能施展抱负。司马迁通过这样的对比,或许在批评一种现象:在权力高度集中的体制下,个人的命运常常无法自主,即便是最忠诚的奋斗者,也可能被牺牲在历史的齿轮中。
司马迁对李广的独特偏爱,还源于李广的悲剧性人物色彩。这种悲剧性不仅反映了李广个人与命运的抗争,也隐隐映射了司马迁自身的命运。司马迁因替李陵辩护而被汉武帝施以宫刑,这一经历令他对体制的冷酷和权力的压迫有着深刻的理解。在这一点上,李广与司马迁形成了精神上的共鸣:两人都在强大的体制面前付出了惨痛代价。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到李广多次感叹“命也”,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命运,而司马迁又何尝不是因为“命运”而身陷囹圄?通过为李广独立成传,司马迁既是在书写一个悲情英雄的故事,也是在隐喻自己的命运,将个人的愤懑与无奈寄托在这位“失败英雄”的人生中。
此外,司马迁对李广与卫霍的区分,还体现了他对“成功”与“失败”的复杂态度。卫青和霍去病无疑是“成功”的象征,他们的胜利推动了汉朝的扩张,打击了匈奴的威胁。然而,这种成功的背后,往往掩盖了战争的巨大代价,以及汉武帝穷兵黩武政策对社会的伤害。司马迁在《卫将军骠骑列传》中虽对卫霍的战绩给予高度评价,但同时也流露出对战争消耗和体制压迫的不满。而李广虽然失败,却代表了一种独立于体制的个人努力,他的忠诚、坚韧和不屈不挠,构成了一种与卫霍辉煌战绩截然不同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或许不被当时的统治者认可,但却让司马迁倍感珍惜。通过对李广的独传与卫霍的合传,司马迁试图告诉后人:成功与失败并非评判一个人的唯一标准,个体的奋斗与坚持,同样值得铭记。
更深层次来看,司马迁的这种写作安排,还传递了一种哲学意义上的历史观。在《史记》中,司马迁强调历史并非单纯记录伟大的胜利者,而是要关注那些被历史忽视的个体。李广或许不是最伟大的将领,但他无疑是最鲜活的英雄;卫霍虽然功成名就,却因其成功背后的政治依赖而显得缺乏深度。司马迁以这样的对比,展现了他对历史的复杂思考:胜利者未必是最值得纪念的,而那些失败者往往能更直观地揭示人性的真实与历史的无常。
因此,司马迁为李广立独传、为卫霍合传,既是他对个人价值的再评价,也是对汉武帝时代的隐性批评。通过这一安排,他将自己的历史观与价值取向融入文字之中,让《史记》成为不仅是记录功绩的史书,更是探讨命运与人性的永恒经典。李广、卫青、霍去病的命运故事,不仅是三位英雄的历史,也是一场关于体制与个人、成功与失败的哲学对话。
司马迁在《史记》中以鲜明的对比方式,分别为李广独传,为卫青与霍去病合传,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李广的一生充满悲剧色彩,他虽身负才华,忠诚一生,但屡战屡败,最终以自刎结束生命;而卫青与霍去病则是汉武帝麾下耀眼的将星,战功卓著,功业彪炳。然而,司马迁的安排并未简单地以成败论英雄,而是透过这三位将领的命运,将个人与体制、努力与命运、成功与失败的张力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对两种人生的描写,他向后人传递了复杂而深刻的历史思考。
李广与卫霍代表了两种典型的命运抉择:一个是个人英雄主义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另一个则是体制与权力赋予的成功之路。李广的一生可以用“忠而无功”来概括。他出身名门,矢志报国,几十年戎马生涯中数次对阵匈奴,甚至在匈奴人中也赢得了“飞将军”的威名。然而,他的战绩却并不出色,不是因为他缺乏能力,而是因为各种不可控的因素使得他始终无法完成一场决定性的胜利。他曾被匈奴俘虏却机智脱险,也曾在战场上陷入孤军奋战的困局;他一生没有封侯,晚年更因迷路未能及时赶赴战场,而被迫自刎。对于这样的失败者,司马迁却以高度的同情书写了他的独传,将他悲剧性的命运视为历史中值得反思的一部分。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卫青与霍去病的辉煌战绩。两人均在汉武帝的支持下,成为对匈奴作战的核心人物。卫青沉稳谨慎,在漠南之战中一举重创匈奴主力,扭转了汉匈战争的局势;霍去病则锐不可当,以闪电般的战术重创匈奴,在短短几年内接连取得了河西之战、漠北之战等决定性胜利。他们的胜利为汉朝赢得了六十年的战略优势,为汉武帝时代的辉煌立下了不世之功。司马迁在《卫将军骠骑列传》中对卫霍的功绩给予了高度评价,但同时通过他们的合传,也隐隐将他们的成功置于汉武帝权力体制的背景下,刻意淡化了他们的个性与独立性。
司马迁的这种安排,实际上揭示了他对历史成败背后更深层次的关注。他通过李广与卫霍的对比,强调了个体命运与时代环境之间的张力。李广一生的努力,始终被外在的命运和体制压制。无论是军需匮乏、兵力悬殊,还是迷路错失战机,这些因素无一不是当时军事体制和领导决策的漏洞。而卫霍的成功,则有赖于汉武帝的资源倾斜、战略支持,以及体制对他们的充分保障。在司马迁看来,李广的失败和卫霍的成功,都不能完全归结于个人能力,而是受到时代和体制的深刻影响。李广虽未建功封侯,但他的忠诚与奋斗精神并不逊色于卫霍的赫赫战功。
这种差异性,也凸显了司马迁对英雄概念的重新定义。在汉武帝的时代,成功被定义为战功卓著、封侯拜将,失败则意味着无功封侯、死于非命。然而司马迁并未完全遵从这种单一的成功观,他对李广的偏爱表明,他更看重英雄身上的人格魅力与精神价值。李广并非没有机会建功立业,但命运的捉弄与体制的束缚让他始终未能实现抱负。司马迁在传中多次提到李广的感叹:“自广为人将,四十余年,所居无尺寸之功以封邑者,命也!”将这一悲剧命运归因于“命”。而这种对命运的无力抗争,恰恰让李广成为司马迁心目中最能体现“真实历史之人”的英雄。他的失败不是个体的失败,而是命运的不公与体制的压迫,让人感叹却又无可奈何。
卫青与霍去病的成功虽然耀眼,但司马迁笔下的他们却显得缺少某种悲剧性的人格光芒。两人作为汉武帝的亲信和汉军统帅,在政治上有着得天独厚的背景和资源支持,他们的每一次胜利都得益于汉武帝的高度信任以及体制的鼎力相助。卫青的稳重、霍去病的锐利,都是体制赋予他们的历史角色,而他们的成功也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这一历史机遇。他们的合传,既是对功绩的礼赞,也是司马迁有意淡化个人因素,将他们的胜利视作汉武帝体制辉煌的一部分。
通过这两种人生的对比,司马迁不仅传达了他对个体与历史的复杂思考,也进一步深化了他对命运与体制关系的理解。在汉武帝的权力体制下,李广的失败注定难以改变,而卫霍的成功也因依赖体制而显得不够独立。司马迁以史家的身份,将这两种人生放在同一时代中进行剖析,展现出英雄主义的多面性。对于司马迁而言,真正的历史记录不仅仅是书写胜利者的名字,更是要关注失败者的呐喊。正因为如此,他为李广立独传,为卫霍合传,这并非对个人成就的评判,而是通过人物命运,表达他对历史与人性的深刻思索。
李广与卫霍的故事,实际上构成了一种张力十足的哲学对话。李广的失败提醒后人,个人的努力并非总能与成功划等号,时代与体制的制约往往是不可忽视的力量。而卫霍的成功则证明,在一个强大的体制之下,个人可以凭借机遇和能力创造奇迹。然而,司马迁并未因此贬低李广的价值,他甚至通过李广的悲剧,展现了个人对命运的抗争与坚持,让李广成为超越体制英雄的一种象征。在这种对比中,司马迁不仅书写了三位英雄的历史,也为后人提供了对成功与失败、体制与个体的永恒启迪。
《史记》因此成为一部超越功绩记录的伟大著作。它不是简单的胜利者的颂歌,而是一部充满深度的人性史和命运史。李广与卫霍的不同人生,既体现了司马迁的价值取向,也让我们从中看到更广阔的历史意义:英雄并不仅是胜利的化身,那些在失败中依然坚持自我、无悔付出的人,同样是历史长河中值得铭记的闪光点。
结语:司马迁以《史记》为载体,深刻展现了他对历史人物的独特理解。他对李广的独传与卫霍的合传,并非简单的褒贬,而是透过个体命运对时代背景的深刻反思。通过这些人物,他向后人传递了对忠诚、团结、机遇与命运的复杂思考,让《史记》成为不仅记录历史,更激发哲思的不朽之作。
红蜘蛛
看看几位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就知道司马迁为啥捧李广黑卫霍汉武,司马迁老婆,是李广的外孙女,李广,因为迷路贻误战机,卫青派人询问,李广畏罪自杀,李广的儿子李敢为此刺伤卫青,霍去病为卫青报仇射死李敢,汉武帝选择替霍去病平事。李广的孙子李陵战败投敌,司马迁因为替李陵脱罪,被卫青的姐夫,霍去病的姨夫切了命根子,这可是不死不休的大仇。司马迁当然不敢杀汉武帝,卫青霍去病也去世了,只能在《史记》里黑三个人。而且这段仇恨还有个后续,二十年后,司马迁的外孙杨恽,因为妄议朝政,被汉宣帝砍了脑袋,而汉宣帝的曾祖父和曾祖母,正是汉武帝和卫子夫……
用户59xxx73 回复 01-26 22:35
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人看到别人眼中的哈姆雷特跟自己的不符就大骂莎士比亚,就是这个样子
外星特使 回复 用户59xxx73 01-28 18:35
滚,套用外国谚语别评论中国的事!
敕勒哥
武帝时期军功不够封不了候,李广难封就是没有拿得出手的军功,而卫霍封狼居胥,连墓地都挨着武帝,太史公的心思武帝最懂,所以把他变成残疾人,不怀恨在心乱写是不可能
发展生态农业 回复 01-25 22:58
主流史官都注重门阀出身,英雄的儿子是英雄论,李凌都投降了还冒死开脱,骑奴平民出身的卫霍即使建立了万世功勋,也是下等民,没有阀,不会大书特写
没心没肺 回复 发展生态农业 01-29 06:00
对的[点赞]
陆时年
一个太监写的书,能没有黑暗心里???无论是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还是文臣武将之间的隔阂,卫青霍去病可都是有名的独臣,没有任何拉帮结派和儿女联姻。而李广司马迁他们都没逃掉儿女联姻。。。所以,在他幽暗心里下,写一点违心文章再正常不!!!!
外星特使 回复 01-28 18:42
扯淡,文盲都知道司马迁受的是宫刑,到你这是削膝盖了????
用户10xxx21 回复 01-26 10:45
你这个说法来自哪里啊!文章里记载说司马迁受了腐刑,也就是宫刑
用户10xxx00
李家司马家都是当时世家,又是世交,卫霍是奴隶出生,世家是看不起低于他们的阶级的,卫霍建不世之功更伤及司马敏感神经了
Godscorpio
夹带了私货呗
注册真麻烦
太史公堪称伟大,但这件事上确实双标了。和李家姻亲又都是走仕途出来的,看不起家奴出身又贵为外戚的卫霍。
用户10xxx87 回复 用户20xxx54 01-31 04:14
要是就几十个字,做什么传,还不如合并呢,这是单纯看功绩的吗?而且卫霍属于同一时期,又都是打匈奴,还是舅甥,放一起不要太正常。
用户20xxx54 回复 01-30 23:34
作传需要长篇大论?在于字数的多少?即使就是霍去病封狼居胥这几个字就够了,他虽活的短,但是功绩是别人家几代人也达不到的。
蓝天
一个屡战屡败还单独列传,简直是无语,带兵打仗居然迷路,要是说刚开始带兵还可以理解,一个久经沙场的老将也犯这种错误[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
用户59xxx73 回复 颩茬√圊泙沬 01-29 11:35
哪几次迷路?
颩茬√圊泙沬 回复 01-28 19:39
难道不是你张口就来吗?
azhongii
中国文人的劣根性:同情悲剧人物[笑着哭]
藏镜人
因为有利益牵扯啊,李广跟司马迁是近亲,司马迁就是为了李广孙子李陵才被武帝迁怒宫刑,李陵投降匈奴全家被杀要是换个皇帝要诛九族司马迁跑不了
用户11xxx29
合传也就罢了,卫霍为毛在佞幸列传
用户10xxx52
奴才心理,门阀优先!
用户10xxx87 回复 01-28 22:13
知道什么是门阀吗[抠鼻],逗比
大鱼
后世把史记捧得太高,实际上跟三国演义差不多,掺杂了太多了个人情绪在里面,根本算不上史,前面的历史写成神话就不说了,因为谁也不知道,但把项羽写成不世英雄,把刘邦写成地痞流氓我太过了。
蒋中华
史书撰写者必须公正且不带个人色彩,司马迁不够格。
蒋中华 回复 用户10xxx87 01-29 01:34
司马迁的官职是太史令,这个职位的职责就是记述历史,而不是让他发表一家之言的地方。
用户10xxx87 回复 01-28 22:09
首先这不是官方历史,司马迁自己都说了这是一家之言,而且史记都是真实的。
小小烈
就一句话的事bb赖赖半天,李广是他亲戚……
江苏人生
他被武帝阉了,心理当然想恶心报复武帝了
用户10xxx34
霍去病18岁带800骑兵远离本队大军,在草原深处端了敌军老巢,就已经是李广几辈子都赶不上的,我们也不欺负李广,给他30岁的年纪和5千人,在战场上一样白白送掉
伊尔呀尔呦
一是同情弱者,为李广的遭遇鸣不平。 二是李广和司马迁都是世家子弟,看不起卫青霍去病这种底层出身的。 三是,卫青霍去病还都属于外戚,世家子弟更看不起外戚了[得瑟]
想你的365天
李广是李信后代,与李牧没有关系!
歪木 回复 01-27 07:14
有关系,是同族,可以看看赵郡李和陇西李的来源[得瑟]
狂风暴雨
一个在边关打了几十年仗,迷路了,死不足惜!
Orz 回复 02-01 11:56
你猜猜张骞是干嘛的
用户10xxx87 回复 Orz 02-01 14:30
猜猜漠北大战有张骞吗[抠鼻]
轩辕羿雪
赵括论史不论兵,祸害了历史,卫霍可是在佞幸传中点名的哦,不会读就别来现眼了
少时风流老亦狂
史记独传合传并不代表什么。只是把联系紧密的相关人员放一起阅读体验更好而已。
少时风流老亦狂 回复 01-29 12:20
颇的释义为1.形容 〈书〉偏;不正。2. 副词,很,相当地;十分。3.副词,略,稍微 凭什么就是你说的那个勉强,稍微呢?为什么就不是很,相当地,十分?卫将军骠骑列传,和李将军列传一样,都是以官职称呼,已经表达出了对卫将军的最大尊重。找不到字眼就谈语气?到底是谁有偏见?
少时风流老亦狂 回复 01-29 12:27
哦,对了,你该不会不知道卫将军骠骑列传是本传吧。对比佞幸列传里的那些人,卫霍确实能用材和自进啊,这是正面榜样好不好[doge]
猪油渣
可能对司马迁来说坚忍比荣耀更难
用户11xxx04
李广是秦皇时期李信的后代,李牧的后代是李左车。历朝历代的文人,都对外戚不友好。贬低外戚是正常操作。
外星特使 回复 01-28 18:51
那李广有啥拿得出手的战绩?
用户10xxx48
历史以成败论英雄,但是项羽有一本纪,李广有一列传,作为失败的英雄在史书留下一笔,中国男人独有的烂漫
彼岸听风看海 回复 01-25 00:09
汉武帝:烂了?割掉,留着没卵用
用户10xxx48 回复 01-25 13:48
司马公已经算不错了,当朝写刘邦,刘彻,刘彻还让他留下来,等二凤上台,历史要服从政治,
锡格尔德
一会李牧,一会李信,什么玩意儿
安源
霍去病太年轻,有关他的人生经历太少,再加上他的出身貌似高贵又貌似不良,有一些忌讳是必然的
从心
司马迁是坚决的世家主义者,认为就是再无用的世家子也得居高位,寒门就得老老实实的呆在底层!而李广是世家子,虽然有些败落,但是司马迁这样的不受重用世家子可以开开心心的与之联姻,但是卫霍是真正的寒门,祖上没人的,所以立下大功也被其鄙视,结果写史记发现卫青人品,功劳,态度都没的黑,就说他是幸佞,说他是因为姐姐卫子夫才被看中,所以是幸臣,幸臣就一定是佞臣,强行黑!他这种思想后来有个人发扬光大了,那个人叫陈群,创立了九品中正制,所以才有两晋的屈辱历史!
专怼美分二鬼华为黑
小编的解释更加说明司马迁双标[呲牙笑]
苦主愁客将不知帅
个人情绪不要带到工作中私人恩怨不要带到施政中,说说容易几人能做到
笑看风云
迷路侯
用户89xxx78
其实刘彻算开明的 ,你让司马迁写朱元璋、康熙、乾隆,他的史记能流传下来?十族都被灭了
fishman
多方面原因,首先就是出身,那个年代讲究身世,李广,司马迁名门大家。其次,感情不一样,李和司马家交好,司马迁更是因为帮李凌说话被割了命根子。最后就是嫉妒心了,李广迷路王,卫霍少年英雄,开疆拓土,不世之功,老实说,功劳可比张良,韩信,世家都可以。结果两个合一个。李广那点破事啰啰嗦嗦一大堆,实在没得写了,被俘虏然后逃跑,射雕,几个人遇到匈奴这种小事也花了那么多竹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