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可能大家脑海里就会浮现20窟里那幅精美至极的回鹘高昌王及大臣供养像, “画面中的回鹘高昌王,着红色圆领长袍,腰佩挂打火石、磨石刀、解结锥、刀、绳、针筒、巾等䪓韘七事。”(《高昌社会变迁及宗教演变》)今天,小探君就将带大家探秘柏孜克里克的前世今生。

柏孜克里克20窟中堂前壁北侧
回鹘高昌王及大臣供养像
01
柏孜克里克开凿考
柏孜克里克石窟寺本名“崇福寺”,始建于555年,是麴氏家族的王家寺庙,亦是麴氏高昌用以维系与突厥的“交好”关系、实现“永固邦疆”愿望的纪念性宗教建筑。因地处宁戎谷,又有“宁戎窟寺”等俗称。自790年秋开始,该寺又转为回鹘统治者的王家寺庙。第32窟所绘回鹘男女供养人像,是颉于迦斯·骨咄禄( 即怀信可汗) 家族的画像。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麴氏高昌时期,该地以北地区归宁戎县领辖;西州时期属宁戎乡,归高昌县领辖。 “宁戎”二字表明,该寺所在地及其以北地区是兼通突厥语的粟特人和突厥乌古斯人的聚居之地。

柏孜克里克外景
柏孜克里克石窟群现存洞窟编号83个。在40多个有壁画的洞窟中,至少有20窟绘有回鹘供养人像,属于回鹘洞窟。 除佛教洞窟外,另还有许多摩尼教洞窟。 该石窟群所具有的这一特点,既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相关,又与麴氏高昌与突厥语族群及印欧语族群间的文化交往密不可分。

唐代高昌所处位置
北凉承平十八年(460年),柔然攻高昌,灭高昌北凉沮渠氏,立北凉人阚伯周为高昌王,此为高昌建国之始。阚伯周死后,子义成继位。后阚义成堂兄阚首归弑义成篡位。不久阚首归被高车王阿伏至罗所杀。
后来张孟明、马儒相继为王,被国人弑杀;高昌人推举马儒的长史麴嘉为王。阚氏高昌、张氏高昌、马氏高昌、麴氏高昌四代政权中,麴氏享国最久。

高昌故城遗址
而麴氏高昌王国自555年开始,便沦为前突厥汗国的属国。麴斌既是统军与突厥交战的将领,又是与突厥谈判的使臣。战事最终以双方王室缔结婚姻 、麴宝茂接受突厥所授之官称而告结束。 也就是说,麴宝茂是于执政当年即高昌建昌元年(555年) ,娶佗钵可汗之女为妻的。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柏孜克里克持香炉菩萨跪坐像
另外,据出土于吐鲁番三堡的《宁朔将军麴斌造寺碑》记载,与突厥“交好”“结姻”的当年,麴斌曾“于新兴县城西造立一寺”。该寺为麴氏家族的王家寺庙。 正为此,建昌元年(555年) 十二月廿三日,上自麴氏政权的最高统治者麴宝茂,下至身居要职的麴乾固等麴氏家族成员、异姓官员及诸僧官均莅临其落成之礼。
新兴县治的地望在胜金堡( “胜金”也便是“新兴”音译别写) ,柏孜克里克石窟寺恰位于胜金堡( 今胜金) 正西,与碑文所记“新兴县城西”、“所领城西显望之处”相合。 宁戎县治的地望位于该寺之北,约在今胜金台。从石窟寺所处的地理方位及环境来看,也正与碑文所记相一致。所以柏孜克里克石窟就应该是这一年开凿的。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柏孜克里克持伞菩萨立像
此后,麴氏家族曾多次扩建、修葺该寺。 延昌十五年(575年) ,麴斌嗣子,也就是时任虎威将军、新兴县令的麴亮,又于原碑背面( 阳面) 铭刻麴斌生平事迹,并于上方铭题麴氏家族成员姓名、刻画诸人造像。

柏孜克里克第32窟誓愿图
自唐贞元六年(790年) 秋回鹘据有高昌后,该石窟寺也就自然成为回鹘统治者的王家寺庙。 这也是在该寺40多个有壁画的洞窟中有20多窟都绘有回鹘供养人像的原因所在。
02
第20窟:不止有供养人!
柏孜克里克第20窟位于柏孜克里克石窟中心位置,此窟为皇室贵族修建于高昌回鹘时期,原窟绘制图像极其精美,是高昌回鹘时期的代表性洞窟之一。

柏孜克里克20窟与15窟位置示意
柏孜克里克第20窟在整个石窟群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柏孜克里克第20窟位于崖面上层中段,处于整个石窟的中心位置。回鹘人来到柏孜克里克后,对洞窟有规划地进行修建和重修,第20窟是第一批被规划的。重修位置和重修时间是回鹘人对重视此窟的反应,第20窟在石窟群中的独特地位还表现在窟内的回鹘王室供养人画像上。

20窟现状
柏孜克里克第20窟石窟坐西朝东,平面呈方形,石窟整体分为三部分:前室、殿堂、回廊。前室平面呈长方形,顶部为平顶。中心殿堂位于整窟偏西的位置,平面为方形,入口处有三级台阶,顶部为穹窿顶,穹窿顶与四壁连接处有帆拱。中心殿堂外部四周环绕回廊,左右回廊顶部为纵券顶、后回廊为横券顶。

柏孜克里克第20窟平面图
西壁-千手千眼
柏孜克里克第20窟中心殿堂正壁(西壁)上部已毁,描绘的主尊也已不存,仅残存下半部分眷属的图像。最早勒柯克和格伦威德尔在柏孜克里克石窟考察时描述此图绘制的是观世音。《丝绸之路流散国宝 吐鲁番壁画》一书有辨识了几个眷属身份,认为此幅主尊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是根据《千手观音造次第法仪轨》绘制的一种金刚界的曼荼罗。

第20窟中心殿堂正壁 大悲观音
南壁-行道天王
中间窟室南壁,图像上端漫涣严重,壁画主要人物为毗沙门天王,所绘的是毗沙门率诸神游苑池图,据佛经记载:“尔时毗沙门大天王……为防护故。”

第20窟中心殿堂南侧壁 行道天王图
其画面内容为:左端是站立的增长天王,面朝右侧,中间绘骑白马身穿盔甲的武士形象的毗沙门天王,马前是挎着刀鞘的侍从,白马下卧有一犬,马前进方向是手持供品的吉祥天女、功德娘娘,右端绘手持弓箭的持国天王,面朝右侧,其他三位天王手持武器庄严威仪立于须弥山上,周围环绕着诸多天众随从。
北壁-行道天王+1
北壁中所绘的是毗沙门天及其眷属乘云渡海巡查自己守护土地的景象,画面左端是绘持竹节鞭天王,中部绘持剑天王,右端绘手持宝珠天王。“尔时毗沙……璎珞。”

第20窟中心殿堂北侧壁 毗沙门天王行道图
因为石窟具有空间性,所以需要将南壁和北壁联系起来进行分析。首先,南壁绘制的是北方毗沙门天王(多闻天),这种北方天王骑马出行的图像在敦煌藏经洞发现一幅10世纪的《行道天王图》。北壁是同样也是北方毗沙门天王(多闻天),天王与猎捕金翅鸟的故事情节在敦煌藏经洞发现一幅9世纪的《行道天王图》,这类图像在吐鲁番也较为常见。

行道天王图 敦煌藏经洞 绢 9 世纪
大英博物馆藏
回廊
在回廊两侧的壁面上,依次绘有17幅壁画,其中甬道口的两幅是有名的供养人画像,其余15幅则为呈对称状分布的誓愿图(其中北壁有二幅残毁)。


柏孜克里克石窟第20窟男女供养人像
在柏孜克里克石窟第20窟中,数量最多,也最具特色的为回廊两侧残留的13幅誓愿图。这种画面的构图形式比较单一,趋于格式化。
一般情况都是:画面中央为身躯高大的立佛,头偏向于供养人或主要供养人的一侧,手施各种印记,双脚踏于盛开的莲花或木船及供养者的布发之上,两侧绘天王、婆罗门、菩萨、天部、佛弟子、金刚等。画面下部佛脚两侧或一侧绘供养人像。然后再结合不同的内容、情节绘相应的道具与背景。


柏孜克里克石窟第20窟誓愿图
佛头之上各有一带状榜题牌,用梵文题明供养者身份、供养对象和供养物品。这些榜题对于理解和认识壁画的内容及高昌回鹘王国的历史、宗教与文化有着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


柏孜克里克石窟第20窟比丘供养像
03
第15窟:誓愿画
柏孜克里克第15窟与第20窟具有相似性。两组石窟在建造时间、建筑样式、绘画风格极为相似,作为组合建筑密不可分。两窟都是高昌回鹘信仰佛教之后修建的洞窟,第15窟建筑样式也是中心殿堂窟,窟内绘画布局与第20窟相似。

第15窟数字复原
第15窟修凿于11世纪,第15窟里呈“Π”字型构造,宽1.2米,仅能通过一个人。狭小回廊外侧有9幅,内侧有6幅,描述释迦前世的15个故事,“誓愿图”,是高昌回鹘佛教艺术登峰造极之作。100多年前,外国探险队发现壁画后,疯狂剥离,目前,原窟内壁画所剩无几(分藏于俄、日、韩、印、德等地博物馆),石窟壁画的复原工作十分艰难。
誓愿画也称为本行经变画,属于本生故事画范畴。誓愿画是表现释迦牟尼在前生发成佛誓愿,供养过去诸佛,积善行,蒙受记,未来成佛的故事。

15窟誓愿画(数字复原)
誓愿画是一幅画一个主题,画面构图程式化,都以立佛(过去佛)为中心,立佛周围上部绘菩萨、比丘、金刚和寺院,下部绘婆罗门、国王、商人和比丘等(这些人就是释迦牟尼的各个前世),壁画的内容是由左下或右下的人物来判定。誓愿画主要流行于高昌回鹘王国时期。

第15窟数字复原
以面对石窟回廊方向,左侧回廊外侧3幅誓愿画,内容是婆罗门邀请佛,国王祈祷与伞盖供养,国王祈祷与剃度;回廊内侧是国王邀请佛,国王祈祷与伞盖供养(缺)。后面回廊从左到右,外侧内容是:商队供养财宝,燃灯佛授记,国王供养宝珠;内侧是国王比丘供养灯(缺),迦叶佛授决定记。右侧回廊外侧,从后到前,分别是:比丘供养袈裟,婆罗门剃度,婆罗门供养虎皮袈裟;这3幅壁画都没有复制。内侧是商人以船渡佛过河,婆罗门剃度(缺)。

燃灯佛授记·释迦佛前生献花像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
其中以这幅燃灯佛授记最为出名,其位于后面回廊外壁中间。立佛居于中央,右手拈花,左臂向下手往里作说法印。佛左侧最下方一人匍匐在佛脚下,将长发铺在地上,以便佛从头发上走过。往上面是一位菩萨和一位手捧一盘花的菩萨,双手合十的老年比丘,最上是一位比丘和一座建筑。佛右侧最下方是一位站立的菩萨,双手执鲜花,往上外侧是一位金刚,右手持拂尘,左手叉在腰间;内侧是一位双手合十的菩萨。

燃灯佛授记·供养菩萨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