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千古一帝”许多人都会想起“秦皇汉武”,而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汉武帝刘彻,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他无疑是一位极具雄才大略的帝王。
他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为汉朝的疆域扩展以及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西域远征,历时多年,跨越1.5万公里,历经千难万阻,打下了一个“战备省”,让中国受益至今,但有人却说这是汉武帝“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结果,他此举只为“汗血宝马”,这不禁让人好奇,这其中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
汉武帝远征西域汉武帝即位之时,汉朝经过汉文帝“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国家经济得到了恢复,国力日益强盛,然而,北方匈奴却仍是汉朝一心腹大患。
匈奴骑兵时常南下侵扰,这使得汉朝的北部边疆长期不得安宁,他们为非作歹掠夺百姓财物,让边境百姓带苦不堪言。汉武帝意识到,要想确保汉朝的长治久安,必须解决匈奴的问题。
当汉武帝得知,与匈奴有仇的大月氏有心复仇的消息,便有意于与大月氏结盟共击匈奴,于是便派出心腹之臣张骞出使西域。
公元前138年,张骞应募出使西域,整个队伍有100多人,然而队伍却在进入河西走廊时被匈奴骑兵包围,就这样张骞等人被匈奴扣留了十年,然而在这漫长的岁里,张骞始终没有忘记自己身上的使命。
公元前129年,张骞趁匈奴不备,设法逃脱,逃脱后他与堂邑父继续西行,历经千辛万苦他们终于抵达大宛,后在大宛的帮助下终抵达了大月氏。然而,大月氏得知他们来此的目的后却拒绝了他们结盟的提议。
原来此时的大月氏已在阿姆河流域定居,他们不想打破难得的安稳,无意返回故土复仇。两人在此逗留考察了一年,但仍未说服“无心再战”的大月氏,无奈两人只能踏上归途。
然而两人离开大月氏没多久,他们就被蛰伏已久的匈奴再次捉住拘禁,公元前126年,匈奴因单于逝世内部混乱。张骞趁此机会再次逃出回到了长安,此次西域之行历时13年,队伍出发时的100多人,如今回来的却只有张骞和甘父两人。
虽然没有与大月氏联盟,但张骞带回了西域的宝贵情报,西域不仅自然资源丰富,还是连接“塞外”的重要通道,汉武帝根据张骞的汇报,了解到西域地区的富饶。
天子一怒,攻打大宛然而,张骞此次还带来了一个消息,西域的大宛国内育有上等战马,更是有“日行千里,流汗如血”让人称叹的“汗血宝马”。
历代君王又有几个不爱好马,汉武帝更是“嗜马”,听此消息,他内心也是激动,但他还是打算以和平的方式向大宛换取战马,他派使臣带着千两黄金和一匹用黄金铸成的“金马”去往大宛国换取“汗血宝马”。
这时有人就说了,汉武帝为了“一己私欲”如此兴师动众,合适吗?但此行汉武帝并不仅仅是出于私欲,更是出于对国家军事的考虑,军队的力量注重“好兵、好马、好兵器”,优质战马的培育对军事的作用不言而喻。
汉武帝想和平“换马”,但大宛国的做法却惹怒了他,新上任的国王想要黄金,但又不想给马,直接就杀了使臣,这可就不仅仅是战马的问题了,使臣是代表一个国家来出使的,大宛国国王此行得罪的可是一个国家。
“天子一怒,流血千里,伏尸百万”,在古代可不仅仅是说说的,大宛国惹怒了汉武帝,汉武帝直接就组建军队,对大宛国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远征。
远征公元前104年,汉武帝下令讨伐大宛国,他命令李广利率领远征军,沿着丝绸之路西进,直捣大宛国的腹地。然而,此次征途对远征军来说可谓是充满艰难险阻。
先说这距离,从汉朝的都城长安到西域的大宛国,距离长达 1.5 万公里,一千公里坐车可能都得一天一夜了,而在那个出行并不便的时代,远征军几乎纯纯得靠步行,可想而知旅途的漫长。
而且这场远征不仅路途远,路还难走,远征军首先要穿越茫茫的沙漠戈壁,他们不仅要面临沙漠干旱的天气,还要面临缺水、缺粮等诸多困难。这样极端的情况下,他们还得时不时“腾出手”去对抗匈奴的袭击。
而沿途小国为了不惹火上身个个紧闭门户拒绝向远征军提供补给供,路途遥远又缺水缺粮汉军抵达大宛东境郁成城时,已经疲惫不堪,折损严重,数万大军仅剩数千人。
结果可想而知,在郁成城守军的顽强抵抗下,汉军并没有攻下城池,还伤亡惨重,见此情形,李广利也知道继续耗下去只会徒增伤亡,无奈之下他下令撤军,回到了敦煌。
远征军的惨败,让汉武帝倍感愤怒和失望,然而,他并没有因为这次的失败而放弃,反而更加坚定了要征服大宛国的决心。
公元前102年,汉武帝下令第二次远征大宛国。吸取了第一次远征的教训,这次汉武帝可谓是举全国之力,做足了准备工作。
然而第一次远征已经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现在可谓是兵不够,粮不够。不够那从全国各地征调士兵粮食,有史书记载,当时征集的牛有十万头、马有三万匹,不仅如此还有数以万计的骆驼和驴,队伍的规模可想而知。
这次的远征赌上了太多,汉武帝的亲自部署,由李广利率领的六万大军再次开拔入西域。这一次的远征军对沿途小国没了上次的“仁慈”,为了抢夺粮草汉军不惜攻打这些沿线小国。
这些小国见汉军此次规模浩大且来势汹汹,他们也意识到了其中利害,为了国家免遭祸患许多都“奉上”了粮草,其中,一个叫轮台的小国公然和汉军“叫板”,遭到汉军的全面征伐。
没有多长时间轮台国被彻底消灭,从此在历史上销声匿迹,这残酷的一幕,令西域的其他国家心生惶恐,他们知道了汉军的手段,都纷纷称臣纳贡。
汉军在公元前101年抵达了大宛国的都城贵山,数以万计的汉军压境,可谓是“黑云压城城欲摧”,而且汉军沿途的事他们也听了不少。
汉军还没有攻进城池,大宛国内部就开始闹起了矛盾,各派系相互推卸责任,推来推去这些贵族们把矛头直指国王毋寡,他们认为汉军的铁蹄是毋寡的错误决策引来的。
看着汉军来势汹汹,慌乱的贵族们发动了政变,把毋寡杀害。他们拿着毋寡的人头向汉军求和,并表示愿意归顺大汉,奉上汗血宝马,面对大宛国贵族的求和,李广利欣然接受。
他心中有所估量,贵山城距离长安城可谓是“山高路远”,即使攻下此城,汉军也难以长期控制如此遥远的地区,目的已成,与其白白消耗兵力物力,不如就此收兵,打道回府。
影响深远此次远征大宛国的胜利,不仅让汉朝获得了数千匹汗血宝马,更向西域各国彰显了大汉帝国的威严和实力,西域诸国见识到了大汉王朝的强大心生敬畏,纷纷遣使来朝,表示臣服。
汉武帝为了让西域长期处于汉朝的掌控之下,借此机会在西域地区设立了都护府,这一决定巩固了汉朝对西域的控制,标志着西域正式纳入了汉朝的版图。
然而,这场远征有利有弊,远征消耗了汉朝大量的国力,两次远征,劳民伤财,对国家财力是一次巨大透支。就连汉武帝自己,在远征十余年后也下达了《轮台罪己诏》,检讨自己为了外扩张不惜代价的做法,表示从此要休养生息,不再远征了。
尽管如此,汉武帝远征大宛国的胜利仍然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它向西域彰显了汉朝的威严巩固了汉朝在西域地区的地位。
为后来的丝绸之路贸易和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不仅为汉朝赢得了巨大的战略利益和经济利益,对后世的中国也有深远的影响。
汉武帝的西域远征,不仅是一场军事行动,更是一次具有深远战略眼光的决策。
他意识到西域对于汉朝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战略地位,更在于其作为连接中原与外部世界的重要通道所承载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合作的意义。
结语对于汉武帝人们的评价各执一词,有人说他的征伐残忍、劳民伤财,也有人说正是因为有他开疆扩土,中国才能有如今的版图,不过不能否认的是,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及其决策目光的长远,或许也正因此史学家们会称其为“千古一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