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拍等待戈多

乐居财经 2022-12-13 14:58:37

文/乐居财经 许淑敏

大熊(化名)是某房企投拓人员,这一年的工作量少了50%。他所在的房企,从去年下半年就已经停止拿地,去年底架构调整,投资部几乎全部裁撤,仅剩几个人留守。

他们虽然关注各个城市的土地挂牌信息,但也仅限于关注,毕竟没有拿地指标,工作内容更多是处理手头上的资产、疏通各方关系。

最近政策暖风频吹,“三支箭”齐发,房企融资利好不断,大熊说,这些资金最终指向“保交楼、保交付”,短时间内难以促进投资信心,没有多余的资金。

但不能否认,市场确实在发生改变。特别是集中供地出现常态化的倾向,各城市土地挂牌信息增多,这是比较明显的信号。

自去年2月推出“集中供地”以来,22个试点城市采用的是全年三批次竞拍的模式,而如今,土地出让已经不再限于“三批次”,趋于常态化。

无锡、苏州、徐州等城市已经完成了2022年第五批集中供地,而南京、北京等城市也发布了第五批集中供地的信息。甚至徐州、武汉已经上线了第六批集中供地地块,速度极快。

问及市场变化之后工作是否会有改善,大熊也只是感叹:“大概就是暂时不会再裁员了吧,新拓土地还是比较谨慎。”

从目前看来,各地的土拍成交仍趋于低温,冷热分化较大,除了个别核心区域的优质地块以外,大部分地块成交都要靠央国企、城投托底。之前土拍规则放松已经无法带来市场的变化,而“集中供地”规则逐渐放宽,或许能带来一丝希望。

多轮“常态化”

变化是从今年初开始,多地陆续调整供地节奏,将土拍批次由3批调整为4批。9月份是个转折点,武汉首先宣布,将在9月、10月、11月继续安排3个批次(第四、五、六批次)的集中供地,全年供地次数达到6批次。

而长沙更直接,成为第一个跳出“集中供地”的试点城市,宣布今后不再按年度批次推介土地,更改为年度常态化持续更新推介。

随之,南昌也表达了退出“集中供地”的态度。10月底,江西省住建厅发布通知称,将持续完善房地产政策,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委支持,力争将南昌从“集中供地”城市名单中调出。

这些通知都引来了不少猜测,“集中供地”或将逐步取消,回归常态化土拍的节奏。

从落地来看,确实有这种趋势。截止目前,无锡、苏州、徐州等城市已经完成了2022年第五批次集中供地,而武汉、南京、北京等城市也发布了第五批次集中供地的信息。甚至徐州已经上线了第六批次集中供地地块,速度较快。

乐居财经发现,这些急着推出五批次、六批次的城市,大部分都是往年热度比较高的城市,并且以长三角区域为主,比如苏州、徐州、无锡、南京,但今年土拍热度不够,普遍零溢价。

苏州的急迫可以理解,作为新一线热点城市的代表,向来是开发商抢地的热门城市。但从今年的集中供地情况看,前三批集中供地平均溢价率还能维持在3%左右,而到了第四批集中供地,推出的18宗土地全都底价成交,十分冷清,陷入全年低谷。

苏州第五批集中供地适时调整,推出了3宗工业园区核心地块,其中2宗触顶成交、1宗溢价成交,成功让热度回升。

尤其园区06号地块开拍1分钟内,就出现了5组报价,这在当前市场是难得一见的抢地场面。最终地块启动线下摇号,招商、厦门建发、中海、华润置地等四家入围,由建发摇中,成交价15.67亿元,成交楼面价约3.33万/平方米,溢价率15%。

徐州也同样境况,今年前几批土拍基本为零溢价,每次只花几分钟就结束拍地。到了第五批集中供地,只用了4分钟就火速成交21宗宅地,仅有老烟厂地块溢价0.32%,而翠屏山VWO因无人报价流拍,可谓惨淡。

无锡甚至连后面几批集中供地,都不见回暖迹象。第五批集中供地未实行预申请制,土地直接挂牌出让,不确定性更大。最后14宗涉宅用地(包含2宗定销)均底价成交,总计揽金224亿元。

南京也在不断调整土拍规则,适当降低门槛。第三批集中供地,拿地前、拿地中规则基本不变,但拿地后未设置商品房毛坯限价,放松了商品房售价限制。

但热度还是无法回升,南京第四批集中供地凉意明显,打算发力第五批次集中供地,换种打法,供应规模大幅上升,但均为低总价地块。第五批次供地预计推出 15宗地块,总建筑规模约91.78万平方米,起始总价仅 56亿元。

而武汉第五批集中供地在开拍前一晚,将10宗地的拍卖时间延后。最终12月8日,武汉第五批集中供地第一场拍卖活动,仅底价成交4宗涉宅用地,揽金24亿元。

不同于其他城市,北京第四轮集中供地显示回暖趋势。克尔瑞分析称,本轮北京土拍的整体溢价率不仅是今年最高的一轮,也是第四轮集中供地整体溢价率最高的城市。

主要是北京此轮土拍限制减少,兼顾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大部分项目不设置“90/70”户型限制要求,契合多样化市场需求,再加上地块本身价值足够,热度回升只是时间问题。

这可能就是“少量多次”供地目的所在,以更加契合市场的方式,吸引更多房企继续投资,为土地市场注入信心。

低迷困境

即便放宽“集中供地”的要求,能够在短时间内回暖的城市也不多,仅有杭州、北京等热度城市仍能保持热度。但不管热度是否回升,这些城市都需要尽快推出土地,以完成供地计划,补充财政。

数据显示,2021年,北京、南京、武汉、苏州等城市卖地收入(经营性用地)在全国城市排名均进入前十,基本都超过1400亿元。可以说,对于土地财政的依赖度不小。

对比可知,去年苏州的三轮集中供地土地成交金额达到1113亿元,而今年五轮集中供地下来,仅仅943亿元。而北京,今年四轮集中供地揽金超1615亿元,仍低于去年三轮集中供地成交总金额1905亿元。

土拍市场热度降低,全年供地计划难以完成。机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1月24日,22城计划供应商品住宅用地12875公顷,实际供应土地面积7135公顷,供地计划完成率仅55%。

房企拿地积极性不高,无法真正让市场回温。业内表示,最近确实有政策来鼓励和支持企业拿地,除了融资渠道放松,还有“集中供地”放松,但是房企拿地得有钱,并且得挣钱,现在房子卖不出去,房企回款艰难,根本没钱拿地,这才是痛点。

问题又回到房企本身。自去年以来,不少房企已经明确表示停止拿地,而继续拿地的房企则以审慎的态度,只看核心城市的优质地块,非必要也不拿地。CRIC数据披露,2022年前11月来看,投资“暂停”的房企依然超过30家。

房企投资指标一般与销售回款挂钩,拿地投资预算会根据销售回款制定。在各地楼市持续探底的情况下,市场不明朗,投资自然也就搁浅。

2022年11月,重点30城成交面积环比下降了14%,同比跌幅扩至30%。与此同时,TOP100房企单月销售规模同比降低25.5%,持续低迷状态。

大多数房企不再新拓土地,并以保守态度观望市场。

因此看到,今年各城市拿地的房企,大部分都是央国企,或者各地的城投公司,他们都是以托底的目的出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城投类公司在22城的集中供地中的拿地金额近9000亿元,占总金额的28%,拿地幅数超过1000幅,占总幅数的38%。

下半年,财政部发布了限制城投平台大规模托底拿地的政策,但政策效应传导,还需要时间。地方城投平台依然还在拿地,像是无锡第五批集中供地,城投公司拿地比例竟然超过80%,比例之高。

而这样的托底情况,显然不可持续。地方城投财政资金有限,加之其操盘项目能力也有限,可能还会对未来楼市发展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另一边,楼市放松政策不断出炉,放松限购、放松限贷、放松限价、放松限售、公积金、税费减免、购房补贴等政策频出,土地市场放松已是自然而然。

“地市”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未来楼市的走向。集中供地节奏转向、寻求土拍回温,正是为了转变购房者对于楼市预期的看法。

松紧“风向标”

自去年2月推出“集中供地”以来,22个试点城市开启全年3批次竞拍的模式,土拍市场仅在去年首批集中供地之时掀起过“高热度”,此后随着房企融资受阻、流动性压力骤增等多种情况出现,土地市场降温明显,底价成交、流拍频出。

2021年首批集中供地的时候,甚至频频出现房企多马甲抢地的现象,可见热度之高。当时,22城首批集中供地中,土地出让金总额10705亿元,综合溢价率高达15%,与之后的土拍骤冷形成鲜明对比。

2021年第二批集中供地,22城土地出让金总额仅6441亿元,综合溢价率跌至4%。市场转冷与房企陷入融资困难相关,也正是那个时候开始,行业进入下行周期。

此后2021年第三批集中供地,多城对土拍规则作出了一些调整与优化,放松对竞买资格、地块起拍价、土地款支付周期等要求,以期市场回温。当时,无锡、苏州等城市均下调了保证金比例,而杭州、苏州等城市放宽了土地出让金的支付条件,允许开发商“分期付款”等。

这些方式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房企投资的资金压力,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土拍市场依然延续着冷清的状态。

集中供地的初衷,是为了让土地市场回归常态,遏制地价虚高的现象,从而平抑房价。如今各地的土地市场大都以底价成交,只有少部分优质地块存在溢价,未来房价水平会趋向稳定,目的基本达成。

而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是房企拿地积极性,看不到更多利益空间,房企投资热情消退。因而适时放松“集中供地”,灵活调整,可以促进市场良性发展。

之前土拍规则放松已经无法带来市场的变化,而“集中供地”逐渐放宽,或许能带来一丝希望。这意味着未来房价上涨预期有所好转,购房者信心将提升,房企亦有动力进行投资。

尽管当下销售端仍不乐观,市场信心未真正恢复,但从最近房企融资放松、土地端逐渐回归常态的信号看来,过一段时间,销售端或许会出现改善的迹象。

0 阅读:5

乐居财经

简介:专注于泛地产行业的的政策、金融、市场、企业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