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布鲁塞尔的政治话语体系中,“去风险”已成为对华政策的核心标签。
然而,当欧盟委员会2024年10月宣布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最高35.3%的反补贴税时,大西洋彼岸的企业界却用真金白银书写着截然不同的剧本——
第二季度欧盟对华绿地投资飙升至36亿欧元,创下历史新高,德国车企更以57%的占比成为绝对主力。

欧盟官方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欧盟对华直接投资中,汽车相关领域占比近半。
大众、宝马、巴斯夫等巨头持续加码在华布局:大众在华设立全球最大研发中心,宝马沈阳工厂启动百亿级技术升级,巴斯夫湛江一体化基地加速投产。
美国荣鼎集团分析指出,这种“反直觉”的投资热潮源于企业对中国市场的深度依赖——
本地化生产既能规避关税壁垒,又能共享中国新能源产业链的创新红利。
面对欧盟的贸易保护举措,德国汽车工业协会直言“这是自由贸易的倒退”。
协会主席穆勒警告,单边关税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最终损害欧洲车企的全球竞争力。
数据印证了这种担忧:2023年德国车企在华电动车销量同比增长近50%,而大众全球交付量下滑的主因正是中国市场份额萎缩。

与企业热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盟不断收紧的外资审查机制。
2024年1月推出的“欧洲经济安全一揽子计划”,将半导体、人工智能等领域纳入重点监管范围,要求成员国加强对外资并购的安全审查。
中国贸促会报告指出,这种泛安全化趋势导致中企在欧合规成本上升30%,投资受限领域扩大至制造业、科技服务业等优势产业。
尽管欧盟宣称“去风险”并非“脱钩”,但其政策工具箱的实际效果却令商界不安。
2023年中国对欧投资金额同比下降12.2%,安永数据显示,中企在德并购案例较2016年减少一半。
欧盟中国商会调查显示,超半数受访企业担忧审查机制将干扰正常商业决策,47%认为这将损害欧洲营商环境的开放性。

欧盟内部对“去风险”的分歧正在加剧。
匈牙利批评该政策是“缺乏竞争力国家的政治操弄”。
荷兰则担忧过度监管将影响鹿特丹港的枢纽地位。
德国工业联合会直言,严格审查可能导致“技术创新窒息”。
而在企业层面,“在中国,为中国”的本地化战略成为对冲风险的普遍选择——
大众加速布局智能网联研发,宝马深化与宁德时代的电池合作,巴斯夫将湛江基地产能提升30%。
这种战略转向背后,是中国市场不可替代的吸引力。
超大规模消费群体、完整产业链配套、数字经济创新生态,构成了外资眼中的“黄金三角”。
苹果CEO库克坦言:“没有比中国更重要的地方。”
立邦中国在华建立74家工厂与10大研发中心的案例,正是“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的最佳注脚。

当冯德莱恩在斯特拉斯堡强调“经济安全”时,汉堡港的集装箱船正满载中国电动汽车零部件;
当布鲁塞尔讨论“去风险”清单时,慕尼黑的工程师们正与宁德时代的团队调试最新电池技术。
这种矛盾的现实,揭示了全球化时代的深层逻辑:政治口号难以对抗市场规律,技术创新终将超越地缘博弈。
对于欧盟而言,如何在“去风险”与“求发展”间找到平衡点,不仅关乎中欧关系的未来,更决定着欧洲企业能否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把握机遇。
毕竟,在电动汽车、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中国早已不是追赶者,而是规则的制定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