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禄亲密战友张钦礼,1979年被判刑13年,死后十万人沿街磕头

江舸 2024-11-25 06:30:17
一、河南省最年轻的县长

张钦礼出身于朴实无华的农民家庭,在父亲的革命熏陶下,少年时期便毅然决然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其父张元谋在大革命浪潮中投身农民起义,继而在抗日战争中游击作战,英勇抗敌,这种英勇顽强的精神对张钦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张钦礼18岁之际,他坚定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显现出他对革命事业的忠诚不渝。22岁,他肩负重任,担任兰考县县长,成为当时河南省最年轻的县长。

1953年,张钦礼带领全县干部积极推进农业合作化运动。他创新性地提出“先易后难”的工作策略,优先在条件成熟的村庄进行试点,再将成功经验推广至全县。兰考县因此成为全省首批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地区。

1955年春,兰考县遭遇罕见旱灾。张钦礼亲率干部,动员群众挖井取水。他常常亲自站在田头,与农民并肩作战,浇水抗旱。经过三个月的不懈努力,全县成功战胜旱灾,粮食产量不减反增,张钦礼和兰考县因此受到省级表彰。

在那个时期,张钦礼精力充沛,工作热情高涨。他常常骑着那辆永久牌自行车,穿梭于乡村之间,倾听民声。群众们交口称赞:

我们的张县长始终与百姓心连心。

在他的领导下,兰考县的各项事业蓬勃发展,走在了全省的前列。

二、为民请命,遭遇挫折

然而,张钦礼那直言不讳的性格,却让他在兰考县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1957年初春之际,兰考县的复员军人李德山,面带悲愤之情找到了张钦礼。他的双眼布满血丝,手中紧握着一份判决书。

原来李德山仅因一场小小的争执,便被县里的某位领导诬陷“反对社会主义”,继而被捕入狱。张钦礼接过判决书,仔细审阅后发现案件疑点重重。他迅速调取了案件的所有资料,亲自深入群众中进行调查。经过一番详尽的查证,张钦礼断定这是一桩不折不扣的冤案。

一周后的县委会议上,张钦礼携带充足的调查证据,直言不讳地指出这是一起因个人恩怨而制造的冤屈。他的发言瞬间在会场中激起千层浪,组织部长孙跃堂怒发冲冠,指责张钦礼“庇护不良分子”。

但张钦礼并未因此退缩,他联合几位县内干部,联名在大字报上为李德山鸣冤。不幸的是,这场正义的抗争被时任县委书记曲解为“对抗组织”的行为,最终导致张钦礼和其他干部被错误地贴上了“右派”的标签。

1958年秋,河南省举行秋粮征购会议,各县纷纷上报高产数据。轮到张钦礼发言时,他拿出了一叠详尽的统计资料,当场揭露了部分地区的粮食产量虚报现象。他直言不讳:

这些虚假的数字将会对百姓造成灾难。

张钦礼的话刚落,会场立刻响起了一片反驳之声,有人指责他“泼冷水”,有人攻击他“右倾思想严重”。

当晚张钦礼即被带回兰考,遭受了批斗的厄运。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他被贬至农村劳动,每日黎明即起,辛勤耕作。白日里头顶烈日锄草,夜晚还要承受批斗之苦。即便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张钦礼依然坚守着实事求是的信念。

三、与焦裕禄并肩作战

1962年寒冬,焦裕禄肩负重任,踏上了兰考这片深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侵袭的土地,担任县委书记。他秉持“实干兴县、生产自救”的原则,带来了全新的思想、思路和工作机制,赢得了张钦礼等一批领导干部的全力支持。

焦裕禄在深入调研兰考的实际情况后,迅速识别出张钦礼这位有能力、有责任感、对兰考满怀深情的干部,他决定让张钦礼具体负责制定和执行治理“三害”的规划。

张钦礼不负期望,与焦裕禄并肩作战,带领广大干部和群众踏上了查风口、治沙丘的征程。他们无畏严寒酷暑,风雨无阻,在兰考的大地上烙下了坚定的足迹。

面对狂暴的风沙,他们实地勘探,追寻风源。每一座沙丘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他们细致观察风沙的路径和规律,深思熟虑治理策略。

在村民魏铎彬翻淤固坟的启发下,张钦礼与焦裕禄共同开创了治理风沙的科学方法——“贴膏药、加扎针”。所谓“贴膏药”即是翻淤压沙,而“扎针”则是大规模植树造林。这一策略在黄河九曲之末的张庄打响了治理风沙的第一枪。

治理内涝的任务同样艰巨,他们沿着洪水路径进行详尽勘察,制定出合理的排水方案。引领群众挖掘排水沟渠,疏浚河道,确保洪水得以顺畅排走,不再威胁庄稼和村庄。

而面对盐碱地的治理,他们深入田间地头,研究土壤特性,尝试多种改良方法。通过深翻土壤、引黄灌淤等手段,逐步改善土壤的盐碱状况,使得土地重新焕发生机,得以种植庄稼。

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张钦礼与焦裕禄携手兰考人民不懈奋斗,使得兰考的自然环境和农业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升。曾经的风沙之地,变成了丰收的粮仓;内涝的洼地,不再是汪洋一片;盐碱地上,也绿意盎然,庄稼茁壮成长。

但不幸的是在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因肝癌在郑州与世长辞,年仅42岁。焦裕禄的离世,令张钦礼悲痛欲绝。然而,他深知焦裕禄的精神不应随其身躯一同消逝,他决心要让更多的人了解焦裕禄的生平,传承焦裕禄的精神。

焦裕禄逝世后的第三天,张钦礼接获通知,要求他前往商丘民权县参加河南省沙区造林工作会议,并在会上作典型发言。张钦礼在妥善安排焦裕禄的后事之后,便急忙赶往民权参加会议。

在会议中,张钦礼详细汇报了兰考县的造林成果,并含泪讲述了县委书记焦裕禄在兰考抗击“三害”过程中的杰出贡献和感人事迹。

当他提及焦裕禄的遗言“我死后只有一个要求,就是希望组织能将我运回兰考,埋在沙丘上,我生前未能治理好沙丘,死后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理好”时,张钦礼已泣不成声。会场上的许多同志也为之动容,泪流满面。

主持会议的副省长王维群对张钦礼的发言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强调应当深入学习宣传焦裕禄同志的革命精神,结合实际情况,扎实开展工作。

1965年岁末,新华社记者周原亲赴兰考采访,张钦礼不遗余力地详细介绍了焦裕禄的事迹,周原深受感动,由衷赞叹:

多么优秀的县委书记啊!

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了由穆青、冯健、周原联合采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并配发社论《向毛主席的好学生——焦裕禄学习》。从此,焦裕禄的名字家喻户晓,焦裕禄精神成为激励无数代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这一过程中,张钦礼作为焦裕禄事迹的主要传播者,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他以真挚的情感,打动了记者,使得焦裕禄的事迹传遍了全国。

四、动荡岁月,蒙冤获刑

在那个动荡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张钦礼不幸成为批斗的靶心,他被无端指控编造焦裕禄的事迹。

但这一莫须有的罪名纯属荒谬,张钦礼与焦裕禄携手并进,共同为兰考人民的幸福而努力,焦裕禄的英雄事迹是铁一般的事实,有无数证人。

然而在那混乱的时代背景下,张钦礼依然遭受了批斗与监禁,历经了难以言说的痛苦与不公。

1979年,张钦礼被错误地判处13年有期徒刑,这一判决如同晴天霹雳,将张钦礼推向了人生的另一个深渊。

在遭受政治迫害的日子里,张钦礼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与痛苦。然而他始终不忘服务人民的初心,坚信自己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民众的福祉,即使面对不公,他也从未动摇过自己的使命。

在铁窗之内,张钦礼依然心系兰考的百姓和那片土地。他时常追忆与焦裕禄共同奋斗的时光,思索着如何继续为兰考的发展献出自己的力量。

张钦礼的判刑令兰考的百姓感到震惊与心痛,他们深知张钦礼是一位心系民众、廉洁奉公的好干部。于是成千上万的百姓挺身而出,纷纷上书中央,为张钦礼申冤。他们以最朴素的方式,表达了对张钦礼的信任与支持。

兰考百姓的呼声传到了周总理的耳中,周总理亲自过问此事,对张钦礼的案情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调查研究。在了解了张钦礼的品格及其为兰考所做的贡献后,周总理毅然决然地为他伸张正义,恢复了张钦礼的清白。周总理的关怀,如同黑暗中的灯塔,为张钦礼和兰考百姓带来了希望与力量。

五、民心所向,精神传承

2004年5月7日,张钦礼因病与世长辞,他的灵车缓缓驶过兰考的街巷,街道两侧站满了前来送行的民众。每个人的脸上都刻满了哀伤与依恋,他们静静地目送灵车,眼中闪烁着泪光。

灵车的每一步前行,都仿佛在讲述着张钦礼与兰考人民之间那份难以割舍的深情。这缓缓行驶的灵车,成为了民众对张钦礼深厚情感的生动写照。

张钦礼的一生,是对人民服务的真实典范。他的精神已成为兰考的宝贵遗产。他的实事求是、勇于攻坚、心系民众的品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兰考人。他与焦裕禄共同铸就的“焦裕禄精神”,在兰考的大地上生根发芽。

今日的兰考,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依然传承着张钦礼的精神,干部们深入基层,为民众谋福祉;民众们勤劳奋斗,为建设美丽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张钦礼虽已远去,但他的精神将永远铭记在兰考人民的心中,成为兰考不断前行的力量源泉。

0 阅读:2
江舸

江舸

读奇闻历史,品天下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