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1945年发生的东京大轰炸,是由美国空军参谋长李梅为了打击日本军国主义,对东京进行的战略轰炸,很多人还将美军这次轰炸行动戏称为“李梅烧烤”,但少许有人知道李梅在中国的一座城市进行的一场“烧烤”,那便是1944年的武汉大轰炸。
当时的武汉中心地图
1938年武汉沦陷后,汉口的日租界被恢复,同时汉口也成为日军在中国大陆重要的兵站、指挥中心、空军基地等等。
1944年中国形势
1941年7月,美国飞行教官陈纳德成立“飞虎队”,来帮助中国抗击日本空军。
陈纳德根据自己判断,认为日本以易燃的木造房屋为主,经不起大规模的燃烧弹攻击,而武汉这座城市也是以木房子为主,结构与日本相似,可以用武汉来测试燃烧弹的杀伤力。
当然这不是主要原因,最重要原因是武汉沦陷后,日本人在这里建了机场,从武汉起飞的日机不但多次轰炸重庆等其他城市,而且还威胁到在昆明的美国空军基地,所以武汉的日军机场必定要捣毁。
因此,陈纳德从1944年6月开始,就提出以地毯式轰炸战术袭击武汉汉口的日军基地。但该提议长期被其他美方高层拒绝。
武汉轰炸的主角第二十航空队的李梅少将刚刚从欧洲战场调到中国,他也在探索低空轰炸或燃烧弹轰炸等替代方案,M69燃烧弹可以用于地毯式轰炸。M69燃烧弹可以穿透大多数亚洲城市以木质结构为主的建筑,并造成难以扑灭的大火。后来美方高层指示李梅采用这种燃烧弹对汉口进行攻击。
李梅,武汉大轰炸始作俑者
1944年12月18日早上,在李梅的指挥下,由成都第20轰炸机司令部派出了92架B-29轰炸机,携带500吨M69燃烧弹起飞。
B29轰炸机
12时7分左右,战机飞抵武汉,对汉口码头和修船厂以及其他军事设施和物资仓库进行空袭。紧接着,B-24解放者轰炸机和护航机进一步扩大了战果。
而日本方面,一经观测到美军轰炸机靠近武汉,驻在武汉的日军第八飞行师团在师长青木乔少将的统一指挥下,日本空军进行反击。
由于美军投掷顺序的错误,在第一批炸弹投下后,汉口市区笼罩在了浓烟之中,严重影响了后续轰炸机的定位。在此之后,便只有少数几架单独行动的飞机在正确位置投下了炸弹,除此之外未能命中日军机场,反而将其余的炸弹错误地投掷到了武汉平民的居住区,造成了大量的平民伤亡,当时的武汉成为一座地狱之城。
美军飞机在武汉投掷燃烧弹
美军飞机在武汉投掷燃烧弹
但还是让日军汉口基地的全部50架飞机中的4架战斗机被击坠,19架飞机在地面被击毁,日本在武汉地区战斗机仅余 20 架的战力;生活与战斗物资也被摧毁,美军对日军取得了很大战果。
但汉口市区因燃烧弹的攻击发生大规模火灾,大火在长江沿岸5公里以内的范围燃烧了3天,约4万汉口市民伤亡,而蒋介石的日记却说是6万武汉市民死于这次空袭。从汉口一元路至五马路、江边至铁路线一带,在长约3公里、宽约5公里的区域内一片火海,房屋被毁15600余栋。在武汉日租界大部分被破坏。
被烧焦的武汉
被烧焦的武汉
美军有6架战机被击落,还有飞行员跳伞被俘,并被日军带到武汉市区游街示众。据亲历者回忆,美军俘虏遭到了武汉当地人的殴打。
1944年12月28日,李梅少将提出把轰炸汉口作为对日本总攻的初步,从此,美军频繁对武汉进行穿梭轰炸,市区一片残垣破壁。
因为战略重镇武汉频遭轰炸,日军的攻势在1945年1月有了明显的减弱,此次轰炸着实达成了其战略目的。
美军轰炸武汉,用燃烧弹烧杀数万平民固然不对。(后来还用燃烧弹在朝鲜烧杀我志愿军战士呢)没有道义而言,不符合盟军作为。但说实话,我下面不是给美军辩护,其实我们又有什么过多理由去批评美军?美军是外援,武汉不是他们家园。他们为了战略目的不折手段,自然不会心疼,换成其他国家援军也不一定会做的比美国好。
1945年苏联解放东北时候,苏军的军纪也成了国内史学界批判的地方。不止美国和苏联,古今中外任何外援都不完全顾及自己,安史之乱时帮助唐朝平定叛军的回鹘在救援过程中也犯下过大恶。
《资治通鉴》:回纥入东京,肆行杀掠,死者万计,火累旬不灭。朔方、神策军亦以东京、郑、汴、汝州皆为贼境,所过虏掠,三月乃已,比屋荡尽,士民皆衣纸。回纥悉置所掠宝货于河阳,留其将安恪守之。
再以战略角度思考,如果美国空军不去轰炸武汉,难道放任日本空军将以武汉为跳板继续去祸害其他地方,轰炸重庆的日机都是从武汉起飞的,重庆已经被日机炸死几万人了,所以有专家称轰炸武汉为“必要之恶”
最后武汉是作为中国的地盘,却被其他国家占领了,还被当成攻击其他地方的跳板,当初就不应该丢失武汉,不然也没有这回事了,再说远点,九一八事变时候就应该在东北挡住日本人,武汉沦陷后,国军也没能力或则去收复或则解决,所以当时国民政府对“武汉轰炸”也要负很大责任。落后就要被打,要避免“武汉烧烤”的悲剧再次发生。
汉口六渡桥长大总会听到一首口口相传的童谣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飞机屙粑粑……”。
这童谣主要描述的就是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武汉沦陷期间,武汉三镇特别是汉口被来自成都机场的美军飞机轰炸的情景,虽然寥寥几句,却足以反映当时人们心中的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