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申侯之死!

春秋右传读过去 2024-08-27 01:57:59

郑文公冤杀郑申侯

郑申侯是谁?在鲁僖公七年的《左传》中有个简单介绍,这段话是这么说的:“初,申侯,申出也,有宠于楚文王。”

关于这句话,历史上有不同的解释,比如杜预,就认为郑申侯是楚文王外甥,也就是楚文王姊妹的儿子。但也有学者认为,此人是楚文王的儿子,其母为申国公主,故“申出也”。但如果是楚国公主在申国所生,则应这样说:“初,申侯,楚出也,有宠于楚文王。”

其实,从情理上看,如果郑申侯是楚文王的儿子,而且又很受宠的话,则楚文王活着的时候,就可以安排他做太子。一旦郑申侯做了太子,则文王一死,即可顺理成章成为楚王。如此,则这年《左传》中楚文王病危时为郑申侯的那番谋划,即在自己死后,要求郑申侯离开楚国,避难大国的嘱托就显得没有必要。

但是,如果郑申侯是楚文王的外甥,而且又是申国公子的话,就容易理解了。其一,按照《尔雅》的解释,“男子谓姊妹之子为出”。由于在这句话中,楚文王是最重要的对照人物,所以在介绍郑申侯的时候,为了表达他与楚文王之间的血缘关系,依据《尔雅》,用“出”最能达意。其二,“申出也”的“出”,也可以理解为逃出申国的意思。如果郑申侯就是楚文王的外甥,而在申国的夺嫡事件中失败出局,从而引导楚文王“伐申过邓”,最终灭了申国,这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不过,从郑申侯的名头来看,应该在楚文王灭了申国后,郑申侯继承了申侯职位,但却彻底依附于楚国了。如果“伐申过邓”之时,即公元前688年,郑申侯年龄不足20 岁,则此时的郑申侯,其年龄应在54岁以内。

那么为什么郑申侯在楚国会待不下去?以至于楚文王要安排其未来?按照楚文王的说法,是郑申侯非常有钱!郑申侯有钱的原因在于楚文王的庇护和照顾,即“女专利而不厌,予取予求,不女疵瑕也。”这个问题也很容易想明白。其一,郑申侯以申国为资本内附楚国,于楚文王功劳很大,赏赐自然丰厚。其二,郑申侯作为楚文王的外甥,又有申侯之名,如果资以贸易南北,赚得盆满钵满,也是情理之中。其三,郑申侯是申国之侯,内附楚国,以贪利自污,与权力拉开距离,也算是自安之道。

正是由于郑申侯太有钱了,所以就会惹上杀身之祸!就像楚文王指出的那样,虽然在他活着的时候,不会打郑申侯财富的主意,但在未来,即楚文王死后的楚文王子孙们就未必能善待郑申侯了。所以楚文王预见到:“后之人必将多求于女,女必不免”。其实楚文王的这种预见,是楚国政治的经常之态,即为了权利,兄弟相攻,父子相残,屡见不鲜。作为郑申侯,有钱但没实力,而且不是宗室成员,这就必然成为各派争夺的对象和焦点。而这,就很容易惹上杀身之祸。事实证明,楚文王死后,楚国内部就是发生了严重的内讧事件,而且不止一次。

所以楚文王希望郑申侯在自己死后找一个大点的国家落脚。“我死,女必速行,无适小国,将不女容焉。”楚文王这段话,既有哀哀之告,更有谆谆之情,实在令人动容!这种情愫,显得的确如父子一般。楚文王死于鲁庄公十九年,即公元前675年。按照《左传》“既葬,出奔郑,又有宠于厉公。”的记载,郑申侯就是在这一年来到郑国的。这时的郑国是郑厉公当政,而郑厉公在栎邑的时候,就与楚国关系很深。因此郑厉公能赢得郑申侯落脚郑国,这也算是一个重要因素。对郑厉公来说,郑申侯在楚国拥有的财富,足以垂涎。

来到郑国的郑申侯,按照上述时间推算,其年龄还不超过35岁!正直古人盛年。

也许,在当时郑申侯的眼中,郑厉公治下的郑国也不算小国!但其实,从《左传》提供的楚文王视角看,郑申侯来到郑国是错误的,因为郑申侯最终被郑文公所杀,不得善终。所以从结果看,郑国就是小国,因为最终没有容得了郑申侯!所以,真正的大国,非齐国莫属!

郑申侯为什么会死在郑文公手里?按照鲁僖公六年《左传》的交代,郑申侯就是死在这年的夏天!因为郑文公为了取悦齐桓公,为了给齐桓公一个交代,所以在国家利益面前,果断牺牲掉了这位流亡贵族——郑申侯!

这件事,在当时影响很大!因为这年的《春秋》也记载了这件事,原话是:“郑杀其大夫申侯。”按照《公羊传》的评价,这是“杀无罪也!”可见,郑申侯之死,单纯就是因为郑文公需要一名大夫做牺牲品,以为与齐桓公讲和之用。据后世注释,郑申侯在郑国,位在卿士之尊!

按照《左传》提供的线索,郑文公选择郑申侯做齐、郑关系的牺牲品,其中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郑申侯在郑国的存在,已经威胁到了郑文公的尊严。从鲁僖公四年《左传》的记载看,郑申侯对齐桓公的忠诚可圈可点,避免了诸侯之师可能遭受的灭顶之灾,因此也得到了齐桓公的赏识与封赏。但是,郑申侯作为郑国卿士,越过郑文公,取悦齐桓公,并得到封赏,这绝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但显然,利令智昏的郑申侯,忘了他是谁的臣子,忘了臣子该有的谦让和敬畏,而这必然导致郑文公心中不悦,乃至嫉恨。

第二,郑申侯接受齐桓公的封赏,并在虎牢之地建筑高大城池,已经严重威胁到了郑国的国家安全。由于郑申侯的谏阻,齐桓公的诸侯之师避免了一次可能的灾难,这的确该奖赏。但问题是,郑申侯在得到封赏之后,又在虎牢之地建筑高大城池,却是中了辕涛涂的离间之计。因为虎牢之地扼守在洛阳与中原之间,是郑国的核心国家利益,也是郑文公的心头肉,岂能就这样分封给郑申侯呢?郑申侯能够不假思索的接受辕涛涂的离间之计,说明郑申侯确实利欲熏心,忘乎所以了。

第三,郑申侯能出卖申国,背叛楚国,告密辕涛涂,这三件事联系起来,就说明此人极不可靠,随时都有可能出卖郑国。如果按照前面的分析,郑申侯最早应该是申国具有继承权的公子,楚文王灭申多半与郑申侯有关。按照“申侯”的叫法,这位郑申侯大约是楚文王灭申之后,重新分封的申侯,但郑申侯数典忘祖,通过卖申与楚,自己落得了一个富家翁。尽管此事存疑,但郑申侯背叛楚国,出卖辕涛涂的行为,却是板上钉钉的事。所以,“郑申侯”三字,其实和“三姓家奴”的说法一样,都是打在郑申侯身上的经历性烙印。也是由于这个烙印的缘故,郑申侯的本名反而被历史遗忘了!

第四,郑申侯所拥有的财富和城池,恰恰是他的软肋。因为,现在的郑申侯不但有钱,还有一座刚刚建好的坚固城池——虎牢关城,这足以让郑文公动起杀心!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古代“杀猪盘”,喂肥了再杀!

以上四点,找足了让郑文公必杀郑申侯的理由。但是,具体郑文公如何告诉齐桓公郑申侯该死,那却是另外一个问题。《左传》上只是说,郑文公还使用了一下辕涛涂对郑申侯的“谮言”,即辕涛涂在鲁僖公五年曾告诉郑文公的那句话:“美城其赐邑,将以叛也。”也就是说,郑申侯得到虎牢封地,并在那里筑起坚固城池的所有行为,都是为了反叛。

笔者在想,郑文公要杀郑申侯,这是自己的需要。但要杀郑申侯以取悦齐桓公,郑文公必然另有说词?我是这样替郑文公编的:

第一,郑文公之所以在上一年的首止之盟上“逃盟”,那是郑申侯出的主意。

第二,郑申侯不但出了上一条主意,还建议郑国与楚国修好,以制约齐国霸权。

第三,郑申侯现在与楚国的关系不同一般,现在控制了虎牢关,而且建起了坚固城邑,一旦与楚国合作起来,对于周王室,对于郑国,对于齐桓公的霸权,那都是十分严重的威胁!

第四点,郑申侯很不老实,而且十分贪婪,如果杀了郑申侯,不但可以消除威胁,还可以分其财产,何乐而不为呢?

我想,当郑文公给齐桓公提出以上四点时,齐桓公大概是动心了,甚至是忘了郑申侯曾经的功劳了!所以齐桓公放下了对郑文公的不满,把仇恨记载了郑申侯身上,转而走向了谈判桌。

0 阅读:0

春秋右传读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