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医保局近期释放信号,互联网医疗首诊限制或将松动。2025年立项指南中已预设“互联网首诊”价格项目,技术条件成熟后即可落地,此举被视为行业变革关键节点。此前,政策明确禁止首诊线上化,仅允许复诊服务,但实际业务中首诊需求长期以变通形式存在,例如用户承诺已线下就诊或平台默认操作,占非处方药开药量的70%。
若首诊放开,互联网医疗用户群将从复诊患者扩展至全人群,触发商业模式重构。短视频平台如抖音、快手或可整合私域流量,打通从问诊到购药的商业闭环,挖掘增量市场潜力。例如,女性痛经等轻症需求可能成为新增长点,带动止痛药等非处方药销售。
技术条件与监管体系同步推进。居家快检技术逐步成熟,为线上首诊提供辅助支持;同时,药品追溯码已覆盖95.6%定点机构,归集数据227亿条,强化全流程监管能力。此外,2022年《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取消“首诊需凭证”条款,改为用户自证机制,为政策调整预留空间。
业内对风险存在分歧。支持者认为,线上首诊可分流轻症患者,缓解线下压力;反对者担忧腹痛等需查体的病症误诊风险。部分从业者建议参照药品管理规范,制定首诊质量管理标准,利用数据留存完善追责机制。
政策调整或重塑行业格局,但落地仍需平衡效率与安全。企业观望情绪浓厚,多数等待具体细则明确后再行动。若推进顺利,互联网医疗将从边缘辅助转向主流服务,覆盖更广泛医疗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