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仅有四位丞相:三位被杀,一位善终!

情怀历史 2024-09-21 21:02:10

丞相,中国古代官名,为百官之首。因为丞相权力极大,甚至会威胁到皇帝的地位,所以,自秦至明朝初年朱元璋(通过胡惟庸案)废丞相的1600余年间,丞相的设置断断续续,作为官名的丞相在历史上存在时间并不长。其中,在明朝初期,仅出现了四位丞相,结果三位被杀,一位善终!

一、徐达

徐达出身农家。元朝末年,徐达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为淮西二十四将之一。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在鄱阳湖之战中大败陈友谅。次年,被任命为左相国,也即在明朝正式建立之前,徐达已经担任类似于丞相的官职了。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徐达麾师攻取淮东,并于两年后攻克平江,灭张士诚。旋即出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常遇春一同挥师北伐。至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结束元朝在中原的历史。此后,徐达连年出兵,打击元廷残余势力,收取山西、甘陕,大破扩廓帖木儿等,唯有岭北之战因孤军深入致败。洪武六年(1373年)后长期留守北平,训练士卒,推行屯田,修浚城防,巩固边防。

在此基础上,徐达在明朝累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当然,徐达虽然官至丞相,却是不折不扣的武将,也即没有太过深入地处理朝政,这或许是其能够获得善终的原因之一。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达在南京病逝,享年五十四岁。朱元璋追封其为中山王,赐谥号“武宁”,赐葬钟山之阴;又为他御制神道碑文,允许其肖像功臣庙、配享太庙。

二、李善长

李善长自幼读书,有智谋。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李善长开始跟随朱元璋,并且和徐达等人一样,都深得朱元璋的信任。朱元璋得巢湖水师后,李善长力主渡江。在拔采石、征太平、克集庆、下镇江的诸役中,朱元璋均以其为参议,凡军机进退,赏罚章程,多出其手。对此,在笔者看来,李善长可以说是明朝的“萧何”了。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即吴王位,以李善长为右相国,后封宣国公。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即帝位,以李善长为太子少师,授银青荣禄大夫、上柱国。朱元璋北伐时期,李善长留守南京,保障军饷供应,为此特晋光禄大夫、太师、中书左丞相,封韩国公,位列诸公之首。

但是,萧何晚年通过自污的方式,才免遭杀身之祸。而就李善长来说,则和胡惟庸牵连过深。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发,株连甚众,而李善长虽然一开始没有被追责。不过,洪武十八年(1385年),有人告发其弟李存义为胡惟庸党,免其死而不谢。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有人告其知胡惟庸谋逆而不揭发,狐疑观望,大逆不道。最终,李善长被下令处死。

三、汪广洋

在明朝的四位丞相中,汪广洋显然是名气最小的一位。

汪广洋(? ~1379),字朝宗,江苏高邮人,元末进士出身,通经能文,尤工诗,善隶书。朱元璋称赞其“处理机要,屡献忠谋”,将他比作张良、诸葛亮。汪广洋年少时跟随太祖朱元璋起义反元,被朱元璋聘为元帅府令史、江南行省提控,受命参与常遇春军务。明朝建立后,汪广洋先后担任山东行省、陕西参政、中书省左丞、广东行省参政、右丞相职务。受封忠勤伯。

不过,洪武十二年(1379年),汪广洋因受胡惟庸毒死刘基案牵连,被朱元璋赐死。对此,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汪广洋与胡惟庸同为丞相,汪广洋对胡惟庸所作不法事情知而不言,只是随波逐流,保持官位而已,这是其最终被杀害的重要原因。

四、胡惟庸

胡惟庸早年随朱元璋起兵,颇受宠信。历任元帅府奏差、宁国知县、吉安通判、太常少卿等职。洪武六年(1373年)七月,任右丞相。洪武十年(1377年),胡惟庸进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随着权势的不断增大,胡惟庸日益骄横跋扈,擅自决定官员人等的生杀升降,勾结中丞涂节、御史大夫陈宁等,并令陈宁坐中书省,阅天下兵马,准备谋反。

对此,在笔者看来,面对朱元璋这位皇帝,胡惟庸显然高估了自己,也低估了对方。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涂节上书举报胡惟庸谋反,胡惟庸以谋反罪被处死。值得注意的是,胡惟庸被杀后,明太祖遂罢宰相,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这一举措对明朝、清朝的朝廷格局影响极其深远。

1 阅读:351

情怀历史

简介:往事如风,一座城、一段历史、一种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