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为何“难昌”?|城市商业系列

砺石商业评论 2024-08-12 10:16:17

导语:《城市商业》是『砺石商业评论』的一个重要文章专栏,试图从商业与人文融合的角度去解读各个城市的最新发展,以归纳出中国城市变迁背后的底层规律。本期为读者带来的城市是南昌。

王剑 | 作者 砺石商业评论| 出品

近些年,随着合肥、长沙、武汉这些省会成为世人关注的网红城市,缺少热度的南昌显得有些落寞。

当中部省会GDP早已迈过万亿大关时,南昌依然还在6000多亿的关口上徘徊。

2022年,南昌终于迎来了高光时刻,GDP增速一路领跑主要城市,GDP总量跨上7000亿元台阶,排在全国第36位,创下近年最好名次。

没想到,2023年当全国各市都已公布GDP数据时,南昌却“遮遮掩掩”,迟迟未公布于众。

虽然最后公布的数据为7324.46亿元,但增速已跑输全国。

2024年一季度,南昌经济终于再度揭开面纱,GDP总量1605.69亿元,同比增长2.2%。很遗憾,南昌再度跑输全国、全省,排名还进一步降至第42位。

从高速狂飙到急速刹车,这座被誉为“英雄城”的南昌,似乎也有些“英雄迟暮”之感。

有人说,南昌就是“古时南方昌盛之地,现在的难以昌盛之地”。

那么,南昌究竟遭遇了什么?又能否再度逆袭?

1

“襟三江而带五湖”的南昌

南昌是中国唯一一个毗邻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金三角的省会中心城市,也是连接三大重要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省际交通廊道。

南昌简称“洪”,又称洪城、豫章城,素有“豫章故郡,洪都新府”之称。

目光穿梭两千多年的时空,南昌诞生之初,就是一块文化交融的土地。

春秋时,孔子的弟子澹台灭明南下长江时,将中原文化远播南疆,就在这片吴楚接壤的地区开坛讲学。

南昌城的雏形,来自公元前206年的“灌婴筑城”。

那时汉朝刚建立,此时的南昌还只是秦代遗留的一个小县,属于刘邦。

刘邦为平定南越,令御史大夫灌婴(后封颍阴侯)率兵进驻于此,夯筑土城,并以赣江为天然屏障,这便是南昌建城的肇始。

考虑到此地“当诸道之冲”,汉代在这里设豫章郡。

从此,豫章也成为古代江西的通称。

晋代之前,古城南昌位于赣抚之滨、鄱阳湖南。

西晋永嘉南渡后,随着大批北方难民不断涌入,城市渐渐超出了负荷。

加之古城屡遭江河洪水侵袭,南昌人在道士许逊的带领下,向西北方向濒临鄱阳湖、赣江一带迁移,重辟城垣。

这是南昌建城以来的首次,也是唯一一次迁址。

南昌的“母亲河”赣江,源出赣闽边界武夷山西麓,自南向北纵贯江西全省。

其中,从河源至赣州为上游,称贡水,在赣州市城西纳章水后始称赣江。

赣江通过鄱阳湖与长江相连,既是江西省水运大动脉,也是中原沟通两广地区最重要的通道。

“吴头楚尾”“粤户闽庭”这两句形成于不同时期的描述,正是指唐宋以来的中原南迁人民通过赣江来到了南昌,又继续南下繁衍生息的生动写照。

南方安定后,豫章郡自身经济发展迅速,首府南昌成为南方三个万户县之一,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到隋朝时,改豫章为洪州,郡城也开始称为洪州城(洪都)。

作为郡城的南昌也正式得名“南昌”,意为“昌大南疆”。

从此,“襟三江而带五湖”的南昌便成为江西政治、经济、文化的首府二千余年。

隋唐时期,随着闽粤开发和交通路线贯通,江西成交通要冲得到极大发展,作为首府的南昌(洪州)更是空前繁荣。

唐代在南昌旧城西北扩建新城,比之前扩大数倍,人口更高达近10万,和苏州相差无几。

城内人烟稠密,亭台楼阁,宫苑寺宇,栉比鳞次。城外沿江的行船如梭,繁忙异常。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伴随王勃的《滕王阁序》,南昌的声望达到顶峰。

自唐宋起,富庶的南昌是全国最重要的三十个州府之一。得天独厚的城址,也让南昌有了雄踞江右的底气。

不过,随着江西的开发,原属南昌郡的抚州、吉安、鄱阳、九江等地陆续单独设郡,作为州府的南昌面积开始不断缩小。

明中期,随着全国市场形成与区域经济联系加强,江西景德镇、樟树镇、河口镇、樟树镇四大镇相继崛起,部分市镇城市人口和商业繁荣程度一度超越南昌。

但南昌始终有作为省会的天然优势且本身亦是重要工商城市,为全省货物的集散地和转运中心。

2

近代南昌的人文环境

正因南昌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地,其人文历史在全国首屈一指。

自唐末以来,南昌儒学兴盛,进士数量在全省乃至全国均排前列,而且出了黄庭坚这类顶级文人。

理学、心学兴盛时,朱熹、王阳明曾专门赴南昌讲学。

佛道两家在南昌同样兴盛:不仅有唐代禅宗两大派系之一的洪州禅,还有“佑民寺接引铜佛、钟鼓楼南昌大钟、普贤寺普贤骑象铁像”等佛教典故。

江西偏离政治中心又多名山秀水,相对出世的道教文化同样盛行,江西福主许逊、八大山人等著名道士均是南昌人,古代江西人信仰的净明道,也诞生于南昌。

从南昌还走出了南派山水画的开山鼻祖董源、北宋婉约词派开创者晏殊、以及清代书画家八大山人(朱耷)。

历史的画卷中,南昌留下的文化古迹不计其数,但最有名的当数立于江畔的滕王阁。

滕王阁始建于唐永徽三年(652年),建设者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滕王李元婴。

据说这个滕王纵情声色,名声不太好,但颇有一番才情,通音律,喜好山川美景,而且善书画,是“滕派蝶画”的鼻祖。

李元婴来到南昌后,找人选定好的山水之地建筑楼馆,好作为自己的高档娱乐场所。

在风水师的指点下,终于在今赣江与抚河故道交汇处寻得山水交汇的宝地,修建了雕甍画栋的高阁——滕王别院(滕王阁的前身)。

后世,滕王阁虽屡毁屡建,但因为王勃的《滕王阁序》,从此扬名天下。

用今天的话来说,上千年时间内,滕王阁始终是热门的“打卡地”。

苏轼三次途经南昌,手书《滕王阁序》;朱元璋在滕王阁大宴宾客;汤显祖的《牡丹亭》在滕王阁排演。

交通的便利,商贸的繁盛,加上文风昌盛,使得南昌直至清代,一直商贸发达,人丁兴旺。

“细伢子不要懒,大了可以做老板”,勤勉的南昌人,与繁盛的时代同频共振。

鸦片战争爆发后,随着九江开埠,江西的经济格局迅速由以赣江为轴转到以长江为轴,就此出现了对后世江西影响深远的“昌九”格局。

不过,由于九江位置过于靠北,无论土货出口还是洋货进口,依然要以南昌为总汇地。

依江傍湖的南昌,由于南来北往至江西内外的货物皆可到此中转,省内的经济地位不降反升。

尤其是广州一口通商,鄱阳湖-赣江“黄金水道”作用更为显著,南北物流几乎绕不开南昌。

可惜成也交通,败也交通。

正由于南昌“粤户闽庭,吴头楚尾”的地理特点,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

南昌是西入湘黔的壁垒,也是北上南渡的跳板。因此从1853年太平军攻南昌,到1939年南昌会战,注定了它“乱世危城”的命运。

不仅如此,随着铁路、公路等现代交通兴起,江西还错失了“京广铁路”这条南北新通道,失去了改运的良机。

因为交通不便,新思潮、新文化也绕过了江西,使得南昌越来越闭塞,成为时间遗忘的角落。

南昌原本发展就很缓慢,再遭遇连绵战争破坏,更是雪上加霜,近代建设非常缓慢。

但是在一系列的失利中,却有人觉醒了,开始寻找新的出路。

1927年8月1日,伴随南昌城里枪响,人民军队就此诞生,红色的星星之火也在周边相继燃起。

22年后,南昌终于迎来了新生。

3

航空工业的“老大哥”:洪都

1949年5月,南昌市刚刚解放时,城区面积仅8平方公里,不仅比宋代鼎盛时期的城区面积少了近一半,公共设施也极为落后。

南昌城内当时流行着这样的民谣:“风刮黄尘迷无路,雨打积水须行舟”,城市的老旧面貌可见一斑。

同时,由于建国初期,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大批人才、资金都是去“闯关东”,南昌的主导工业依然是被纺织、造纸、食品等轻工业占据,缺乏重工业体系。

1951年,南昌却意外捡到一个天上掉下的“大馅饼”。

这年4月18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重工业部航空工业局,温饱还未解决的新中国硬是拿出了60亿斤小米,集中建设六大航空飞机制造和发动机生产企业。

其中,以“156工程”为代号的航空发动机项目,是由华东军区空军所属南京第22厂与南昌航空站合并后建立新的飞机制造厂,对外称“洪都机械厂”(1953年改为320厂),对内称“321厂”。

这便是大名鼎鼎的“洪都”的由来。

彼时,由于朝鲜战争期间,志愿军饱受美军空袭之苦,人民军队急需建设发展自己的航空事业。

不过,说是南昌捡了一个“大馅饼”,其实也是天时地利人和。

一方面,南昌原本就有民国时期的“南昌中央飞机制造厂”,另一个众所周知的原因就是:南昌是八一军旗升起的地方。

对于江西来说,能将“156工程”这个重要项目落地南昌,自然是难得的工业发展机遇,从上到下都十分重视。

不仅如此,中央还从各地抽调了三千多名技术人员来支援“洪都机械厂”的建设。

一时间,洪都人才济济,设备和规模方面堪称全国第一。

甚至,随着实力的增强,洪都后续又反哺了不少兄弟企业。

所以,许多航空企业追溯历史,谈到洪都,都得尊称一声“老大哥”。

“洪都机械厂”的建设,是国家对南昌第一次“工业输血”,就此让南昌工业逐渐成型,并迅速结出硕果。

1954年7月3日,随着洪都仿制雅克-18初教-5成功试飞,新中国第一架自己制造的飞机正式登场。

洪都初教-5飞机的试制成功,是中国批量制造飞机的开端。为中国研制战机积累了技术和经验,南昌也成为了新中国航空工业的“摇篮”之一。

尤其是我国随后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架初级教练机“初教-6”,由于安全性极为可靠,在空军有着“不会摔”的美誉,其系列改进机型一直长盛不衰,成为世界上持续生产时间最久的机型之一。

依托现有的工业设备和技术,1957年,洪都又成功生产出新中国第一辆军用三轮摩托车“长江750”。

此外,新中国第一枚“上游1号”海防导弹也是由洪都机械厂研发成功,为国防建设再次作出了巨大贡献。

还有军迷心中神一般存在的“强-5”歼击机,也是由洪都自行设计的新中国第一架超声速喷气式强击机,曾经广泛装备于空军序列。

此时,南昌的工业发展不仅有可以飞上天的战斗机,还有可以载货的重型卡车。

4

历史上,缺乏铁路通道的南昌

1949年4月,原南昌汽车保养厂更名为南昌汽车修配厂。

1958年5月,在当时洪都造飞机的影响下,南昌汽车修配厂首先成功试制出一辆“英雄”牌三轮汽车,随即又试制出一辆2.5吨“英雄”牌载重汽车。

1962年,南昌汽车修配厂更名为南昌汽车修理厂,并于1967年又更名为江西汽车制造厂,一年后便批量生产出12辆“井冈山”牌汽车,开启了江西汽车制造的历史。

到1969年,江西汽车制造厂第500辆井冈山牌汽车下线,引发全国性轰动。

严格来说,这些汽车都是当时革命环境下的“应景之作”,不仅做工粗糙,保养也极为困难,很快就停产了。

更可惜的是,虽然南昌又是造飞机,又是造汽车,但经济始终未能有大的起色。

即便到1985年,南昌工业产值超40亿,比建国初期增长一百多倍,可依然落后于周围省会城市。

正如王勃在《滕王阁序》所说,“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究其原因,与南昌长期缺乏铁路建设有关。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开通后,原京汉线和粤汉线合二为一成为了著名的“京广线”。

早年,京广线曾考虑取道江西,经南昌到广东。

可惜的是,由于历史和地理等原因,这条贯穿南北的大动脉选择经湖南,而非江西,使得望眼欲穿的南昌空欢喜一场。

虽然贵为“襟三江而带五湖”的“昌盛之地”,可南昌所在的江西省直至1990年,总运营铁路里程仅为一千六百多公里,只比建国初期增长1.2倍。

当时,南昌去北京,也不得不绕道长沙、合肥或杭州。

直到1996年,京九铁路通车后,才逐渐将江西段的九江、南昌、吉安、赣州四个城市串联起来,结束了南昌去北京没有直达火车的历史。

论自然资源,江西并不比湖北、湖南差,但就是因为错失历史关键节点的通道,才使得江西在近代逐渐衰落。

一个最明显的例子,整个江西省至今没有一所985高校,只有南昌大学是211高校。

缺乏对外交通,也影响了南昌的城市发展。

九十年代,南昌由于主要依托旧城向赣江以南发展,仅有8平方公里的旧城内却居住了40万人口,成为当时中国最拥挤的城市之一,阻碍了城市的现代化进程。

那时的南昌主城区就是现在永叔路、八一大道、阳明路、抚河路一带,甚至在很多老南昌人的印象中,过“八一大桥”就算出城了。

对于普通城市来说,城区面积小就小了。

可南昌是江西的省会,省会城市面积狭小自然很难将影响力辐射到周围城市。

1995年,南昌经过多次审议商定,最后决定“跨江西拓”——红谷滩从一片滩涂之中拔地而起,“一江两岸”首次出现在南昌人的视野中。

1998年特大洪水之后,南昌市借昌北大堤被列入江西省鄱阳湖防洪治理工程的良机,启动“一江两岸”道路防洪系列工程,将4400亩低洼地改造成红谷滩中心。

2001年12月底,红谷滩中心区规划全部完成,南昌市行政中心全部搬迁至红谷滩,正式开启“一江两岸”时代。

5

南昌的城区发展

即便如此,南昌经过3次行政区划调整后,7402平方公里的城市总面积依然不到赣州的1/5,在中部6省省会城市中垫底。

有限的城区面积也限制了南昌的人口发展。2020年,南昌市区人口为316.75万人,在中部六省的省会排名第二,仅高于合肥。

可以说,从铁路到城区面积,再到人口,南昌是“一步慢,步步慢”。

比如西部大开发,当西安等城市迎来了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大发展的黄金时期时,地理位置相对更优越的南昌却无奈错过。

当东部沿海省份经济发展如火如荼时,南昌由于各方面条件都不如人,只能眼睁睁看着省内资源被强邻虹吸,存在感进一步降低。

省会的吸引力偏弱,也促使江西的赣州、九江、上饶等市纷纷就近抱起广东、湖北、浙江等省的“粗腿”,丝毫不顾忌南昌的面子。

交通发展没沾上光,经济发展没赶上趟,省内“兄弟”又分道扬镳,长此以往,“环江西”现象便演变为“环南昌”,成为南昌人的心头痛。

2014年后,南昌老城区进行整体拆迁改造。在坚持“基础设施先行”的前提下,城区基本框架在短短四五年内迅速拉开。

随着江西省行政中心搬迁至红谷滩九龙湖,红谷滩也成长为南昌市乃至江西省的政治、经济和金融中心。

从滩涂到高楼林立、商圈遍地,昔日无人问津的红谷滩实现了华丽蜕变。

红谷滩成长同时,南昌瑶湖片区也渐渐拉开,朝阳片区也飞速崛起,航空新城拔地而起,高铁新城、空港新城、现代职教城、陆港新城、九望新城也先后成为新的城市聚居区。南昌城区面积由此迅速扩大,由原来的长条形状,长成了一个“大胖子”。

只是相比周围都已跃入“万亿”行列的中部省会,南昌不到7000亿的经济体量,显然还是落后了不少。

论经济,与江西接壤的福建、浙江、广东,这些省份的富饶程度自不必多言;就连与江西同为内陆省份的安徽、湖北、湖南,也在经济上远超江西,形成了“环江西富裕带”。

2021年,痛定思痛后的江西正式提出“强省会战略”,南昌“一枢纽四中心”的定位也随之确立。

隔年5月,江西省印发一系列举措,宣布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对南昌予以倾斜,目标到2025年,南昌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提升至25%左右、在全国省会城市排名提升至第12位,到2030年,比重进一步提升至28%左右、排名再前进2位以上。

江西省委更急切表示,“怎么重视省会城市都不为过,怎么支持省会城市都不为过”。

上层战略既定,南昌也乘此“东风”,一边加快城市轨道建设,一边开始实施“十桥同架”规划建设,并加快正在建设中的昌九高铁。

历经多年发展,南昌的工业格局也就此铺开,有了起色。

6

南昌的经济发展不容乐观

如今,南昌的工业格局可概括为“4+4+X”新型工业产业体系,即四大支柱产业、四大特色优势传统产业,以及多个前沿科技未来产业。

全市逐步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及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航空装备、新型材料、绿色食品、现代针纺等主导产业,二产占比一直在40%以上。

2022年,南昌经济迎来高光时刻,全市二产增加值3485亿元,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7873亿元,均创下历史新高。

兴奋不已的南昌,甚至还在2023年初定下了“规上工业营收突破8000亿元”的目标。

然而2023年,南昌经济急转直下,工业受挫严重。

前三季度经济数据显示,南昌经济总量5298.68亿元,同比增长2.7%;其中二产增加值增长1.1%,明显拖了后腿。

全年规上工业营收,据政府工作报告披露为“突破6500亿元”,较2022年缩水近20%。

2023年,南昌唯一能大声提的只有文旅。

因为“特种兵式旅游”刮起文旅旋风,南昌顺势收割了一波流量。2023年全年,南昌共接待游客1.9亿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977.79亿元,均创历史新高。

只是刚刚初见规模的文旅产业无法支撑起南昌所有经济收入,更无法替代实业。

南昌经济从狂飙到急刹车,究竟为何?

用南昌官员的话来说,“总量不够大、增速不够快、龙头不够多、产业不够强、后劲不够足”。

这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在南昌传统支柱产业的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纺织服装等产业领域。

比如南昌首个2000亿元级产业的电子信息,全产业链营收占到全市规上工业35%以上。

但由于缺乏龙头企业不强,加上近年消费电子周期下行等影响,南昌的电子信息产业的主要产品产量也明显下滑——2022年智能手机产量6662万台,较巅峰时期缩水近30%;光电子器件374亿只/片,缩水近10%。

曾是南昌支柱经济的汽车制造,拥有江铃汽车等龙头企业,可随着燃油车遇冷,南昌的汽车产量也在下滑。

其中,2022年产量36万辆,较巅峰时期缩水近20%;新能源汽车产量还不到10万辆,都不好意思拿出来和同行作对比。

还有南昌传统的服装产业,也同样大幅缩水一半左右。

要知道,南昌的青山湖区是江西最大、全国第四的针纺服装类产业基地,集聚了2000余家针纺企业。

可由于近年纺织产业面临利润回落、订单不足等诸多问题,南昌纺织服装、服饰业规上工业营收、利润总额分别为144亿元、4亿元,较巅峰时期大幅缩水50%、80%以上。

就连2024年一季度,南昌工业虽有明显回暖(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4%),但35个工业行业大类中仅有14个行业实现增长,行业增长面不足50%;全市二产增加值占比43.5%,较2022年下降近5个百分点,可见工业承压对于南昌经济的影响有多大。

不能说南昌不努力,但运气确实差了点。

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南昌曾经引以为傲的外贸出口也遭遇失速。不仅占据主导地位的机电产品出口下滑,钢材、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优势也在减弱。

从2024年前三个月的数据来看,南昌进出口总额累计增速分别为-5.8%、-14.9%、-16.6%,出口总额累计增速分别为-19.6%、-25.5%、-25.4%,迄今依然没有增长趋势。

除了大环境影响,南昌自身产业结构过于单一,基础设施不完善,以及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使得南昌经济有爆发力,但无持久力,拖累了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7

期待重新登场的南昌

根据南昌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南昌为四大支柱产业设定了明确的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营收力争突破5000亿元;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业营收突破3000亿元,其中,新能源汽车营收突破1000亿元;生物医药产业、航空装备产业纷纷力争突破600亿元。

现在看来,面临种种不利因素的南昌,全面实现这几个目标似乎还有些吃力。

不过,南昌手里依然握着几张“好牌”,依然有着翻身的资本。

在航空产业领域,南昌既是我国中部唯一的航空制造基地,也是全国首屈一指的航空制造中心。

去年正式开始投入商业运营的国产大飞机C919,前机身、中后机身等1/4的机身均为南昌制造,与成都、西安、沈阳等城市同台竞技。

依靠航天产业这样得天独厚的背景,南昌的低空经济,也乘势“起飞”。

除了无人机整机生产企业外,中发天信、三瑞科技、中航光电等一批发动机、无人机及零部件配套企业也纷纷在南昌落地,涵盖整机研制、发动机、零部件加工、新材料、试验试飞、通航运营等多个环节,一个集研发、制造、运营于一体的航空产业链正在南昌加速构建。

此外,在汽车与新能源领域,南昌的基础也不差。

汽车产业布局上已经形成了以小蓝经开区、南昌经开区、新建区、青云谱区为集聚,以江铃集团、凯马百路佳客车为龙头,格特拉克、远成汽配等骨干企业为配套的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

新能源车领域则依托汽车工业,南昌坐拥江铃新能源、欣旺达等一批龙头企业,近年还引进了宁德时代、赣锋锂电、嘉合电气、挪宝新能源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产品种类涵盖了纯电动和混合动力大、中型客车,纯电动轿车、物流车、环卫车及工程车等多个品种。

电子信息产业则是南昌最自豪的支柱项目,这项源自航天科技的新型技术已成为南昌较早突破千亿的产业之一。其中,LED产业更是一骑绝尘。

如今,南昌已成为全国少有的具备外延炉制造、MO源、外延片、芯片制造、芯片封装、显示屏和照明应用产品的LED全自主知识产权产业链城市。

在此基础上,南昌还很早抢占VR产业赛道,吸引了华为、阿里、HTC、高通、科大讯飞等众多大厂云集,连续举办了两届世界VR产业大会,打造了全球首个城市级VR产业基地,构建出一个集“产、学、研、用、融”为一体,产业规模达千亿的“VR之都”。

曾经被调侃的“环江西高铁带”也正悄然改变。

目前,江西的高铁里程已接近2300公里,是全国首个“市市通时速350高铁”的省份。已基本形成以南昌为中心,向周边放射的“米”字状高铁骨架。

交通日渐完善的南昌,因此吸引了全国无数年轻人前来打卡滕王阁、海昏侯、万寿宫、绳金塔等历史文化IP,相约去吃拌粉加瓦罐汤、手工绿豆饼、白糖糕、糊羹……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热闹的社交平台,曾经被称为“小透明”的南昌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可谓“一夜出圈”。

过往的岁月里,南昌其实一直在默默努力。

就像当地媒体说的,所谓“出圈”,不过是多年隐忍下的重新登场。

只要登场,来日方长。

南昌的经济比竞争对手增长缓慢,但自然环境和环保工作可不差。

中部六个省会城市中,南昌空气质量多年排名第一。

好山、好水、好空气,凭山、倚湖、临江,等了多年的南昌,也更期待经济振兴的那一天。

祝愿南昌,不再难昌。

1 阅读:721
评论列表
  • 2024-10-06 17:02

    南昌就是刘阿斗

  • 2024-10-02 20:24

    南昌,南昌,难以昌盛,改名也救不起

砺石商业评论

简介:在这里,读懂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