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外交部原部长,1985年被邓公怒批“胡说八道”,享年98岁

慧言说个史 2024-07-16 00:54:01

1984年,香港回归祖国已是众望所归,国际紧盯着中国的反应。

某天,邓小平同志满面怒容地看着桌面上的记者报告,上面赫然写着——“解放军不一定在香港驻军。”

邓小平同志不由得眉头紧皱,握着报纸:“胡说八道!”

突然,一个人的身影闪入他的脑海当中——黄华,他是时任我国外交部部长。

那么究竟发生了什么,会让邓小平同志对黄华批复四个大字——胡说八道!

黄华又是因为什么原因,和香港驻军问题扯上关系的呢?

黄华

一片丹心向中华

在知道邓小平同志生气原因之前,我们要先了解黄华这个人。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黄华对我国的贡献,但是他的名字,可是外交界赫赫有名的鼻祖级人物。

可以这样说:“黄华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奉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

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后,年仅18岁的黄华,就对这片生养他的故土产生深厚而浓重的担忧之情。

身为学生的他,虽然没有办法在前线为国抗战,但是黄华积极参与各种学生运动,如:燕京大学进步学生组织的抗日救国会、参加中国民族武装自卫会。

最后,黄华选择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华北事变时,整个中国东北部分陷入敌人的魔爪之中,黄华不顾被敌人抓捕的风险,积极参与进影响全国的一二•九运动。

在这次风风火火的运动后,黄华认清自己命运的方向,对着身旁的同学说:

“我要找到共产党员,然后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6年1月,黄华同志加入中国共产党,正式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他的优秀被党内同志们看在眼中,黄华很快被选举为学生联合会主席。

但是,黄华并不满足于在学生中做工作,他想为国家做出更大的事业。

此时,一个美国记者的到来,给黄华提供了机会。

抗战时期的中国,需要被外界发现,无论是鬼子给国土带来的伤害;还是国人抗战的努力,都是争取援助的橄榄枝。

所以,当美国记者对黄华说:

“我需要一个翻译,陪我去陕北苏区采访,你愿意吗?”

黄华二话不说,立马答应下来。

经中共北平市委同意后,两人共同前往陕北。

不平凡的外交官

到了陕北之后,黄华发现,此时的中央正在面临一项巨大的挑战。

此时是1936年的6月,正值红军长征的尾声。

黄华没有选择翻译工作结束后,就回到学校的温床,而是选择留在陕北,参加了红一方面军的征战行动。

红军长征光荣结束后,11月份,黄华留在了中央,他来到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红军总部,任后方司令部秘书兼英文翻译。

这是他外交生涯的第一步,这里的工作,给黄华的后半生染下不可磨灭的颜色。

此后的岁月里,黄华一方面在青年之中做工作,为我国培养了丰富的青年人才;

另一方面,黄华也竭尽全力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将中国抗战的声音,通过外国记者的笔锋传递到海外。

“我很高兴能学会外语,因为这样,我就能更好地为祖国发声。”

黄华在抗战时期,就已经为祖国做出巨大贡献。

当和平时期来临时,黄华并没有甘于平凡。

新中国建立后,黄华积极参与进新中国的建设之中,特别是在外交事业上,黄华更是用尽自己全身的力量。

当1953年到来时,黄华刚刚进入外交部,抗美援朝也在这一时期步入尾声。

派谁去和国际世界接触,才能将这一事件画一个完美的句号呢?

“我去。”黄华的声音听起来沉着而稳靠。

在经过中央的仔细商讨后,大家一致决定派黄华处理抗美援朝的收尾工作。

在这一时间内,黄华先推动了朝鲜停战这一事件圆满结束,并让国际社会重新认识中国,这一古老而富有力量的国度。

1954年4月和1955年8月,黄华随周恩来同志一起出席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万隆)会议。

这两场会议,一是在越南问题上取得一定进展;二是提出了万隆精神,在冷战格局下,向全世界发出新兴国家的声音。

1960年8月后,黄华听从国家的指挥,来到坦噶尼喀(今坦桑尼亚)、毛里求斯和刚果(布)、达荷美(今贝宁)等发展中国家。

经过黄华等外交官的努力,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友谊得到极大程度地提升。

但是要让世界能听到更多中国的声音,我们就必须重返联合国。

1971年,我们终于正大光明地踏进联合国的大门,黄华等人才更是有了用武之地。

在重返联合国的前5年里,黄华和他的“战友”们利用联合国这个平台,让中国和10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有了一定的外交基础后,中国代表团在1972年初作出一个重大的决定——要求将香港和澳门从殖民地名单中删除!

这一提议向联合国非殖民地化委员会提出后,得到大多数国家的支持。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不再是遥远的梦想。

但随着回归的欢呼声、烟花声到来的,还有一个天大的误会……

误会的由来

19世纪80年代,黄华在中国外交界已经德高望重,是一位令人信任的前辈。

正因为他拥有丰富的经验,所以很多重要的工作都有黄华的身影。

而这一次,黄华的工作却给邓小平同志造成了误会。

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1984年正处于中国的两会期间,身为副委员长的黄华自然也坐在会议室中。

当会议室内记者提问的声音此起彼伏时,黄华面前的香港记者却让全场鸦雀无声,整个会场的气氛变得紧张起来。

这位香港记者满脸含笑,嘴巴里快速闪过一句话:“请问,香港回归后,中央是否会派部队驻军?”

这个问题十分棘手,黄华并不敢轻易做出回复。

要知道,在这样重要的场合里做出回复,就算是一字之差,都会造成天大的后果。

记者看到在黄华嘴里套不到答案,就将目光转向耿飚。

同属于副委员长的耿飚思索再三,最后说出一个模棱两可的回答:“中国也许不一定会在香港驻军。”

就这样一句话,记者们大肆宣扬,由刚开始的“不一定”,变成最后的“不必在香港驻军”。

邓小平看到新闻报道后,满脸怒容地将报纸摔在桌面上。

“怎么可能不驻军!中央的态度很明确,一定是要驻军的!”

邓小平同志觉得太阳穴“突突”跳起。

由于这次大会是黄华和耿彪一起参加的,所以邓小平连同黄华一起批评了,并在报道上给黄华批复——胡说八道!

但是,当最后会议录音被重新记录时,大家才发现,这句话和黄华没有任何关系。

原来,这是一个误会。

在以后的工作中,邓小平同志也向黄华同志表达了歉意,他们的友谊就像新中国的脚步一样,携手走得越来越高、越来越远。

新中国的成长离不开黄华这样无私奉献的人,更离不开像黄华一样的接班人。

2010年11月24日,黄华同志在北京病逝,享年98岁。

7天后,在八宝山革命公墓,黄华同志的遗体被火化,国家领导人纷纷前来送别。

2 阅读:2689
评论列表

慧言说个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