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浙江省全面推行高中“双休制”以来,学生的周末时间看似多了,但家长们的焦虑却更重了。
政策初衷是为学生减负,但现实却催生了新的怪象!
小县城的校外培训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机构大多由无资质的教师经营,课程质量堪忧,却依然吸引了大批家长趋之若鹜。
更令人担忧的是,许多孩子因疲于奔波补习班,成绩未见提升,心理问题却频频爆发。教育,本应是一场静待花开的旅程,为何成了家长与孩子共同的“修罗场”?
双休变“双补”:政策善意下的扭曲生态
浙江高中双休政策的落地,本是为了响应国家“双减”号召,缓解学生压力。
然而,政策的“真空期”却被培训机构迅速填补。
在杭州、宁波、温州等大城市,品牌教培机构尚能提供相对规范的课程;但在经济欠发达的小县城,培训班市场鱼龙混杂。一位绍兴某县城的家长透露:“周末两天,孩子要赶三个培训班,数学、英语、物理,一门不敢落下。”
这些机构多藏身于居民楼或商铺二楼,教师多为兼职大学生或低学历群体,既无教学资质,也缺乏系统培训。
更讽刺的是,许多培训班直接打出“双休提分班”“周末冲刺营”等广告,利用家长对升学的恐慌心理牟利。
据统计,浙江某县城2023年校外培训机构数量同比激增40%,但通过教育部门资质审核的不足三成。政策与现实的脱节,暴露了监管的滞后性。
无编制教师的“生意经”:低质课程的恶性循环
“我们这儿的培训班老师,很多连教师资格证都没有,上课就是照着答案念。”一位台州家长无奈表示。
在小县城,培训班教师大多无编制、无保障,流动性极高。他们中的许多人并非热爱教育,而是将培训视为快速赚钱的途径。
一堂两小时的课程收费200-300元,但教学内容往往是“炒冷饭”——重复校内知识点,甚至直接发放答案应付作业。
这种低质教学的根源在于利益驱动。一名曾在培训班兼职的大学生坦言:“机构老板只关心续费率,要求我们多制造焦虑,比如夸大考试难度、渲染升学危机。”
家长在信息不对称下,只能通过“报班数量”来换取心理安慰,最终陷入“越补越差,越差越补”的恶性循环。

家长的自欺与孩子的崩溃:谁在为焦虑买单?
“别人家孩子都补,我们不补就落后了!”这句话成了许多家长的口头禅。
在浙江某县级中学的问卷调查中,85%的家长承认“报班是跟风行为”,仅有30%的家长了解孩子的真实学习需求。
这种盲目从众的背后,是全社会对“唯分数论”的畸形崇拜。培训机构精准捕捉到这一心理,推出“保分班”“签约班”等营销套路,甚至伪造学员提分案例。
然而,被裹挟其中的孩子成了最大受害者。宁波一名高二学生因连续半年周末无休,确诊中度焦虑症;温州某中学的班级调查显示,每周参加3个以上培训班的学生中,60%出现失眠、厌学情绪。
更悲哀的是,许多孩子开始自我否定:“我上了这么多课还考不好,一定是自己太笨。”教育,本应激发自信,却成了摧毁自尊的推手。
破局之道:从“依赖培训”到“自主学习”
要打破这一困局,需多方合力。
政策层面,浙江可借鉴北京“黑白名单”制度,对培训机构实施动态分级管理,同时建立“县域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定期抽查课程内容。
家长层面,需意识到“补习≠学习”,与其盲目报班,不如帮助孩子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例如,杭州部分学校推出的“周末自主学习指南”,通过任务清单和在线答疑,培养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
更重要的是,教育应回归本质。嘉兴某高中试点“无补习班挑战”,鼓励学生利用双休日开展课题研究、社会实践。一年后,参与学生的平均成绩反而提升了5%,心理测评优良率超过90%。
这证明,当孩子从被动填鸭转为主动探索时,真正的成长奇迹才会发生。
教育不是赛跑,而是一场唤醒
浙江高中双休制暴露的问题,实质是一场关于教育本质的拷问:我们究竟要培养怎样的孩子?
毕竟,孩子的未来,从来不取决于周末上了多少节课,而在于是否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与热爱生活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