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被一波中介的朋友圈给刷屏了,还是熟悉的9999元每平米,只不过战场从之前的五四北,转战到南二环;
同样是今天下午,也接到了中介的推销电话:福州二环9千多的房子有考虑吗?周边有地铁,买一层送一层。
不管怎么说,这个话术确实很诱人,对比那犄角旮旯的杨廷水库,二环的地段,再怎么逊色,也有优势吧!
好像有点不可思议,但如果了解真实的市场行情,似乎又在情理之中。
前言

图片来源于中介
第一时间看到中介的朋友圈时,去这个项目,现场的人不多,但是大概过了半个多小时,很多中介都来到这个项目踩盘。
客观说,对于部分非地缘中介,他们对于这个地块似乎专业度不算很高,甚至觉得是在二环内的项目。
实际上这个项目是位于南二环路与则徐大道路交界处的西南端,环线算是二环外的楼盘,只是比较接近二环内。
PART 1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次在售的项目是位于大东海中央府A区11号楼,但凡对楼市有点基本认知的人,都会知道买一层送一层代表着什么。
这是新闽系房企大东海在南二环的项目,虽然当时拿的地块很大,但是绝大多数住宅是安置房,少量商品房以插花的形式存在于安置房中。
大约在4年前的时候,这个项目开始逐渐售卖,当时住宅项目周边竞品为海纳新潮,由于是插花式的商品房,价格会略低于海纳新潮。
特价房的时候,单价在2万左右,不过库存本身就不高,并没有太多的关注度。
这个项目可售卖的部分,主要还是商业性质的住宅,其中还分为“纯住区”和公寓。
纯住区这个名字挺唬人的,听起来像住宅,其实也是商业性质的房源;
层高约3米左右,面积段为110和130左右的户型,当时单价接近2万。
公寓主力户型面积在35-59平米区间,层高为4.5米的房源,早期售价在1.7万左右。
如今推出的9999元每平米,就是当时在售的公寓,理论上说价格也算腰斩了。
PART 2

图片为实地拍摄
这次做特价的房源,是在大东亚中央府A区的楼盘内部,可以从自住和租售比两个层面解读。
市面上很多住宅和商业同地块时,虽然从建筑上看它们是在一起,但一般的商业性质房源会有单独的入户,反而享受不到社区配套。
大东海中央府A区11号楼则是和住宅地块同在小区里,商业性质的业主和住宅小区同享社区配套。
目前从该项目的信息看到,这个楼盘起步单价为9999元,实际上两种可售房源41和52平米的户型均价约为1.05万。
4.5米层高的小户型公寓到底宜居不?
从地段上看,不算很弱,离地铁葫芦阵站大约步行600多米;
先说一下外部环境,从地段上说,位于南二环路的南侧约70多米的距离,肯定会有噪音影响;
这个公寓楼是南北走向的,从采光上说,只有少部分是朝南采光,大多数房源是朝东或者朝西;
从梯户比上看,4梯34户,如果入住率高的话,等电梯时间要比较长。
至于4.5米的层高,如果做两层的话,只能说有更高的使用面积,但住的会比较压抑。
这种公寓自住还有一个痛点就是没有真正的阳台,未来的衣服晾晒比较麻烦。
还有一点,商业性质的居住成本会高于住宅,由于买卖需要高额的税费,流通性也弱于住宅。
PART 3

图片为实地拍摄
从租售比角度来看,这种公寓是价值度几何呢?
商业性质的房产,由于其特殊属性租售比是高于普通的住宅产品。
但是,大东海中央府附近,到底有没有良好的营商环境呢?
其实,即使在二环内的老仓山片区,大多数商业性质的房源不太成熟,能拿得出手的估计也就是三盛滨江国际了;
即使在那种地段,也有不少房源会空置出来,毕竟大多数人心目中理想的商业办公位置,还是会选择鼓台的核心区域;
到了南二环路之南,会发现这附近的城市界面相对比较薄弱,没有灯红酒绿的环境,稍微有点身家的老板,基本不愿意来这里办公吧。
考虑到这种是小面积产品(41和52平米),会比较适合一些刚起步的年轻创业者。
但是,现在市场上这些受众群体还是比较有限的,且存在不稳定性;
比如他们发展的好,可能会搬离,发展不好,他们可能就搬来了,这期间都会产生较高的空置周期。

图片来源于网络
商家还有一种理论,就是把这种产品打造成两个单身公寓出租,可以尽可能实现租金最大化,所以就宣传了双钥匙公寓;
这么说的人,有没有考虑过同小区的住宅租金呢?目前看到一套75平米的房源,租金才2500;
从居住角度来说,这种75平米如果做两室一厅的话,居住体验感比两套2米层高的单身公寓好多了吧,那何必考虑这种极其压抑的公寓呢?
所以,从营商角度来看的话,减去空置周期的话,能到2000左右都有点难。
不过,假设一套52平米的房源,购房成本+装修费用控制在60万以内的话,月回报租金能在2000左右,从租售比环节上看,或许能及格吧。
小结

图片为实地拍摄
今天下午在看房的时候,发现有的中介已经带看客户了,兵贵神速啊!
对于这种产品,该怎么说呢?
你说不能买吧,总价就四五十万,如果只是为了有套自己的房子,买来过渡一下或许也有可取之处。
比如现在买一套住宅性质的单身公寓,比如总价百来万,鉴于现在福州楼市的行情,两年时间可能要亏三四十万;
而这种低总价的公寓,再怎么亏本,残余值可能还有二三十万吧,对比其住宅的亏本似乎小很多,但居住空间没减少。
从这个角度来说,似乎又多了一点包容性。
那么,这么分析来看,这种公寓的受众群体基本已经明朗了。
如果以自住角度出发,主要还是考虑一下居住体验感以及居住成本,把房子当作消费品;
简单点理解,就是买了之后再置换,肯定会亏钱,但自己的房子自己能做主,不用看房东脸色;
还有一种群体,中介字里行间已经透露了:低总价,可以买来玩。
这八个字,信息量很大,要表达的意思就是资产本身没有太大的升值空间,但可以出租。
所以,综上所述,这个单价9千多的房源(实际一万出头)因人而异,看自己怎么做取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