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帝北伐:没有意义的战斗,南朝盛世一去不复返

平平无奇小军迷 2025-02-23 11:20:11

公元453年的时候,宋文帝刘义隆琢磨着要跟大臣徐湛之好好商量一下关于“储君”的人选问题呢。为啥要商量这个,原来是因为当时的太子刘劭不太听话,刘义隆就有了换掉他的打算。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刘劭和他的弟弟刘濬这俩人,其实早就察觉到了刘义隆的这个心思。于是呢,他们就搞了一场突袭行动,直接对宫廷发动攻击,最后可怜的刘义隆就这么被他们给处死了。

在南北朝那个历史阶段,有一位帝王叫刘义隆,他可着实是了不起呢。在他的治理下,南朝迎来了一段十分难得的安定时期,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元嘉之治”啦。在这一时期,老百姓们都能够安稳地过日子,生活过得还算舒心,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片祥和的景象呢。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就是这位曾经给南朝带来繁荣安定的刘义隆,后来却做出了一些决策上的失误之类的情况吧,总之呢,就这么亲手葬送了好不容易形成的“元嘉之治”的大好局面。从那以后,南朝原本那如同盛世一般的繁华就再也看不到啦,只能成为人们记忆中的一段美好回忆咯。

咱们来说说辛弃疾的一首词里提到的事儿。他在词里写了“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这样的句子呢。这里辛弃疾是以刘义隆在元嘉年间进行的北伐这件事当作例子,来给南宋的统治者提个醒儿,意思就是可别轻易地就去冒险搞北伐,不然很可能就会走上和刘义隆一样失败的老路呢。然而呢,南宋时期的韩侂胄却没把这告诫当回事儿,还是执意去进行北伐了。结果呢,这北伐可没成功,南宋不但损失了好多的士兵将领,而且,最后还得给人家增加“岁币”,这情况可真是够糟糕的。

刘义隆在位期间,曾经创造出了被后世称作“元嘉之治”的良好局面。在那段时期呢,社会各方面呈现出了一定的繁荣景象,百姓的生活也相对安稳,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不错的发展态势呢。然而,可惜的是,他后来主导了三次北伐行动,而恰恰就是这三次北伐,把之前好不容易营造出来的大好局面给彻底葬送掉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元嘉北伐,从一开始在战略目标的设定上就出现了严重的错误。一场军事行动,如果连最基本的战略目标都没搞清楚、没规划好,那又怎么可能取得成功呢?所以,刘义隆的这三次北伐最终以失败告终,也就不奇怪啦。

公元430年的时候,南朝宋的刘义隆发起了第一次北伐行动。这次北伐所任命的主帅是到彦之,并且出动了兵力达5万人之多。在同一时期呢,北魏的拓跋焘正在忙着征讨陕西一带的诸侯势力。也正是趁着这个时机,宋军在北伐过程中进展得颇为顺利,一路势如破竹,成功夺取了河南地区。

河南这块地方丢失之后,拓跋焘原本是打算亲自率兵去争夺回来的。然而,到最后却发现压根用不着他亲自出马了。为啥呢?原来啊,当时留守在河北的魏军,在叔孙建的带领之下,在秋季的时候展开了强有力的反击行动。这魏军可真是厉害,在反击过程中把宋军打得那叫一个落花流水,一顿猛揍之后,就成功地把河南给重新夺了回来。

在历史上的第一次北伐行动当中,宋军最终的结果是失败了。不过呢,这次失败并没有让宋军的元气遭受太大的损伤哦。其实啊,这一次的战斗更像是双方彼此之间展开的一次试探性的进攻举动呢。也就是说,不管是宋军这一方,还是与之对战的另一方,在这次战斗里都没有毫无保留地把自身全部的力量都投入进去,都只是在进行一种试探性质的交锋啦。

话说过了20年呐,宋文帝凭借着“元嘉之治”所积攒下来的雄厚国力作为有力支撑,又一次发起了北伐的军事行动。而在同一时期呢,北魏那边内部却出现了不小的矛盾啦。拓跋焘借着“国史案”这一事件,对崔浩下了狠手,把他给诛杀了,而且,像卢氏、柳氏、郭氏等等这些世家大族也没能逃过此劫,都被牵连其中。这么一来,北魏内部那可就是人心惶惶,局势不太稳定喽。

刘义隆一心想要确保能够获胜,于是做出了重大的军事部署。他派出了足足45万的兵力,并且将这些兵力分成了三路来出兵作战。在这个过程中,还安排了自己的弟弟刘义恭负责坐镇指挥的重要任务。刘义恭所处的位置是彭城,他在那里对各路兵马进行有效的节制,以便让整个军事行动能够按照预定的计划顺利开展。

在出征之前,刘义隆那可是信心十足呢。他还对着众人十分感慨地说道:“听了王玄谟讲的那一番话,真的是让人仿佛有了能够像霍去病当年在狼居胥山封禅那般建立赫赫战功的感觉呢。”可谁能想到,恰恰就是这个被刘义隆寄予厚望的王玄谟,这位原本在刘义隆眼中似乎很厉害的“猛人”,最后却把众多的将士都给坑惨了。

在当时的作战安排里,王玄谟担任的是东路前锋的角色,而沈庆之则是配合他一同作战。处在中路位置的是梁坦,西路这边则由柳元景负责,他们几位所承担的可都是前锋的任务,那可都是要实实在在地到战场上跟敌军展开激烈厮杀的。在这几路前锋当中,柳元景和薛安都这边的进展情况相当不错呢,他们成功攻克了弘农以及潼关这两个地方,那势头可谓是十分迅猛,一路推进得很顺利。

要知道,在当时作战的布局里,东路可是主力部队,是由王玄谟带领着去执行作战任务的,他们主要负责围攻滑台这个地方,而这里呢,也正是双方决定胜负、展开决战的关键地点哦。王玄谟带领部队把滑台给围困起来了,按常理来说,应该积极寻找机会展开强攻才对,可他却没有这样做,反而一直不敢去发动强有力的进攻呢。不仅如此,他手底下的部将们其实都提出了一些很不错的意见,可王玄谟呢,竟然全都拒绝采纳了。要知道,在战场上,得时刻做好应对各种情况的准备,可就因为他的这些做法,导致部队根本没有做好去应对北魏骑兵可能发起反击的相关准备工作。

在当时的战场上,拓跋焘派出了增援力量。这支援军一到,其前锋部队就成功冲破了宋军的重重包围,顺利地进入到了滑台城中。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啊,宋军这边负责指挥作战的王玄谟一下子就慌了神,完全没了主意,整个军队的阵脚瞬间大乱。紧接着,他竟然直接就带着部队开始溃逃了。魏军一看宋军这般狼狈逃窜的模样,那可不会放过这么好的机会,立刻乘势发起猛烈的攻击,对宋军展开了掩杀之势。就这么一场仗打下来,宋军那可是损失惨重啊,足足有十余万的精兵在这场溃败中全军覆没了。随着这场战役的发展,拓跋焘派出的三路大军一路势如破竹,直接打到了长江边,可以说是让战马都能在长江边饮水了,形势十分危急。而远在京师建康的朝廷,也因为前方战事的这般不利局面,一下子就陷入到了万分紧急的状态之中。

在那次北伐行动当中,东路的军队首先遭遇了战败的局面,情况很不妙呢。紧接着,中路这边也没能顺利推进,同样受到了挫折。如此一来,西路的军队就变成孤军一支啦,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也只好选择撤兵了。就这一次的北伐而言,宋军的状况可谓是极其糟糕,三路军队全部都经历了惨败。而且,这还不算完,因为宋军的失利,北魏的拓跋焘一路乘胜追击,竟然直接杀到了长江的北岸。这可就苦了江北的诸多地区啦,像兖州、青州、徐州、冀州、豫州、扬州等等这些地方,都惨遭拓跋焘军队的蹂躏,百姓们也因此遭受了极大的苦难。

话说第二次北伐这件事儿,结果是失败了,这可让刘义隆弄得灰头土脸的,别提多狼狈了。再看北魏那边呢,拓跋焘虽说在这场战事里算是取得了胜利,可这人脾气相当暴戾。结果呢,他班师回朝没多久,就遭遇了不测,竟然是被宦官给处死了。这么一来,北魏的政局一下子就乱成了一团糟,乱到什么程度呢?就是根本没那个能力再继续向南边发起征伐了。

在当时那种局势下,刘义隆抓住时机开启了第三次北伐之举,并且安排柳元景率领军队踏上出征之路。此次北伐作战的过程是,刚开始的时候宋军还能取得一些胜利,可到了后面情况就急转直下,最终遭遇了失败,整体上并没有收获到什么实质性的战果。而刘义隆本人呢,在这之后没过多久,就被刘劭给处死了,其命运也随着这次北伐的失利发生了重大转变。

拓跋焘呢,他成功开创了自己所在王朝的盛世,称得上是一代英明的君王。而刘义隆同样也开创了其王朝的盛世,也是一位相当英明的君主呢。这两位君主的结局有着相似之处,他们最后都是死于政变。不过呢,在拓跋焘离世之后,北魏并没有就此走向衰落,反而依旧保持着强盛的态势。可南朝这边的情况就不一样啦,自刘义隆之后,南朝就开始走起了下坡路,曾经的盛世景象就那样一去不复返了。

你瞧,江北那片地方啊,遭受了极为惨痛的蹂躏,放眼望去,到处都是一片凄惨景象,满目皆是疮痍。生活在那里的百姓们,被迫离开自己的家园,四处流浪,居无定所。整个地区的经济也陷入了极度的萧条之中,到处都是破败不堪的模样。再看看江南这边呢,原本大家都以为能够侥幸躲过北魏骑兵的侵袭,好歹能保得一方安宁吧。可谁能想到啊,南朝宋内部接二连三地发生各种内斗,还伴随着残酷的杀戮行为。这一番折腾下来,江南也没好到哪儿去,同样变成了如同人间地狱一般的凄惨之地。

在当时那个时期啊,先是发生了元凶之乱,接着刘义宣之乱、刘诞之乱以及义嘉之乱,这些动乱是一个接着一个地到来。你看这刘氏宗族内部,相互之间展开了残酷的杀戮,局面十分混乱呢。而且不光是宗族内部这样,地方上那些有着重要职责的刺史等封疆大吏们,也纷纷被卷入到这些动乱之中了。再后来呢,又出现了一个情况,薛安都选择向北魏投降了,并且还献出了徐州、兖州这两块重要的地方。就因为这样,南朝一下子就失去了淮北以及山东这些地区呢,这对南朝的影响可真是不小。

江南地区曾发生了一系列的激烈厮杀,而这一系列情况和三次元嘉北伐有着极为紧密的关联。你想啊,要是刘义隆不发动北伐的话,当时的南朝那可是实力非常雄厚的,而且刘义隆本人在朝中的威望也是相当高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劭又怎么可能会起来作乱,进而开启那种内部相互争斗的模式呢?

北伐一事遭遇失败后,刘义隆的威望可谓是一下子跌落到了谷底。这一情况可不简单,它还进一步激化了内部原本就存在的诸多矛盾呢。而且啊,在北伐的战斗过程当中,朝廷所派出的军团那可是损失相当惨重。这么一来,地方上的一些势力就动起了心思,开始觊觎起中枢的权力来了。地方势力一旦起来相互争斗,整个局势也就不可避免地变得一团糟啦,各种乱象纷纷出现,局面十分混乱呢。

在刘义隆之后,南朝的疆域就开始不断地缩小了。这里面呢,还有个重要原因就是内斗不断。就因为这些情况,曾经那“元嘉之治”的大好局面可就再也回不来啦。到了梁武帝在位的时候呢,经济方面确实也有一定的发展,可要是和元嘉时期比起来,那差距可就大了去了,根本就不在一个档次上呢。

咱们得说说元嘉北伐这事,它付出的代价那可真是极其惨重的,而且到头来可以说是毫无意义可言。要知道,北伐中原向来是无数占据江南的王朝心心念念想要去实现的梦想,对于那些名将来说,这同样也是他们所追求的目标呢。“北伐中原,恢复基业”,这样的口号喊出来,那是多少豪杰志士心中怀揣着的梦想。然而呢,对于南朝宋而言,这场北伐还真就没多大意义,并没有给它带来什么实质性的好处或者重大的改变。

元嘉年间发起的北伐,为什么会被认为是没有意义的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当时的南朝和北朝可以说是势均力敌的状态,双方谁都没有十足的把握能够一举消灭对方。就拿作战方面来说吧,南朝在野外进行作战,尤其是那种在平原上展开的大规模厮杀,实力上是比不过北方的。而北方呢,要是想着去攻坚,去夺取南朝那些坚固的城池要塞,这同样也是不现实的事儿哦。就像拓跋焘率领着10万兵马去攻打盱眙,最后却受挫而归,这不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嘛,充分说明了北朝想要轻易攻克南朝的城防并非易事。

南朝和北朝呈现出势均力敌的态势,两边的实力相当,谁也没有十足的把握能够一下子就把对方给消灭掉呢。在这样的一种形势之下,刘义隆着手制定北伐的作战目标时,就定得特别保守啦。他是怎么打算的呢?就是想着去夺取河南这块地方,然后以黄河作为防线,和北魏形成对峙的局面。

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啊,宋军每次进行北伐行动的时候呢,都会把河南地区当作重点作战区域哦。他们心里想着,只要能把魏军给打退,让魏军退回河北那边去,这就算是取得胜利啦。可实际上呢,设定这样的作战目标,宋军想要不失败那可太难咯。为啥这么说呢?因为河南这个地方,是很难守得住的。在这儿耗费兵力去作战,除了平白无故地浪费兵力之外,真的没有什么太大的实际意义。

有人提出以黄河为界,这可真像是在开玩笑。要知道,黄河可是会结冰的,一到冬天,河面冰封,北魏的骑兵完全能够毫无阻碍地从冰面上轻松渡过黄河,然后在广阔的平原之上对宋军展开攻击,将其消灭掉。就拿宋军出兵的情况来说吧,春季的时候,宋军借助水运的便利优势,能够顺利出兵去夺取河南之地。然而,等到了秋季,情况可就大不一样啦,这时候黄河河水会变得干枯起来,水位下降,原本凭借黄河作为屏障的优势不复存在,北魏军队就可以抓住这个时机进行反击,而宋军呢,即便之前有过一些优势,可到了这会儿也还是只能落得个一败涂地的下场。

这么来讲吧,黄河这道防线其实是靠不住的,要是想稳稳守住河南这块地方呢,那就非得把河北给拿下不可哦。换种说法就是,南朝要是琢磨着能在北伐这件事儿上取得成功,那可不能光把目标定在河南这儿,必须得把河北收入囊中才行呢。只有这样,才能以太行山当作一道坚实的屏障,把北魏给挤压到陕西、山西那一带去。

不过呢,宋军其实并不具备去攻打河北地区的实力。就当时“元嘉之治”所积攒下来的那点国力,根本就没办法支撑宋文帝去发动一场旨在灭亡魏国的大规模战斗哦。要晓得,宋文帝所面对的对手拓跋焘,那可绝对是少年帝王当中相当厉害的角色呢,堪称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武力值要是放在古代众多帝王当中去排名的话,那都能排进前十呢。

对于南朝来讲,最为务实的办法那就是好好去经营淮河一带的防线啦。与此同时呢,还得大力整顿国内的各项政务,不断积攒自身的实力哦。要知道,得等到北魏那边出现比较大的动乱情况的时候,再去发起那种全面性的进攻才是上策。这出兵呢,要么就干脆不出兵,如果决定出兵了,那就得追求获得全面的胜利才行呢,可不能仅仅满足于只是拿下河南这一块儿地方。

0 阅读:5
平平无奇小军迷

平平无奇小军迷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