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史纲》一书由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程有为研究员撰写,河南人民出版社2019年11月出版,2020年被选入河南省委宣传部推荐的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和各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书目,又被《人民日报》推荐为“河南名家不容错过的10本佳作”之一。
它到底是一本什么书?背后蕴藏着什么能量?河南人民出版社编辑张剑英为此对话作者程有为先生,带你读懂“硬核河南”。
宋代以前的历史 离开河南则难以撰写张剑英:河南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在5000年的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河南有3000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您如何看待“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
程有为:“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是一种比喻说法,未必很准确。但是河南地区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无可替代的地位,则是确定无疑的。
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阶段的核心地区,进入阶级社会后,又是全国建都时间最长的地区。
中国有八大古都,河南即有其四,就是洛阳、开封、安阳、郑州。在公元1127年宋室南迁以前,除了秦、西汉王朝建都关中外,历代都城大多在河南境内。
都城所在地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兵家必争,大事迭出,贤才会聚,文化首善。因此,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史,特别是宋代以前的历史,离开河南则难以撰写。
巩义双槐树遗址为中心的仰韶文化中晚期文明是华夏文明之魂张剑英:2020年5月,号称“河洛古国”的郑州巩义双槐树遗址的重要考古成果公之于世,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主根脉是否有望追溯于此?
程有为:关于巩义双槐树遗址,早已引起我的关注,《河南史纲》第一章(第35页)有提及。它残存面积117万平方米,有三重大型环壕,具有最早瓮城结构的围墙,大型中心居址和夯土基址,三处大型公共墓地,三处祭祀台遗迹,用陶罐模拟的北斗九星遗迹,出土最早的家蚕牙雕和彩陶钵等丰富文物。
巩义双槐树遗址 图据郑州日报
其时代属于仰韶文化中晚期,是一处古国时代的都邑遗址。
考古发掘揭开了5000年前“河洛古国”的神秘面纱,为探索夏商周宫室制度源头提供了早期关键资料,是探寻黄河流域文明起源过程的一把钥匙。
它和同时期的灵宝西坡遗址相互印证,表明在距今5300年前后以巩义双槐树遗址为中心的仰韶文化中晚期文明是黄河文化之根,华夏文明之魂,被专家学者称为“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
河南历史有三个转折点张剑英:“不到河南,就不了解中国。”河南这片土地,经历过绚烂的辉煌、低迷的衰颓、无奈的沉沦和崭新的崛起。在河南历史中,有哪些决定河南走势的转折点?
程有为:河南历史是中国历史的缩影。披阅河南与中国的史书就会发现,河南历史的发展演变往往与中国历史同步。
汉唐时期,河南是全国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这一时期中国也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大国家。宋代河南经济文化发展到顶峰,当时的中国也是在世界上最为发达的国家。
而明清时期河南经济文化发展迟缓,逐渐落后于江南沿海,这时的中国也开始落后于西方。
河南位于中国中部,地表被黄土覆盖,宜于原始农耕,是中国最早的旱作农业起源地,也是粟作农业和稻作农业的交叉区,农业和手工业经济发达。
在公元前4000年前后,由于气候的改变,全国其他地域文化均呈现衰落之势,河南龙山文化则一枝独秀,强势发展,中华文明出现了“多元并存,中原领先”的发展格局。
夏王朝在河南建立,中国进入王国时代,中原成为中国“多元一体”格局的核心,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青铜器成为中国进入青铜时代的标志。这是河南历史发展的第一个转折点。
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乳钉纹铜爵
延续到商周,河南地区创造了辉煌的青铜文明。秦汉以后一直成为封建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经汉唐盛世,到达北宋,河南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到巅峰。
宋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
公元1127年的宋室南迁,是河南历史发展的另一个重大转折点。
从此,全国的经济重心移向江南,都城也从河南移出,河南失去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日益落后,辉煌不再。
到了近代,河南人民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之下,落入苦难的深渊,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是河南历史发展的第三个重大转折点。
新县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旧址
河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探索前进,艰苦奋斗,努力实现中原的新崛起,再造新的辉煌。
该书普及河南各地市县的历史知识张剑英:河南论地域,居“天下之中”;论人口,规模巨大;论历史,久远悠长;论文化,辉煌灿烂。数千年的河南历史长卷绚丽多彩,被誉为观察中国历史、瞭望中国走势的窗口。
《河南史纲》一书把厚重繁复、具有典型意义的河南历史,浓缩在70万字之内。它有什么特点?
程有为:我们研究和阐述河南历史,是要“通古今之变”,以史为鉴,服务当代。在我看来,《河南史纲》有以下特点:
1.史料力求翔实,观点力求允当。该书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充分挖掘利用文献与考古资料,探索河南历史发展的基本轨迹和规律,为读者提供全面系统而又真实可靠的历史知识。
2.避免知识陈旧,力求有所创新。该书大量吸收国家重大科学技术攻关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新成果、新观点,如以往的历史著作都说中国从夏代才进入文明社会,该书采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新观点,认为在仰韶文化中晚期,中原地区已经进入古国阶段,开启了文明社会的进程。
该书尽量采用河南新发现的考古资料,例如巩义双槐树遗址、安阳大型铸铜遗址等最新的考古发现都写入书中,以期对河南历史有新的认识,有更为准确的阐述。
3.力求通俗易懂,为读者提供方便。该书所有引文均注详细出处,以便读者查寻使用。古代部分的帝王年号后均注明公元纪年,历史地名与今地名不同者均注今地名,以便读者阅读。
4.内容多接地气,增加乡土知识。该书在对河南历史进行总体阐述的同时,注意普及各地市县的历史知识,包括各地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政区沿革等。
安阳袁世凯墓
全书涉及全省所有地市和绝大部分县,使读者关注自己家乡的历史,产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自觉为中原的崛起而奋斗。
程有为
作者简介
程有为,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历史研究所原所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著有《中国古代人才思想史》《河洛文化概论》《河南通史》《中原文化通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