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于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塔尖,可以俯瞰到圣米迦勒金顶大教堂,蓝色和白色的色彩令人耳目一新,配合那硕大的金黄色圆屋顶,令人印象深刻。在斯维亚帝国托波尔克二世伊贾斯拉维奇(基辅公爵)的带领下,于1108-1113年间修建了这座修道院,并以他的守护者圣米迦勒为名字,传说他是在这位守护者的庇护下,战胜了一群流浪的钦察族。这座大教堂的圆顶极有可能是基辅罗斯公国第座镀金圆顶建筑,所以至今仍被称为“金色穹顶”。远远看去,这座金黄色的大教堂确实很雄伟。
从那座高大的塔顶可以看到里面的院子,塔顶的陈设比广场另一边的塔顶要简单得多,也要矮小得多。大门两边的墙壁上,挂着一副巨大的油画,上面是一群天使围绕着一位天使长米迦勒,上面是一座圣父、圣子和圣灵的雕像,散发着璀璨的光辉。
一进院子,我们就看到了那座美丽的大教堂。这座大教堂的外表,是苏联崩溃后,根据17、18世纪的考古学设计,它的外表是乌克兰的巴洛克式建筑。因为它的建筑都是用比较简单的方式建造的,所以人们都把它看作是一种比较具有解构主义色彩的建筑。据安德鲁·威尔逊(Andrew Wilson)所说,基辅的岩洞寺院里有几个教堂,基辅的圣米迦勒金尖塔寺院,以及切尔尼戈夫的圣凯瑟琳大教堂,都是这种式样的代表。
原始的圣殿于1240年遭到蒙古骑兵的侵略,其金色圆屋顶被掠夺而去。这座大教堂在15世纪晚期之前一直没有得到改建,在17、18世纪早期,它的外表被重新修建,形成今天我们所见的乌克兰式巴洛克建筑。原本只有一个圆顶的地方,现在多了六个圆顶,这六个圆顶是为了缓解建筑给建筑带来的巨大压力。苏联时代,该教会又被推倒,苏联崩溃后,乌克兰根据17、18世纪的考古设计图,重新修建该教会,并于1999年正式向公众开放。
教堂的大门是所有建筑中最精致的,一根根方方正正的柱子,给人一种竖直的感觉,再加上拱门、拱窗、三角形的墙壁,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屋檐上的三个山形墙面,是最富丽堂皇的,它的螺旋曲线,使人联想到西欧的巴洛克风格,墙面上的花卉和植物的灰泥浮雕,色彩鲜艳,而在山形墙面上,还有耶稣和圣母玛利亚的圣像。在正门的山形墙上,还有一尊金色的天使长米迦勒塑像。
这座大教堂的室内仍保留着拜占庭时期的装潢,在墙壁和柱子上绘制着精致的圣像画,水彩画,以及镶嵌画。原本那些湿漉漉的壁画和镶嵌画都被保留了下来,但这些都是按照考古报告上的内容重建出来的。墙上挂着耶稣,圣母,圣人,圣徒,天使等圣像和耶稣的生活故事。
甬道顶部墙壁上那幅名为《最后的审判》的湿漉漉油画,可以看到它与拜占庭时代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每一幅画中的人像都带着一种庄严庄严的气息,它们就好像毫无分量一般飘浮在一片圣灵的虚空之中,而那片蔚蓝的底色则更加衬托出那片虚空的神圣气息。即使在数千年后,拜占庭人对这个世界的描述依旧让人心驰神往,可想而知,那些信徒在第一次见到这幅画的时候,心中是多么的震撼。
在正厅和神龛之间,竖起了一道富丽堂皇的金色帷幕,帷幕上长满了巴洛克风格的金色花朵。圣幛是天主教和新教不同的标志,它是连接天堂和大殿的桥梁和大门,三道门表示三位一体的最好结合,牧师们从中间的大门走进至圣所,就像走进了天堂一样。
圣幛的殿堂上,挂着耶稣,圣母和圣子,天使长米迦勒等圣像。大教堂的每个圆顶都建立在一个圆柱体上,从里面往外看,圆柱体让大教堂的圆顶体显得比整个大教堂都要高出一大截,修长的圆柱体让教堂的人可以看到整个教堂都是竖着的,显得高大而圣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