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安徽、河南多地医院,开始科研论文自查自纠。
国家要求,从2021年10月1日开始,职称倒查、学术打假,自查区间最低3年。
怎么回事?:
1. 学术造假,职称评审,腐败触目惊心。
- 论文造假
2023年湖北省通报,32名医生论文造假,被撤销职称。
- 虚构技术
某三甲医院检验科主任,因虚构“新型检测技术”成果,被取消正高职称。
- 学术产业化黑产
2023年国家卫健委通报,某“论文公司”与23省152家医院合作,炮制487篇假论文。
- 科研经费套现
江苏某主任医师,虚报128万元课题经费,购买理财产。
- 职称评审人情投票
某省高级职称评审中,评审专家收钱后,对“关系户”放行,导致连续3年通过率异常,高达85%。
- 虚假基层经历
广东某医生,伪造“援疆1年”记录,实际期间仍在原单位坐诊,骗取职称评审加分。
职称评审,不与技术挂钩,成了一场生意,成了一场人情宴会,这是社会的倒退。1. 国家决心很大。面对这种情况下,国家坚决出手,是必须的。- ➡️倒查时间拉长职称评审材料,要倒查10年,包括论文、课题、奖项,同时重点核查“突击发表”、“挂名论文”。- ➡️倒查范围扩大纠查范围,从临床医生,扩展到检验、药剂等辅助科室。- ➡️链条式追责不仅处理当事人,还要继续追究,评审专家的责任。- ➡️连带处罚论文造假,不仅当事人需要处理,论文造假公司,也要立案追责。2. 弄虚作假,太严重。有人说,职称评审初衷是好的,但现在执行过程变了形,成了人情输送、金钱交易的修罗场。一个网友是这个总结的:“职称评审制度,已经本末倒置了,弄虚作假成风,强烈建议所有职称以考代评,这样既杜绝一切人为干扰因素,又提高了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3. 怎么解决呢?各种牛鬼蛇神当道,那怎么解决呢?这些措施正在试点。- 临床能力,替代论文北京、上海多地已试点,副高职称评审中,将50%的权重,用来考核疑难病例处置、教学查房等实操能力。- 阳光评审,全程录像广东省实行职称评审全程录像、申诉复核制度,2023年投诉量下降67%。- 黑名单,联动惩戒被撤销职称者,5年内禁止申报,并同步取消学会任职、课题申报资格。
用户15xxx35
倒查100年
用户13xxx72
做到再去这类学术腐败才是硬道理。
用户10xxx06
多于牛毛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