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校园餐”问题屡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而山西省临汾市汾西县第二中学(以下简称“汾西二中”)发生的食堂食材费被贪占事件,更是暴露了部分中小学在膳食经费管理中的严重漏洞。近日,山西省纪委监委联合有关部门对校园餐存在的突出问题展开专项整治,通过深挖责任、查处作风问题,从根源上堵住制度漏洞,力求让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真正实现“阳光餐、放心餐”的目标。本文将详细剖析这一案件的前因后果、责任链条及后续整改措施,探讨在“校园餐”这一关乎孩子健康和家长切身利益的问题上,到底是谁在“捞油水”,又如何通过系统治理让校园餐回归正轨。
一大早,走进汾西二中校园,食堂里人声鼎沸。学生们依旧按照每天固定的餐费标准,通过刷脸支付的方式享受着丰富多样的早餐。正如一位家长闫梅所描述:“孩子每天早上能吃到包子、鸡蛋、老豆腐……花6块钱的早餐,看起来简单又实惠。”但谁又能想到,这看似正常的校园餐费背后,却隐藏着令人咋舌的贪占黑幕。
事实上,汾西二中每位学生每月交纳的餐费为180元,无论吃得多或少,这笔钱本应全部用于学校食堂食材采购和膳食运营上。然而,通过山西省纪委监委的专项整治调查发现,学校食堂采购的食材总金额虽达到1072万多元,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有超过420万元的食材费用被截留、套取或挤占。这不仅导致学校在餐饮上出现品种单调、口味一般的现象,更直接影响到孩子们的营养均衡与食品安全。
二、暗流涌动:贪腐链条与制度漏洞案件调查显示,问题并非出现在简单的管理疏漏,而是一条长达数年的利益链条。汾西二中食堂的实际食材供货商竟然与时任校长赵孟锁存在亲属关系,其弟弟赵某亮担任供货商负责人,而食堂管理负责人亢某也曾是赵孟锁的同事。如此利益勾结,为不法分子利用制度漏洞牟取私利提供了可乘之机。
纪委监委干部肖静(化名)在调取食堂监控视频和食材出入库记录时,发现了许多疑点:“监控显示当天根本没有进猪肉,但入库单上却赫然写着200斤猪肉。”这一疑问引起了办案人员的高度重视,并进一步调取供货商的资金流水记录,结果显示存在大额取现行为,证明食材采购过程中存在严重的虚列和重复报账现象。经过详细核查,调查组确认,赵孟锁利用职务之便,通过亢某截留了学校膳食资金122.89万元,并借助亲属关系虚列套取了高达161万元的食材费。这两部分加起来,总计贪占资金超过了四百万元,占据了应投入学校食堂采购的总资金的近40%。
三、问题影响:缩水的校园餐与家长焦虑这一系列违规操作,使得原本应当充足且多样化的校园餐资金大幅缩水。对于家长而言,孩子每天在学校享用的早餐不仅仅是解决饥饿问题,更关系到孩子的健康和成长。过去,由于膳食经费被部分截留,学校不得不在菜品上“节约”,以致长期以来出现“菜品以素代荤”、“食材以次充好”等现象,学生实际获得的食品营养远低于应有标准。家长们逐渐发现,孩子从初中起便反映学校餐品缺乏新意、营养单一,甚至有家长担心食品安全问题,情绪逐步焦虑和不满。
同时,学校内部原本透明的资金流转和采购流程也因“现金交易”环节的存在而失去了应有的监管效力。长期以来,学生餐费由学校以现金形式收取后,再由食堂负责人转入监管账户,而这一环节正是被不法分子钻空子、进行利益输送的重要环节。资金的“隐蔽”流向使得家长无法得知每一笔餐费的具体用途,也为腐败行为提供了温床。
四、整治行动:从个案查处到全域治理面对如此触目惊心的问题,山西省纪委监委迅速启动专项整治行动,旨在彻底扭转中小学“校园餐”乱象。自去年4月以来,相关部门在全省范围内展开了深度摸排和核查,针对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的突出问题,逐步从个案查处、重点惩治向系统施治、全域治理升级转变。
在汾西二中案件中,纪委监委不仅查实了赵孟锁及其同伙利用制度漏洞套取餐费的行为,还通过大量监控、台账比对、实地走访等手段,梳理出学校膳食资金管理中存在的各类漏洞。例如,食材出入库记录与监控视频不符、采购票据造假、现金收支不透明等问题层出不穷。针对这些问题,纪委监委向学校和县教育局发出监察建议,要求立即修补制度漏洞,建立健全从供货商到餐桌全流程可追溯的管理机制,确保资金专款专用。
具体措施包括:
推行刷脸支付与专户管理:在汾西二中,原有的现金收取方式已被“刷脸支付”系统取代,所有餐费直接汇入专门的监管账户,杜绝现金交易的暗箱操作。
统一采购与公开招标:学校食堂将采用政府采购、统一招标的方式,取消以往私人约定供货商的做法,从源头上防止利益输送。
家长监督与开放式管理:建立校园膳食监督家长委员会,每月定期举行家长开放日,邀请家长代表参与食堂管理、菜品制定和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确保每一笔支出公开透明。
全流程追溯制度: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从食材入库、库存管理到菜品出餐全过程的数字化监控,让每一个环节都有迹可循,防止重复报账和虚列名目的行为。
五、成效显著:校园餐从暗转明经过一系列整改和制度升级,汾西二中以及全省范围内的中小学校园餐管理状况明显改善。学校食堂不仅在菜品种类和质量上得到了提升,学生每日享用的餐食也变得更加营养均衡、色香味俱全。家长们纷纷表示:“现在孩子在学校能吃上健康又美味的餐食,家长再也不用担心‘餐桌’问题了。”此外,资金的公开透明和家长的广泛参与,使得校园餐管理从过去的暗箱操作彻底转变为阳光、透明的运行模式。
据统计,山西省纪委监委在整治校园餐问题中已查处相关违规行为1827件,处分人员1994人;同时,从省级层面建立了专项工作机制,出台了《山西省校园食品安全管理手册》等制度文件,共推动3657所中小学成立了校园膳食监督家长委员会。相关措施的落实不仅恢复了家长对校园餐的信任,也为全国范围内中小学的校园餐管理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模式。
六、制度建设的深远意义这一系列整治行动不仅是对汾西二中校园餐问题的有力回应,更彰显了政府部门对教育、食品安全和反腐败工作的高度重视。校园餐作为涉及千家万户、关乎孩子健康的重要民生工程,其管理成败直接影响到家长的信心和社会的公平正义。只有通过从制度上堵住漏洞,严格监督每一笔资金的使用,才能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到安全、营养的餐食,也才能真正做到让“校园餐”成为阳光餐、放心餐。
未来,各级教育和监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协作,完善监管机制,推动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的长效机制建设。通过信息化管理、家长广泛参与、专业机构监督等多种方式,不断提升监管水平和透明度,真正把学校、家长和社会三方力量有机结合起来,共同构建一个公开、透明、高效的校园餐管理体系。
结语从汾西二中的食堂贪占案可以看出,校园餐管理问题不仅仅是个别管理者的失职,更暴露出整个制度体系的漏洞和监管机制的不足。正是这些漏洞,给了一些人钻空子的可乘之机,使得本该用于孩子健康成长的资金被截留、套取、侵占。而如今,在纪委监委的强力整治下,这一现状正在被逐步扭转。通过推动制度改革、加强监督管理和引入多方参与,校园餐正逐步回归其应有的阳光、透明和高质量运营。家长们终于可以安心地看到孩子在校享用的每一餐都充满营养与安全保障;孩子们也能够在健康、丰富的饮食中茁壮成长。对于那些曾因利益私设而“肥了谁”的不法分子而言,法律的严惩和制度的完善,无疑给他们敲响了警钟。正如相关负责人所言:“每一分钱都必须用在孩子们的餐桌上,这不仅是对食品安全的保证,更是对未来一代健康成长的坚实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