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外蒙古大草原上,忽然驶来一辆四轮马车,车上坐着一名金发碧眼的法国人。车辕上插着俄罗斯和法国国旗。
此人是法国摄影师斯蒂芬·帕塞!彼时,他正乘坐马车从恰克图前往库伦考察。当时的外蒙古还属于中国。斯蒂芬·帕塞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了沿途所见所闻。
100多年过去了,这些老照片被披露出来。笔者搜集到了其中20多张,内容包含当时外蒙古的建筑、草原和人文风貌,画面很有历史感。老照片搜集不易,值得你珍藏!
1913年的蒙古草原风光
当你看到照片中草原上的这些建筑和独特的人文风貌,就好似瞬间穿越了时空。
100多年前外蒙古人的生活场景,是如此的真实有趣。高大的庙宇建筑、圆圆的蒙古包、连绵的青山,让人眼前一亮。
1913年,一群身穿红色袈裟的喇嘛手拿佛珠,站在一条小溪边,身后还跟着几名当地的牧民。鲜艳的服饰倒映在水中,很有意境。远处,高大的寺庙建筑庄严肃穆、高低错落。
16世纪中叶,藏传佛教,即喇嘛教在内蒙广为流传,喇嘛教建筑在内蒙古发展到了高峰时期。明末清初,又达到第二个高峰期。建筑风格中,也逐渐融入了汉族寺庙的元素。
这是一座高大的木牌楼,矗立在一座大型寺庙前。建筑样式为三间四柱三楼。整座牌坊雕梁画栋,飞檐高挑。
很明显,牌坊在建造时融入了汉族古建筑的元素。这样一座精美的牌坊,矗立在空旷的大草原上,显得更加巍峨壮观。
1913年,一名喇嘛头戴奇特的帽子,手拿马鞭,正骑在马上赶路。远处,高大的寺庙建筑清晰可见看,一些身穿红色袈裟的喇嘛在举行活动。
这名男子不是别人,正是当时蒙古的政界上层人士巴德玛多尔济。1919年-1920年,他担任博克多格根的内阁总理。
照片中这座白色建筑,是首都库伦郊外的一座大型寺庙,外观方方正正,上部有穹顶和转经筒。一条小溪在寺庙旁转了个弯后流向远方,溪水清澈犹如镜子。
库伦,是外蒙古首都乌兰巴托的一个“曾用名”。1778年,乾隆降旨喀尔喀蒙古领袖在北京到恰克图商路上的驻地设立城防,取名库伦。蒙古语中是“大寺院”之意。
1913年,首都库伦郊外,一名猎人骑马追踪猎物。在一处缓坡附近,发现了猎物的踪迹。他翻身下马,蹲下身举枪瞄准了前方。
库伦城在城市空间结构上,是以哲布尊丹巴的“黄宫”为中心发展起来的。蒙古草原上的猎人,可以说个个都是神枪手,只要发现了猎物,它们一个都跑不掉。
1913年,外蒙古集镇风貌,照片拍摄于乌兰巴托。远处高耸的白塔、寺庙、蒙古包和近处的帐篷,都充满了浓郁的草原风情。
乌兰巴托始建于1639年,1778年取名"库伦"和"大库伦"。1924年,改库伦为乌兰巴托,并定为首都。
在一座蒙古包前,一对父子坐在毛毯上休息。天气晴好,他们将几块潮湿的羊毛毯拿出来晾晒。这应该是牧民的一个聚居区,附近还能看到有不少的蒙古包。
在这些蒙古包旁边,还能看到一些白塔。白塔一直被藏传佛教所惯用,白塔除了宗教意义,更是人们心灵寄托的一种。
1913年的外蒙古,正处于沙俄势力之下。这两名年轻男子,是哥萨克骑兵。他们身穿军服,脚蹬马靴,腰间佩剑。看上去威武干练、骁勇强悍。
哥萨克,是历史上俄罗斯、乌克兰等地的一些人群的总称。因此,哥萨克并不是一个民族。哥萨克人勇猛彪悍、骁勇善战。
1913年,在首都库伦郊外一个交易市场上,聚集了很多人,现场看上去很热闹。人群边上,两名骑马的男子进入了摄影师的镜头。
19世纪初,在库伦的中国商人们,离开了喇嘛庙区域。他们来到城东建立了单独的贸易集镇,所有内陆商品在这里应用尽有。每逢开市时,这里都热闹非凡。
1913年,一名身穿红色袈裟的喇嘛,站在几座白塔旁。他面容沧桑,手拿一串佛珠。
白塔,也是佛塔的一种,一般与寺院并存,不少村庄附近也有白塔。其样式被称为盖钵式,犹如倒置的钵。里面收藏着道高僧舍利和衣服等。
这是一张让人揪心的老照片。一名女子被关在木箱中。她披头散发,正伸出一只手想打开木箱上的铁锁。然而,这一切都是徒劳。
原来,这名女犯人被罚关进木箱,任其自生自灭。没有食物和水,整天风吹日晒,这名女子的最终命运可想而知了。
1913年,一人戴着头巾,骑着一匹棕色马;另一个人戴着礼帽,骑着一匹白色马。他们都是出色的骑手。正在摄影师面前,展示他们漂亮的马匹和高超的骑术。
当时的外蒙古,与外界联络较少。人们对这一区域了解不多,有一定的神秘色彩。看到这些照片,让人眼前一亮。
1913年,来自库伦的的两名官员,前往一座寺院视察。他们身穿制服,骑着两匹马。在寺院外一排白塔前,两名官员遇到了几名身穿红色袈裟的喇和当地人。于是,两人骑在马上向几名喇嘛了解情况。
站在房子前面的这几个人,是当地的官员和工作人员。站在正中间的男子,不像是本地人,他身材略微肥胖,手里还拿着一把弯刀。此人是法国摄影师斯蒂芬·帕塞,想必是他故意穿上制服摆拍的。
1913年,一名官员身穿制服,骑着一匹马在草原上巡视。在一条小河边,摄影师为他拍下了这张照片。远处,绿色的草原和山峦,一眼望不到尽头,草原上独特的山水风光真是令人惊叹。
1913年,首都库伦。一名蒙古女子长相端庄,落落大方。身上穿着传统服饰、复杂的头饰和帽子,具有浓郁的民族服饰特征。这种设计和审美,与蒙古人作为游牧民族有很大的关系。
蒙古族女子服饰有很多讲究。比如,未婚女子多身穿溜肩式长裙,前胸打褶。已婚女子则身着肩部打褶的长袍。肩部是否打褶,成为女性已婚、未婚的醒目标志。
1913年,首都库伦郊外,一名罪犯被戴上了木枷,站在路边示众。他双臂垂下,看上去很疲惫的样子。
木枷上贴有纸条,上面写着相关单位的名称,以及罪犯所犯的罪责和名字。男子戴着沉重的木枷,发辫垂在后面,看上去一脸的无奈。在他身后,是一个集镇。
1913年,库伦甘丹寺附近,矗立着几座白色的佛塔。盖钵式塔身,犹如倒置的钵,看上去庄严肃穆,充满了神秘感。
一名四五岁的当地小孩子,站在原地看着摄影师。也许是他第一次见到外国人,感觉十分好奇。
这是当时位于首都库伦的一座监狱。建筑全部用厚重的木料修建而成,屋顶、墙壁和门非常结实。四周还建有高大坚固的木栅栏。
正值放风时间,几名犯人被允许走出牢房,站在院子里晒太阳。他们看上去年纪都不大,脸上写满了无奈。
这是位于首都库伦的另一处牢房前的景象,四名犯人也在门前放风。他们看上去还很年轻。
其中一名身穿红裤子的男子,应该是一名重刑犯。为了防止他逃跑,他的脖子上套着沉重的铁锁链,行动非常不方便。另外三个人则没有戴锁链。
1913年,库伦城外,一名男子骑着白马,在路边休息。远处是一个牧民聚居区,能看到很多蒙古包。路边矗立的这牌子,可能是指引方向的路标牌。
仔细看,这名男子身上穿着草原牧民的传统服饰,头上戴着一顶小帽子,帽子歪在一边也掉不下来。
1913年,在几座蒙古包前,法国摄影师斯蒂芬·帕塞看到一群村民。从蒙古包的老旧颜色看,他们已经住在这里很久了。
他们身上穿着不同的服饰,正好奇地看着摄影师一行人。斯蒂芬·帕塞邀请他们站成一排,拍下了这张珍贵的老照片。
1913年,高大壮观的库伦皇宫,旌旗招展,亭台楼阁非常气派。皇宫外墙下,走过来一名身穿红色袈裟的喇嘛。
17世纪以后,黄教传入蒙古地区。当时,外蒙古信奉喇嘛教的人非常多。黄教的传入,对蒙古族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产生了极重大的影响。
1913年,首都库伦附近。巴德玛多尔济与一名喇嘛席地而坐,两人正在畅谈交流。
结束语:回看1913年外蒙古老照片,首都库伦和草原风貌令人惊叹。不禁让人想起“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意境来。百年一瞬间,过去的外蒙,现在的蒙古国。叹古惜今,法国摄影师斯蒂芬·帕塞留下的这些照片,让我们看到了100多年前真实的库伦。
13年就被俄罗斯占领了?没有吧!
乌克兰哥萨克骑兵,战力确实惊人
我擦,那么粗的铁链[捂脸哭],那人是犯了天条么[笑着哭][笑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