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光学卫星,又跳出来说拍到我国装甲部队的装备,红箭73型反坦克导弹,已经能够换新了?因为技术对比现在的装备,严重滞后,换新后的红箭13反坦克导弹,又有多强悍?
红箭-73真的严重滞后吗?

红箭73型反坦克导弹,是我国第一代技术打造的装备,当时的研发技术和水平都相当有限,很多局限性是存在的,但是也有着自己的优势。比如11公斤重,可以快速携带移动发射,同时制造成本很低,可以快速大规模地增量生产,补充装备的速度和运输方式,都有着很便捷的优势。
同时对于操控方式更为简化,能够快速掌控发射方法,不需要复杂的培训就能实战操控,对于特殊战时,增加增援兵力时,快速使用这款导弹,也有着很好的使用优势。

再有一些特定的打击作战场景下,红箭73可以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点,对敌人的装甲车辆等目标,造成一定程度的摧毁和威胁。同时也要看到这款早期研发建造的反坦克导弹,存在一定的不足。
在穿甲能力方面,红箭的初级型号很有限,尤其对上新型的主战坦克,是难以精准打击和摧毁,改进后升级了破甲威力,比如红箭73B和73C等型号,可以达到最大厚度800毫米的破甲穿甲能力,在实战中的威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在制导方式方面,传输指令的方式,还存在手动控制的程序,在电子智能化逐渐提升的战场上,肯定会出现被动的情况,甚至也会受到误导和干扰,因此对升级打击精度也很关键。后期有红外半自动制导技术的加持,对于打击精度和抗干扰能力,都有进一步提升,但是和激光制导和毫米波等打击方式,依然存在明显差距。

而且红箭73的打击射程为3000米,和其他新型反坦克东单的万米射程,还有悬殊的距离,如果射程不足,将会在克敌烈度不足的时候,反而被敌人发现和增加敌人反扑的风险,因此对于射程和精度,智能化控制等方面,尤其是摧毁烈度,在现代战场远远不足,红箭73存在需要继续优化的方面。
红箭13E自从航展亮相,就震惊四座,这款反坦克导弹,已经升级为第四代反坦克导弹技术,破甲能力已经能够达到1400毫米,几乎快接近红箭73的一倍了。

在射程提升方面,从红箭73的射程3000米,提高到16000米,从远距离就能精准追踪敌人目标,是初代的五倍,在智能电子、打击精度,使用红外成像,抗电磁干扰,等等黑科技能力都令人咋舌。
考虑到红箭13需要在战场上灵活运用,需要更为适合模块化通用型设计和换装,因此整体的零部件通用程度,几乎让军迷叹为观止,未来爆发战争,红箭13的零部件甚至是机械转军工的小厂,都能按照图纸和模具生产出来,从而能达到快速增量,补充武器缺口的目的。

如果说初代的红箭为了更快速转移单兵作战使用,第四代的红箭13已经成为一款技术系统的高科技利器。在射程覆盖范围内,部署的密度随意调配,而且随着战力的机动调整,能够对敌人达到有力的威慑,同时对多种作战模式下的应用,都有着给力的助力效果。
同时高精度打击能力,过于恐怖,甚至能进行高分辨率的识别攻击目标,导弹发射之后,可以自行追击目标,还能达到强力穿甲的效果,这样的打击效果,让敌人都要后背发凉,瑟瑟发抖。
更为重要的一点红箭13技术全面升级,但是总体的成本控制,依然秉承红箭系列的低调作风,依然能够以低成本高质量大威力的特点,形成密集的增量部署,这让红箭13的强大火力覆盖能力,得以随作战需求快速增加,即便饱和打击也不会造成过多的消耗,更不会因为价格高昂而让使用时有负担。部署到台海区域进行防御,甚至要比岛内购买的陶氏导弹,质优价廉太多了。

试想一下,密集的红箭13在16公里射程内,组成密不透风的饱和打击火力,东风系列快艇在前方突防撕开敌人的防御口子,巡飞弹和其他武器在多个角度从旁打击,台海区域内我东部战区的战力,将会爆发更为可怖的摧毁烈度。
红箭13E的亮相,更是印证中国多种装备的升级,已经游刃有余,军工综合实力,在不断飞跃进展,未来中国多种利器形成合力,狙击围剿敌人将会切菜一般从容省力!
阿里
库存有多少??
人生如梦
无人机配上73的弹头,就是妥妥的降维打击!
老李
这已经不是单纯的反装甲,打地堡的红箭73了,多用途,而且价廉物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