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写的是孙权。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这写的也是孙权。
孙权,能将父兄基业做大,成为三国鼎立的一方霸主,绝非一无是处。
孙权之所以没有像袁氏兄弟、刘璋那样成为最后的失败者,原因是多方面的。孙权的成功与其出色的个人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他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皆有建树,这一点是袁氏兄弟及刘璋所不能比拟的。
1.政治举措
首先,孙权统领江东后,在内政上立法严峻、刑辟重切、请求宽刑一类的议论,不绝于书。比如长吏在官,不得奔父母之丧,违者判死刑;违诏无功者,杀;督将亡叛,士兵逃匿,杀其妻、子;图逆不轨者,夷三族;夸大战功者,罪徙边远;公务失误者,行“自坐”之法等等。在大臣任命上,孙权为了专制权力,不用刚正忠直的肱骨之臣为相。军事统领的任命上,各将军互不相统,直接向孙权汇报情况;另外还临兵设督,战役结束后帅职自销,确保了军权的集中。
其次,孙权还重吏治,改弊政。在位期间,孙权一共支持大臣进行过两次改革。第一次是由暨艳、徐彪主持的针对官员在位贪污以及官员任用不当的吏治改革;第二次是由吕壹、秦博主持的以管制酒业为由,主要针对官吏营私舞弊以及官吏过多导致老百姓不胜其烦而进行的反腐败改革。但两次改革都以失败告终,为了平抑众怒、稳定局面,孙权将暨艳、徐彪、吕壹等人赐死,自己也深以自责。
2.经济举措
首先,由于当时江东地区生产较落后,人口也较稀少,为了巩固江东,首先要发展农业。因此,东吴政权一面设法引入境外人口,派兵把海岛人口驱进大陆,又浮海至辽东一带掳回男女人口。一方面将生荒地分给无地人民,并自孙权父子以下,都分受生荒,以奖励开垦,孙权还颁布了“宽息”“增广农亩”等诏令。
其次,在征战年间,东吴赋税严重,百姓苦不堪言。战事减少后,孙权便下诏减轻赋税,嘉禾三年(公元234年),颁布了第二次有关减免征役赋调的诏令。赤乌三年(公元240年),颁布了第三道和第四道诏令,制止“侵夺民事”“开仓廪以赐贫穷”,以减轻农民负担。东吴政权还兴修水利,充分利用水力资源和防止水灾,孙权在黄龙二年(公元230年)筑东兴堤以遏巢湖,其余重点水利工程大都是围绕首都建业而兴修的,还开凿了从云阳到达长江的运道。
此外,孙权还注意国内贸易的发展,并为其创造条件,甚至还重视与敌国之间经济交往。对于远域,包括西域、天竺、大秦等国商人来做买卖都表欢迎。三国时期,货币经济处于衰落。孙权也采用了刘备铸大钱的办法,但未能解决实际问题,后只能又颁布禁大钱的诏令。当时,东吴的手工业有了明显进步。晋人左思《吴都赋》说,吴地葛布之细者比绫罗丝绢还柔软。造船业,烧瓷业、建筑业、水上交通和航海技术都取得了可喜成就。另外,吴地盛产盐铁,孙权也很重视产盐地方,设司盐校尉、盐池司马等官;产铁的地方,置冶令、冶丞等。
3.军事举措
在军事上,孙权采用“保江东”的防御方针。因此,北面建筑濡须水口(安徽巢县东南),控制巢湖、芍陂作为重镇,以防魏军南下,西置重镇于宜昌,以备蜀军东进。同时,凭靠长江天险,大修水师和水上防御,以水军为主要兵种。所以除去条件有利,他能扩充地盘以外,总是保存实力,从不主动进攻。
此外,孙权还擅长驭将用贤,在赤壁之战时,任用周瑜而大破曹军;平定荆州之争时,任用吕蒙而大获全胜;夷陵之战时,起用陆逊而成大功;石亭之役时,任用周鲂之谋而收获奇功,而这几次大战役都关系着江东的生存,孙权都稳操胜券,皆是他善于识人和用人的结果。
4.外交举措
在外交上,孙权在保证东吴安全的大前提下,对曹魏、蜀汉奉行比较灵活的因时制宜的外交策略。首先,孙权以借荆州为代价联合刘备抗击曹操一方,通过赤壁之战遏止了曹军南下,从此奠定了三国分立的基础。然后,孙权不惜向曹操称臣,借用曹军的力量和牵制,从刘备手中夺回荆州,进一步实现了雄踞长江中下游的立国理想,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均势。黄武元年(公元222年),曹丕称帝后,孙权继续向曹丕称臣,被封为吴王。最后,孙权又联合刘备抗曹,不仅稳定了三分的均势,还为开发江南做出了重要贡献。黄初四年(公元223年),吴、魏正式断绝了国家来往,但双方仍有贸易往来。1
黄龙二年(230年),孙权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万名士兵乘船到达夷洲(今台湾)。这支船队从章安(今浙江临海东南)启程,经台州湾出海,沿海岸航行到福州、泉州,然后横渡台湾海峡,在今台南市和嘉义一带登陆。登陆后,卫温、诸葛直将台湾土著居民数千人迁往中国大陆。这是历史上记载中国大陆和台湾第一次如此大规模的接触,同时也侧面说明了中国大陆人民确已到达台湾,并和当地人民发生了联系。
除此以外,东吴还与印度、大秦(今罗马)、日本、扶南(今柬埔寨)等国之间通过外交方式互相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东吴造船业、农业及对外贸易的发展。孙权曾多次派遣使者谢宏、中书陈恂等人出使辽东,并与句骊国(高句丽)建立外交关系,册封其王为单于。
5.笑傲群雄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这是南宋抗金英雄著名词人对孙权的由衷赞美!
善于用人。孙权用人不拘一格,用而不疑。孙策认为孙权“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在孙权时期,大量人才的成功吸收,形成了一个出色的智囊团队,在东吴集团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孙权掌权初期,张昭、周瑜等人为之“委为心而服事”。鲁肃为孙权提出了“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畔”的战略构想;赤壁之战时期,周瑜、鲁肃等人为孙权提出联刘抗曹的主张,保证了孙权集团的政治生命;荆州之争时期,吕蒙提出了放弃向徐州发展转而把重点放在荆州方向的战略构想;夷陵之战期间,陆逊又为东吴集团的生存出谋划策,保证了战争的最后胜利。这些优秀人才的能力在孙权面前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就说明孙权在用人上的高明之处。
孙郎射虎。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十月,孙权亲自骑着马去庱(chěng)亭这个地方射虎,坐骑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击毙了老虎。重臣张昭一看,脸色都变了,说为人君者,应该是能够驾御英雄,驱使群贤的人,怎么能驰逐于原野,与一头猛兽比骁勇。如果一旦发生危险的事情,岂不是要被天下人耻笑。孙权感谢了张昭的提醒。但经过此事之后,孙权依旧次都亲手搏斗并以此为乐。张昭尽管苦谏,孙权却常笑而不答。苏轼曾写过“亲射虎,看孙郎”,表达了对孙权英雄气概的敬慕之情。
雄才大略。自十九岁成为东吴领袖之后,每每在决定东吴命运的关键时刻,孙权总能临危不惧、化险为夷。作为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孙权善于利用各种有利条件,为东吴集团谋得最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