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三卫”的历史由来

文化愿补不足 2024-11-07 02:08:20

14世纪中期,日本境内战乱频繁,一些武士战败后失掉军职,成为浪人。为了生存,他们横行海上,经常洗劫中国沿海地区,时称“倭寇”。威海地处胶东半岛最东端,倭患尤为严重。

为此,1369年,明朝在威海地区设赤山寨(今荣成市石岛镇北)、温泉寨(今环翠区泊于镇东北)、辛汪寨(今环翠区寨子村),每寨设弓兵百名。后来倭寇越来越多,这几个寨已不足以与倭寇抗衡,明朝遂于1380年析当时文登县最东端的滨海地置成山卫,在文登普庵郡建靖海卫,后来又在1398年,于文登辛汪都东北部设威海卫。

威海卫、成山卫、靖海卫三卫配合完美,给倭寇以重创。1406年,倭寇侵扰威海卫,先在城外进行疯狂杀戮,随后大举进攻卫城。威海卫指挥佥事扈宁率领官兵和百姓与倭寇血战,坚持到援军到来,最终内外夹击,将倭寇击败。此后一百多年,威海卫再无倭寇侵扰。除了军事意义,三卫也有力地推动了威海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的发展。卫在政治地位上高于县,所辖地区的有关待遇自然要高于县。卫虽然是军事性编制,但也有组织屯军、发展生产的任务。具体而言,就是春耕夏播,秋后练兵,生产、练兵两不误;卫里设集市,十天开集三次,这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商品流通、贸易发展;卫中还设卫学,卫学的层次要高于私塾,对文化教育的贡献自然更大。来自全国各地的官兵,又将家乡的民俗文化、生产技术带到威海,加快了当时威海本地文化与其他地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使威海的传统生产方式有了很大改进和提升。

明代在中央设五军都督府,作为全国的最高军事机构,统管各地方最高军事领导机构——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司下辖若干个军事机构卫,卫下辖一定数量的千户所和百户所。平时卫所军士且耕且守,每逢战事则进行战斗。明朝还曾在威海设营,以预防来自海上、出兵灵活的倭寇攻打一卫,其余二卫不能及时救援的状况。

0 阅读:0

文化愿补不足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