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我:学习成绩跟智商有关吗?
说没关系那是假的。
然而,正是看到了“关系”,许多人就私心想着“智商高才能成绩好、当学霸,什么人能干啥,早已注定”。
按照这个逻辑,我们还有努力的必要吗?
难道,我们就给处于学业中的孩子讲这样的故事?你敢吗?
你不敢,也不必,因为真相是:智商有用,然而,大多数人的努力都轮不到拼智商。
这不是我说的,这是被反复验证过的真理。
好成绩靠什么?
01首先,你要有好的学习品质“学习品质”一词借用了清华学霸、高级教师和渊的说法。
她在自己的新书《成为学习高手》中给出了一个公式:
好的成绩=高效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品质。
学习品质是什么呢?
学习动力+时间管理+情绪调节+自主学习。
学习动力很好理解,作为家长都想让孩子“自鸡”,明白学习的重要性,从要他学,变成他要学。
不想学,没有主观意愿,成绩能好到哪儿去?
时间管理≈自律
李笑来曾说:
时间管理是个伪命题,时间不多不少就在那里,我们要管理的是我们自己在单位时间里做什么事、如何做,克制住自己,让自己在有限时间内实现更大的价值。
这就是所谓的自律。
美国心理学会曾经发表过一份名为《自律比智商更能预测孩子的学业表现》的专家调研报告,报告指出:
一个孩子能否自律,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高中录取率。也就是说,影响学业成绩的主要因素是自律。
自律不易,我们总想在该起床的时候拖延,该写作业的时候追剧,该听课的时候想点儿其他……于是,时间滑走,人生成蹉跎。
情绪调节
有没有一种感觉,当你被巨大的情绪笼罩,你是没办法专心学习的。这是因为你的大脑资源都用来应对情绪了,就腾不出更多空间给“智商”了。
一个人每天都会升起各种情绪,尤其是青少年,他们正处于极易波动的青春期,情绪调节尤为重要。当一个人情绪平和,他大脑都是开放的,更容易产生新想法、建立新连接,学习状态自然更好。
自主学习
学校课堂,一节课40分钟,老师讲过,剩下的就看你了。
你得知道自己在“学习上有几斤几两”——哪里行,哪里不行,该如何补,这就是自主学习。
这种方式的自主学习比较个性化,是你根据自己情况设置的,让你有自主感也更能帮你提成绩。
北京大学教学学院副教授丁延庆在自己的抖音账号中分享说:
很多学霸都自主学习,早就不听老师在课堂上讲啥了。自己从高二开始就没再听过老师讲课。
不是说你也一定要这样,但你得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把老师和课堂当工具,自己去安排学习。
事实上,我们大量地学习,就是在课下进行的。所以,有自主学习能力很重要。
小结:发现没,和渊说的学习品质其实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学习习惯。
在对高考状元的采访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都强调自己有很好的学习习惯——这是好成绩的基础,在此之上,再找高效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一点都不神秘,有效的也就那些,而且只要你是个人,大脑没毛病,基本都适合你。
问题是你用不用,你有没有践行。
对于这一点,有人存疑,前几天还有人怼我:
根本没有适用于所有人的学习方法,人人都不同,都需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学习。
我都懒得理他。真相是:
按照自己的方法来学习的学生,成绩并不咋样。
学霸的方法基本趋同,在这方面个性化只是自欺欺人罢了——没有勇气跳出舒适区,采取让自己不那么舒服的方式学习——大多数人都被感情、立场、战队拉扯,针对的不是具体的事和数据。
《科学美国人》有篇文章说:
有个学习模型叫VARK,它把学习风格分成视觉、听觉、读写、实践4种,视觉型的喜欢看图片,听觉型的喜欢听老师讲课,读写型的喜欢读书+记笔记,实践型的喜欢看人演示外加自己动手。
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学习方法跟自己的喜好匹配,可是这“三分之一”成绩并不比别人好到哪里去。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对于一定的内容采取其相对应的方法,是效果最好的。
也就是说,你别强调自己是视觉型的,学书法的时候你就是不能单“看”,你得动手练;
学数学的时候你别强调自己是听觉型的,你就得刷题、练习,才能提升速度和答对率;
学语文的时候你就得阅读,别搞什么我不喜欢读书,但是我如何如何——这是表达,让别人认同,不是真的想改变。
根据内容选择方法!在此基础上:
需要记忆时,采取相应的记忆法、进行间隔练习;
需要知识迁移时,使用思维导图、建立联系;
需要巩固学习效果,变换方式输出……
所谓的个性化是:根据个人学情,已掌握什么、该提升什么,不随着班级统一要求,而是做针对性训练,但这个训练使用的有效方法,并不“个性”。
这之后就是你的努力了——按照正确的方法,刻意为之。假以时日,好成绩便从中生发而来。
我们人的许多特性是符合正态分布的,比如智商。
正态分布什么特点?中间多,两头少(如下图)。
我们大部分人既不是特别笨也不是特别聪明,我们平平无奇。
然而,我们想出众,怎么办?方法+努力。
没有人可以单靠智商就闪耀,人人都需要努力,当大家都努力时,我们可能没天才跑得快,走得远,我们不能成为爱因斯坦、托尔斯泰、乔布斯这样的“世间妙人”——他们的成功有天赋,也有运气在。
但靠自己的努力,走到二八定律的前20%,考入还不错的大学,成为某一行业的精英,过得相当不错,是可以实现的。
这也是对我们普通人普适的道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天赋异禀也需要运气,运气不常有,但努力是可控的。
坏就坏在,有些人努力都没做到、学习品格都不够,就妄念智商——这就是典型的僵固型思维——认为一切都是注定。
而相信努力,相信一切都是暂时的,仅仅是相信,就能明显提升成绩——这就是成长型思维的妙处。
成长型思维不是我们讲给自己的故事,而是世界的真相。
作为家长,无论对孩子还是对自己,我们都要讲成长型的故事。
有天赋固然好,不被天赋限定,不断超越自己,像个斗士一样去努力,就能取得好成绩。
至于如何形成良好学习品质、如何刻意练习、混合练习,这些又可以写一本专门的书了。就像这本《成为学习高手》,是清华博士、高级中学教师和渊,针对学生写的书。
里面从大脑工作原理、养成学习品质、高效学习方法三个维度入手,教学生成为学习高手;
和渊在人大附中任教,有多年顶级名校教学经验,相对其他讲学习方法的书来说,这本书更适合中小学生阅读;
如果你是家长,也建议入手,自己知道怎么学,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帮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被多位专家做序推荐,其中包括罗振宇和李永乐老师,专业性无可挑剔。
大家可以自己去搜索,29元——扩大孩子成为学习高手的概率,掌握方法,让孩子终身受益。
本文结束,谢谢阅读。
参考书籍:
格拉德威尔《异类:一万小时定律》
安德斯·埃里克森《刻意练习》
威林厄姆《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
和渊《成为学习高手》
万维钢《高手》
彼得·布朗《认知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