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足迹,领略南京“海丝”遗韵

飞绿聊国际 2023-07-19 06:45:01

早在600年前的明永乐时期,郑和下西洋等大规模航海外交活动架起了东西方交流的桥梁,促进了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南京是郑和下西洋的决策地与大本营。这里有郑和办公理事的衙署和生活起居的府邸,保存着静海寺、天妃宫、净觉寺等与航海活动密切相关的宗教建筑遗迹。下西洋船队从南京出发,航海所用宝船也在此制作。这里还是郑和、王景弘、洪保、杨庆等下西洋使团成员的长眠之地。

2016年,国家文物局将南京列入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城市名单,并于次年确定郑和墓、洪保墓、宝船厂遗址、浡泥国王墓4处遗址为“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首批申遗点。南京城墙博物馆“文谟武烈——永乐的世界遗产”特展中介绍了宝船厂遗址、洪保墓等“海丝”遗产,带观众领略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中华气度。

  ▲南京牛首山郑和墓。(图片来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位于牛首山西南麓的郑和墓是南京最具代表性的“海丝”遗产。郑和,云南昆明人,原姓马,因功赐姓郑。据《明史》等文献记载,明成祖锐意开拓,命郑和出使西洋。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统领“官校、旗军数万人,乘巨舶百余艘”七下西洋,航程最远到达红海及非洲东部沿海一带,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友好的外交关系与贸易往来。郑和使团远航西洋之壮举,被公认为是世界古代航海史上时代最早、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活动范围最广泛的航海活动,为世界航海事业发展和东西方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睦邻友好、共享和平繁荣的外交方针。

1433年,在第七次下西洋途中,郑和卒于古里国(今印度西南部),赐葬南京牛首山,并敕建广缘寺作为郑和坟寺,专门守护墓冢。近年新发现的“咸阳世家”墓碑证实了广缘寺就在郑和墓旁。如今人们所看到的郑和墓为1985年修复,采用扬州宋代穆斯林普哈丁墓形式,仿刻石椁墓盖,上刻瑞云、番草、莲瓣纹和阿拉伯文,后墙上镌刻“郑和之墓”4个隶书大字。墓前有28级台阶,象征郑和航海28年。台阶中有4处平台,象征着他访问过近40个国家。每个平台有7级台阶,象征着七下西洋。

  ▲宝船厂遗址六作塘底部发现的三号遗迹。(图片来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在郑和下西洋的使团中,都知监太监洪保是主要领导成员之一。2010年,考古工作者在南京南郊祖堂山南麓发掘了洪保的墓葬,出土寿藏铭、银钗、玉环、水晶珠饰等遗物。

据出土寿藏铭及文献记载,从永乐元年至宣德八年的30年间,洪保的主要活动均围绕奉使西域、远航西洋展开。他一生至少“七度西洋”,率领军士“乘大福等号五千料巨舶”到达占城、爪哇、满剌加、苏门答腊、柯枝、古里、忽鲁谟斯、阿丹等地,“所至诸国,莫不鼓舞感动”。部分国家还派遣使者随其船队回访中国,“以麒麟、狮、象,与夫藏山隐海之灵物、沉沙栖陆之奇宝”进贡。洪保还曾负责护送各国使臣回还,并携带文绮、罗帛、银两等礼物赠送各国。

郑和下西洋所用巨型宝船,大多由南京城西的宝船厂打造。该厂西临长江,是国内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古代造船遗址。宝船厂创建于1405年,是专门负责制造郑和使团出访西洋所用宝船的大型官办造船厂。据文献记载,宝船厂所造大号宝船长度为44丈左右,宽18丈;中号宝船长37丈,宽15丈。船号有清和、惠康、长宁、安济、清远等。洪保下西洋所乘的“大福等号五千料巨舶”很可能是由宝船厂制造,是当时世界上体量最大、最为先进的海船。宝船厂内有细木作、艌作、铁作、篷作、油漆作、索作等作坊,还有众多造船用的船坞和船只进出的水道等。仅制作船篷的篷厂就有房屋10幢,共60间。厂内还设有宝库,专门用来存放远洋船队在海外所获得的宝物,并派人看守。明代正统(1436年—1449年)以后,随着大规模远航活动的停止,宝船厂逐渐沦为废墟。

至20世纪70年代末,宝船厂遗址尚余7条造船用的船坞,依次被称为一作塘至七作塘。2003年,文物部门对其中的六作塘进行考古发掘,出土各类文物1500余件,包括木、铁、陶、瓷等质地的造船工具,船板、舵杆、桅杆、绞盘等船舶构件,首次揭开宝船厂的神秘面纱。考古发现的造船遗迹多与两侧堤岸垂直,设计、建造十分考究,可以想见当时一艘艘巨型宝船在此制造加工的繁忙情景。如今,宝船厂遗址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五、六作塘所在地建为“宝船厂遗址公园”,人们可以在此重温郑和下西洋船队云帆高张、星驰海外的辉煌历史。

永宣时期的大规模航海活动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影响,慕义来华的海外人士不绝于途,甚至有些国家的国王远渡万里来朝。明永乐六年(1408年)八月,浡泥国(今文莱国)国王麻那惹加那乃携王室成员、随臣等150多人访问中国。明成祖朱棣在奉天殿会见了麻那惹加那乃一行人,并在华盖殿及奉天门设宴款待。因为水土不服,麻那惹加那乃于同年十月病逝于南京会同馆。明成祖辍朝三日,遵照麻那惹加那乃“体魄托葬中华”的遗愿,将他安葬于南京安德门外石子岗,并命3户中国籍的西南夷人为他守坟。

1958年5月,考古工作者在东向花村乌龟山南麓发现浡泥国王墓。该墓东、西、北三面被山环抱,墓前设有神道石刻,现存石武将、石虎、石羊、石马及控马官、石望柱各2件,石碑1件。2001年,浡泥国王墓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次年,有关部门斥资对浡泥国王墓墓园进行大规模整修,新建或重修牌坊、碑亭、墓冢、祭台、荷花池等,并在园内辟建具有文莱风情的“中国—文莱友谊馆”。

自浡泥国王墓发现后,文莱国王室成员、政府官员多次来南京拜谒。浡泥国王墓是中国和文莱友好往来的历史物证,彰显了中华文明包容四海的广阔胸怀。(完)(原标题:领略南京“海丝”遗韵)

作者/徐 良 王志高

0 阅读:0

飞绿聊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