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明松《中外设计史》第二章第七节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设计

迈希教育课程 2025-01-11 04:05:33

上篇|手工时代的艺术设计

第二章|外国部分

第七节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设计文艺复兴时期概述

● 时间:意大利为 14 世纪至 16 世纪,欧洲其他国家约 15 世纪至 17 世纪初。

● 背景: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宗教神权统治,推崇古希腊罗马文化,强调个人自由,解放思想,激发创造力。

一、陶器与金属工艺

1.陶器工艺

● 意大利 “马略卡式陶器”:先烧制素胎,施白色陶衣,绘制图纹后二次烧成;颜色多样,纹饰早期为图案化动植物等,晚期有神话故事等,风格从简练活泼到严谨写实。

● 法国 “田园风味陶器”:陶工伯纳德・帕里希创造,采用浮雕式手法,饰以写实动植物,有特殊审美效果。

2.金属工艺

● ①前期:贵金属在市民阶层缺少市场,成就一般。

● ②15 世纪末 - 16 世纪:市民富裕者有能力享用,金银作坊增多。

● 意大利:佛罗伦萨金工师贝维努・切利尼,作品《金制御用盐缸》展现高超技艺与创造力。

● 法国:金银制品多为餐具等,装饰含神话、历史故事元素,模仿哥特式建筑局部。

● 德国:银器制作中心纽伦堡,文策尔・亚姆尼策、约翰・泰纳作品受欢迎,前者有《银质台饰》等,后者有《豪华银杯》,各具特色。

二、家具设计

1.意大利

● 佛罗伦萨:胡桃木柜子有名,正面长方形、底座高,四角柜架有半附柱或螺旋形支柱,顶盖有檐板,绘刻人物故事;还有 “卡萨帕恩卡” 万能家具;后期日渐豪华。

● 罗马:受教皇影响,家具装饰多模仿古代大理石雕刻,创造性弱。

● 威尼斯:富足享乐,广泛运用石膏浮雕等装饰手法,风格豪华精美。

2.法国

● 早期:受意大利影响,以碗橱为例,保留旧式双门,装饰新颖,用半附柱分割橱面等。

● 中期:形成风格,胡桃木碗橱用大理石镶嵌、石膏浮雕贴金,显豪华。

● 晚期:由简洁典雅变刻意繁缛,预示巴洛克艺术到来。

三、建筑设计

1.佛罗伦萨主教堂穹顶:标志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开始,1296 年动工,1431 年布鲁内莱斯基完成,是西欧首个建在鼓座上的大型穹顶,技术成就空前,穹顶厚度与直径比优于古罗马万神庙。

2.米开朗基罗的建筑作品

● ①《劳伦廷图书馆》《美第奇家族礼拜堂》:室内建筑用外立面形态,有壁柱、龛、山花等,线条、光影、体积变化带来张力与动态,具明晰秩序。

● ②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主持设计大穹顶,直径 41.9 米,接近万神庙,内部定点高 123.4 米;后正立面被拆,原方案完整性受损。

典型例题一、选择题

1.文艺复兴运动发源地是( B )A. 法国B. 意大利C. 德国D. 英国

2.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 “马略卡式陶器” 先烧制素胎,然后( C )A. 直接绘制图纹B. 施彩色陶衣后绘制图纹C. 施白色陶衣,干后绘制图纹,再二次烧成D. 施白色陶衣,绘制图纹同时烧制

3.佛罗伦萨金工师贝维努・切利尼崇拜的艺术家是( C )A. 达芬奇B. 拉斐尔C. 米开朗基罗D. 提香

4.法国文艺复兴早期家具受( B )影响。A. 英国B. 意大利C. 德国D. 西班牙

5.标志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建筑开始的是( B )A. 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穹顶B. 佛罗伦萨主教堂穹顶C. 米兰大教堂穹顶D. 威尼斯圣马可大教堂穹顶

二、填空题

1.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其他国家的时间范围约为15世纪至 17 世纪初。

2.法国著名陶工伯纳德・帕里希创造的陶器被称为 “田园风味陶器”。

3.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三大家具制作中心是佛罗伦萨、罗马和威尼斯。

4.米开朗基罗主持设计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大穹顶直径41.9米。

5.佛罗伦萨主教堂穹顶是西欧第一个建造在鼓座上的大型穹顶。

三、判断题

1.文艺复兴时期前中期的金属工艺特别是金银等贵金属在市民阶层很受欢迎,成就显著。( × )

2.罗马家具设计创造性较弱是因为受教皇倡导家具装饰应模仿古代大理石雕刻的影响。( √ )

3.威尼斯在文艺复兴时期家具设计风格简洁质朴。( × )

4.米开朗基罗的建筑作品《劳伦廷图书馆》《美第奇家族礼拜堂》都是室外建筑。( × )

5.佛罗伦萨主教堂 1296 年动工,1431 年完成全部工程。( × )

四、名词解释

1.文艺复兴时期

定义:是中世纪文化向近代文化过渡的时期,起源于意大利,意大利的时段为 14 世纪至 16 世纪,欧洲其他国家约 15 世纪至 17 世纪初。这一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宗教神权统治,推崇古希腊罗马文化,强调个人自由,解放人的思想、情感与智慧,推动科技、文化与艺术设计繁荣发展。

2.马略卡式陶器

定义: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繁荣的一种陶器工艺。先烧制素胎,接着施白色陶衣,待干燥后绘制图纹,再进行二次烧成。颜色丰富,有黄、青、绿、紫等,早期纹饰多为图案化植物、鸟兽、文字与纹章,线条简练活泼;晚期以神话故事、寓意人物、日常生活情景为主,造型严谨、风格写实,部分作品还有纯风景画或人像绘饰。

3.田园风味陶器

定义:由法国著名陶工伯纳德・帕里希创造。该陶器打破传统平面绘画式装饰,采用浮雕手法,在陶盘上精雕细琢出写实性的鱼、鳌虾、蛇、青蛙、蜥蜴、蝴蝶、水草、树叶等形象,虽外观乍看因过于逼真而略显怪异,却别具一格,形成独特审美效果。

4.金制御用盐缸

定义: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金工师贝维努・切利尼的代表作。作品全部以黄金制成,展现出高度写实的雕刻技艺,刻画了相对而坐的地神和海神,凭借精准造型与精湛工艺,彰显出与中世纪金属工艺相比之下极大的创造力提升,是这一时期金银工艺的杰出典范。

5.卡萨帕恩卡

定义: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一种特色家具样式。它是设有背和边板的箱座靠椅,功能多样,既可用作长椅,又能放置服饰物件,两张拼合还能组成简易床铺,因而被誉为 “万能家具”,体现当时家具设计对实用性与多功能性的探索。

6.佛罗伦萨主教堂穹顶

定义:标志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建筑开端的伟大建筑成就。13 世纪商业与手工业行会掌权后为纪念共和政体始建,1296 年动工,1366 年主体大部分完工后穹顶建造遇阻,15 世纪初由布鲁内莱斯基接手并于 1431 年完成。它是西欧首个建于鼓座之上的大型穹顶,结构与构造远超古罗马和拜占庭穹顶,穹顶平均厚度和直径之比达 1:21,创空前技术高度。

7.劳伦廷图书馆

定义:文艺复兴时期著名艺术家米开朗基罗的建筑杰作之一,属于室内建筑。虽地处室内,却大胆运用建筑外立面形态元素,如设置起伏较大的壁柱、龛、山花、线脚等,以水平垂直线条为主,借助强烈光影和体积变化以及大小壁柱组合,赋予建筑鲜明张力与动态感,同时维持明晰秩序,展现米开朗基罗独特建筑风格。

五、简答题

1.简述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 “马略卡式陶器” 的工艺特点。

答:

烧制工艺:先成型素烧,然后施白色陶衣,干后绘制图纹,再二次烧成。

色彩运用:颜色丰富,主要有黄、青、绿、紫等。

纹饰内容:早期多为图案化的植物、鸟兽、文字、纹章等;晚期主要有神话故事、寓意人物、日常生活情景等,有些作品还会有纯风景画或者人像绘饰。

艺术风格:早期线条简练而活泼,晚期造型较严谨,风格较写实。

2.指出法国 “田园风味陶器” 的独特之处。

答:

装饰手法独特:采用浮雕式的手法取代平面绘画式的装饰,以立体的雕刻形式展现陶器上的图案。

装饰内容写实:以写实精细的手法表现昆虫、爬虫类以及鱼、鳌虾、蛇、青蛙、蜥蜴、蝴蝶、水草、树叶等各类田园生物,形成趣味别致的装饰效果。

风格融合创新:样式是哥特式窗格装饰与文艺复兴式装饰的结合,既有哥特式的神秘与精致,又有文艺复兴式的人文与自然气息。

审美效果特殊:乍看起来可能会因形、色过于真实而让人感觉有些吓人,但也不失为一种有趣而新颖的样式,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3.概括佛罗伦萨家具设计的特色与演变。

答:

一、佛罗伦萨家具设计的特色

1.材料与造型方面

选材以胡桃木为主:胡桃木的质地坚硬,纹理美观,为家具增添了自然美感和质感。

柜子造型经典:其制作的胡桃木柜子正面为长方形,底座很高,四角柜架常采用半附柱或螺旋形支柱,顶盖有檐板。这种造型结构使柜子显得稳重、大气。

多功能家具的设计:有 “卡萨帕恩卡” 这种特别样式,是设有背和边板的箱座靠椅,功能多样。既可以作为长椅,又能放置服饰和物件,两张合起来还可以成为一张简单的床,体现了实用性与创新性。

2.装饰方面

人物故事绘刻:在家具正面常绘刻各式人物故事,通过这些装饰来增添家具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使家具富有叙事性。

二、佛罗伦萨家具设计的演变

早期风格简洁单纯:注重家具的基本功能和简洁造型,利用材料本身的特性和简单的装饰手法来体现美感。

16 世纪中期后走向豪华: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失去早期的简洁单纯特征。装饰变得更加华丽,可能在材料的选择上更加讲究,在雕刻、绘画等装饰工艺的运用上也更加繁复,以展现出豪华的风格。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审美观念的转变,从注重实用性向追求豪华装饰性转变。

4.说明罗马家具设计在文艺复兴时期的特点及原因。

答:

文艺复兴时期罗马家具设计的特点及原因如下:

一、特点

装饰复制性强:家具装饰大量模仿古代大理石雕刻和浮雕艺术,很多家具装饰几乎成为古代雕刻艺术的复制品,如直接将古代雕刻的图案、造型运用到家具上,较少有新的创意。

风格庄重华丽:整体风格追求壮观、恢宏的气势,以符合罗马作为教廷所在地的地位和氛围。常采用雕刻、镶嵌、绘画、镀金等多种装饰手法,使用诸如莨苕叶形、漩涡形等经典装饰图案,搭配圆雕的带翼状人或狮子、胜利女神等装饰元素,呈现出庄重、华丽的视觉效果。

二、原因

宗教因素:罗马是教廷的所在地,教皇在当时的社会具有极高的权力和影响力。教皇倡导家具装饰应模仿古代大理石雕刻,使得家具设计为了迎合宗教权威和教廷审美,大量借鉴古代雕刻艺术。

文化传承:罗马有着深厚的古罗马文化底蕴,古罗马时期的家具就有采用雕刻、镶嵌等复杂装饰手法的传统,且装饰图案丰富。文艺复兴时期对古典文化的复兴热潮,使得罗马家具设计自然地向古罗马的艺术风格靠拢,从古代文化中汲取灵感和形式。

社会需求:文艺复兴时期,罗马的贵族和上层社会追求奢华的生活方式,对家具的品质和装饰有很高的要求,希望通过精美的家具来彰显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这种社会需求促使家具设计师采用更加华丽、庄重的设计风格和复制古代雕刻的装饰手法,以满足贵族阶层的审美和心理需求。

5.简述佛罗伦萨主教堂穹顶的建筑意义。

答:

佛罗伦萨主教堂穹顶的建筑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宗教与精神层面:是在建筑中突破教会精神专制的标志,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兴起,人们渴望摆脱教会的思想束缚,该穹顶的建造,象征着人们在建筑领域对教会权威的挑战,体现了人性的觉醒和对自由、创新精神的追求。

城市与文化层面:借鉴拜占庭小型教堂的手法,使用鼓座把穹顶全部表现出来,成了整个城市轮廓线的中心,是文艺复兴时期独创精神的标志。它代表了佛罗伦萨城市的繁荣和文化的兴盛,成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彰显了城市的文化地位和独特魅力,增强了市民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结构与技术层面:无论在结构上还是在施工上,首创性的幅度都很大,标志着文艺复兴时期科学技术的普遍进步。其双圆心矢型轮廓、骨架券结构、双层穹顶等设计,解决了大跨度穹顶的结构和施工难题,是结构技术空前的成就,为后世建筑提供了宝贵的技术借鉴。

建筑史层面:被公正地认为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第一个作品,标志着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历史的开始,开创了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新风格,为后续文艺复兴建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引领了建筑领域从哥特式向文艺复兴式的转变。

六、论述题

1.论述文艺复兴时期金属工艺的发展变化。

答:

一、材料方面

合金的创新与运用:工匠们开始混合不同的金属创造各种新的合金。如在青铜中加入锡或锌等成分,改善了青铜的质量和颜色,使其更适合雕塑等艺术创作。

贵金属与普通金属的拓展:除了传统的金、银、铜等贵金属,铁等普通金属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铁常被用于制作日常用品和建筑材料,为了提高铁的性能,铁匠们还将其与少量的碳混合制成钢。

二、工艺技术方面

铸造技术的革新:“失蜡法” 成为主要创新技术之一,能制作出更复杂和细致的设计。分段铸造法的出现,使大型雕塑的制作成为可能。此外,模具变得越来越复杂,提高了雕塑制作的精细度和质量。

加工工具的进步:工匠们开始使用更精细的工具进行制作,如特制的凿子、锤子、研磨工具、不同类型的钳子和夹具等,这些工具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有助于创作复杂精细的作品。

金属表面处理技术的发展:打磨和抛光技术更加成熟,使金属表面呈现出光洁的质感。同时,还出现了诸如铜板蚀刻、飞尘法、美柔丁技法等新的表面处理和装饰技术,能营造出丰富的视觉效果。

三、设计风格方面

从宗教化到世俗化:中世纪的金属工艺多以宗教题材为主,服务于教会。而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兴起,金属工艺的题材更加多样化,开始大量反映世俗生活,如描绘人物的日常生活场景、神话故事等。

从程式化到个性化:摆脱了中世纪金属工艺较为刻板、程式化的风格,更加注重对个体的刻画,强调作品的独特个性。艺术家们精心设计作品中人物的面部特征、情感和姿态,赋予每件作品独特的魅力。

从简洁到华丽精致:相较于中世纪金属工艺的简洁,文艺复兴时期的金属工艺追求更加华丽精致的效果。通过复杂的雕刻、镶嵌等工艺,以及对细节的精细处理,使金属制品呈现出奢华、精美的视觉感受。

四、功能用途方面

从单一到多元:中世纪金属工艺主要集中在宗教器具、武器等方面。到了文艺复兴时期,金属工艺的应用范围大幅扩展,除了传统的领域外,还广泛应用于家具装饰、日常用品等方面,如金属烛台、餐具、装饰品等,更加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

从实用为主到审美与实用并重:以前的金属制品更多地强调实用性,而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在追求金属制品实用功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其审美价值,力求将实用功能与艺术审美完美结合,使金属制品既具有实际用途,又具有欣赏价值。

2.比较意大利与法国在文艺复兴时期家具设计风格的异同。

答:

一、相同点

(一)受文艺复兴思潮影响

对古典文化的复兴:意大利作为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法国在文艺复兴早期受其影响,都体现出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推崇。这种思潮促使两国的家具设计开始摆脱中世纪风格的束缚,在家具的造型、装饰等方面借鉴古典元素,例如对古罗马建筑中的柱式、拱券等造型元素的模仿,使家具在形态上更具古典美感。

人文主义精神的体现:两国的家具设计都开始关注人的需求和审美。无论是意大利还是法国,家具不再仅仅是功能性的物品,而是开始融入人文主义精神,强调人的舒适感和审美享受。例如,家具的尺寸和比例更符合人体工程学,装饰图案也更多地取材于现实生活和古典神话,体现了对人性的尊重。

二、不同点

(一)风格多样性与统一性

意大利:

风格多样:意大利在文艺复兴时期有多个家具制作中心,如佛罗伦萨、罗马和威尼斯,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风格。佛罗伦萨的家具以胡桃木柜子闻名,造型简洁大方,有高底座、半附柱或螺旋形支柱,柜面常绘刻人物故事;还有 “卡萨帕恩卡” 这种多功能家具。罗马的家具受教廷影响,多模仿古代大理石雕刻,创造性稍弱,但风格庄重。威尼斯则是一个富足的手工业城市,家具风格豪华精美,广泛运用石膏浮雕、贴金、漆绘、象牙镶嵌及嵌木细工等装饰手法。

基于城市特色发展:意大利的家具风格紧密结合当地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佛罗伦萨作为商业和文化中心,家具设计注重实用性和文化内涵;罗马因是教廷所在地,家具风格带有浓厚的宗教和古典气息;威尼斯的繁荣商业促使其家具追求豪华装饰,以满足富裕阶层的审美需求。

法国:

风格演变较统一:法国在文艺复兴早期受意大利影响,风格较为相似。但从 16 世纪中期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并且在演变过程中有较强的连贯性。例如,法国的碗橱早期保留旧式双门造型,但装饰手法新颖,中期制作的胡桃木碗橱采用大理石镶嵌、石膏浮雕花饰贴金等工艺,尽显豪华。到文艺复兴晚期,家具设计由早期的简洁典雅变得刻意与繁缛,线条扭曲与琐碎,呈现出向巴洛克风格过渡的趋势。

(二)装饰手法与细节

意大利:

装饰手法相对克制:意大利家具的装饰手法在一定程度上较为克制,注重与家具整体造型的协调。例如佛罗伦萨的家具,装饰主要集中在正面,通过绘刻人物故事等方式增添文化氛围,不会过度堆砌装饰元素。即使是威尼斯的豪华家具,其装饰也是在遵循一定的秩序感,各种装饰手法相互配合,形成和谐的整体。

细节体现精湛工艺:意大利家具在细节处理上非常注重展现精湛的工艺。例如在雕刻方面,人物形象、植物纹理等雕刻细腻、生动,比例精准;在镶嵌工艺中,材料的选择和拼接也十分讲究,体现出极高的工艺水平。

法国:

装饰手法丰富且创新:法国家具在装饰手法上更为丰富多样,且不断创新。从早期对意大利装饰手法的借鉴,到中期采用线条简洁的半附柱分割橱面、顶端雕有檐板、带饰和花草纹样,橱门上用浅浮雕表现寓言和神话故事等新颖方式,再到后期的大理石镶嵌、石膏浮雕花饰贴金等,装饰手法越来越复杂。

细节注重装饰效果:法国家具的细节更注重营造华丽的装饰效果。例如在晚期,家具的线条扭曲与琐碎,刻意营造出一种繁华、动感的视觉感受,通过细节上的变化来增强装饰性,以吸引人们的目光。

(三)材料运用

意大利:

偏爱本地优质木材:意大利家具制作中,对本地木材的使用较为偏爱,如佛罗伦萨常用胡桃木。这种木材质地坚硬、纹理美观,本身就具有较高的品质,能够很好地展现家具的质感。同时,也会搭配一些其他材料如象牙、金属等进行局部装饰,但整体上以木材为主。

材料运用注重自然质感:在材料的处理上,意大利家具更注重展现材料的自然质感。例如,对于木材的表面处理,可能会采用简单的打磨、上漆等方式,突出木材本身的纹理和色泽,使家具呈现出一种自然、质朴的美感。

法国:

多种材料综合运用:法国家具在材料运用上更为多样化,除了木材外,还大量使用大理石、金属、石膏等材料。例如,在胡桃木碗橱中镶嵌大理石,在石膏浮雕花饰上贴金,通过不同材料的组合,创造出丰富的视觉层次和质感对比。

材料运用追求豪华效果:法国家具在材料的选择和运用上,更倾向于追求豪华、奢侈的效果。无论是昂贵的木材、精美的大理石,还是闪闪发光的金属和金箔,都是为了营造出一种富丽堂皇的氛围,以体现使用者的高贵身份和地位。

3.阐述米开朗基罗的建筑作品如何体现其雕塑才能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答:

米开朗基罗作为一位伟大的雕塑家,他的雕塑才能对其建筑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形体塑造

立体感与体积感:米开朗基罗在建筑设计中如同进行雕塑创作一样,强调建筑的立体感和体积感。他通过使用强有力的柱子、深深的壁龛以及圆雕装饰等元素,赋予建筑实体以强烈的雕塑质感。例如在《劳伦廷图书馆》和《美第奇家族礼拜堂》中,壁柱、龛、山花、线脚等建筑部件的起伏变化很大,这些元素就像是从建筑体块中生长出来的雕塑,使建筑不再是简单的空间围合,而是具有了如雕塑般厚重的体积感。这种体积感让建筑在空间中仿佛成为一个巨大的、具有生命力的雕塑作品,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动态与张力表现:借鉴雕塑中对人体动态的把握,米开朗基罗在建筑作品中也注重营造动态和张力。他通过线条的运用,以水平垂直为主的线条组合,结合大小壁柱的错落排列以及光影的强烈对比,使建筑产生一种内在的力量感和动态感。建筑的各个部分仿佛在相互拉扯、支撑,如同雕塑中人物的肌肉和骨骼在运动时的相互作用。这种动态与张力打破了传统建筑的静态平衡,让建筑呈现出一种活泼的、充满生命力的状态。

二、光影运用

光影效果的强化:在雕塑创作中,光影效果对于塑造形象和表现情感至关重要。米开朗基罗将这种对光影的敏锐感知运用到建筑设计中,通过建筑结构的凹凸变化和不同方向的表面设置,创造出丰富多变的光影效果。在他的建筑作品里,深深的壁龛和突出的柱子会形成强烈的阴影部分,而阳光照射在建筑的实体部分则产生明亮的高光区域。这些明暗对比强烈的区域相互交织,如同雕塑作品中通过光影塑造出的人物面部的立体感和层次感,增强了建筑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光影营造的氛围:利用光影来营造特定的建筑氛围,就像在雕塑中通过光影传达作品的情感一样。米开朗基罗的建筑内部空间,光影的变化可以使空间产生庄严、神秘或者宁静等不同的氛围。例如在教堂建筑中,从穹顶或高窗投射进来的光线,经过建筑结构的反射和遮挡,在室内营造出一种神圣而庄重的氛围,如同在雕塑作品前感受到的宗教情感和敬畏之心。

三、装饰细节

雕塑式装饰元素:米开朗基罗在建筑装饰细节上大量运用雕塑手法。他会在建筑表面添加圆雕、浮雕等装饰,这些装饰如同独立的雕塑作品一样精美。例如建筑外立面的装饰人物、动物或者植物形象,都具有极高的雕塑艺术水准,人物形象的肌肉线条、表情神态以及衣物的褶皱等细节都被精心雕琢,使建筑的装饰部分本身就成为了艺术品,增强了建筑的艺术价值。

装饰与整体的融合:这些雕塑式装饰元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建筑的整体结构紧密融合。它们在建筑的壁柱、山花、拱券等位置自然地出现,就像雕塑作品中各个部分之间的有机结合一样,成为建筑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种融合使得建筑的装饰细节不仅起到美化建筑的作用,更能够强化建筑的主题和风格,让建筑从整体到局部都充满了雕塑般的艺术美感。

四、空间塑造

空间的雕塑感塑造:米开朗基罗把建筑空间视为一个可以塑造的实体,就像在雕塑中塑造物体的空间一样。他通过建筑构件的布局和形态变化来塑造空间的节奏感和层次感。在室内建筑空间中,柱子、壁龛等元素的排列和大小变化,如同在雕塑作品中通过不同的体块组合来引导观众的视线和感受空间的流动。例如在《劳伦廷图书馆》的阅览室,桌椅、书架等家具的布置与建筑空间相互配合,形成一种有秩序的、富有节奏感的空间体验,让使用者仿佛置身于一个被精心雕刻的空间容器之中。

内外空间的连贯:在建筑的内外空间关系处理上,米开朗基罗也体现了雕塑的整体性观念。他的建筑作品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都有着连贯的风格和设计理念。建筑的外立面形态会在室内空间中得到呼应,使人们在从建筑外部进入内部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一种空间和风格上的延续性,如同在欣赏一件大型雕塑作品时,从不同角度都能体会到其整体的艺术构思。

0 阅读:0
迈希教育课程

迈希教育课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