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年,华国锋公开指责一名大军区司令:硬往黑窟窿里钻,后来如何

历史学馆 2024-01-06 21:43:51

前言

1999年9月25日,我们国家的一位将军,在他的追悼会上,一副挽联特别引人注目:

战衡宝、平西康、攻瓦弄,号大胆将军。

去新疆,走广东,谪京沪,号落难英雄。

这个“大胆将军”,正是号称“丁大胆”的开国少将丁盛。

在《亮剑》中,李云龙有一个好兄弟,叫做丁伟,是一位很勇猛的战将。而丁伟的原型是以丁盛、钟伟这两个开国少将为蓝本的。

战争年代

1938年10月,丁盛在黄土岭战役中,以主力团之力,击杀了阿部规秀这位“名将之花”,歼灭敌军千余人。1940年2月,丁盛在“百团大战”中更是被日本人称作“守路钉”一样的存在。

解放战争中,曾参与过四平战斗,辽沈战斗,平津战斗,渡河战斗,白崇禧在南下时,安排5个军团与林彪作战,林彪命令主力原地不动。正在向前推进的135师丁盛,在没有得到命令的情况下,被蒋介石的4个师团团围住!

林彪很快就改了主意,命令各兵团立即跟进,135师直属四野司令部。

衡宝之战,桂系四大主力师全军覆没,丁盛更是“腰斩七军”,“老虎师”由此而来。

1949年10月,解放军四野和二野同国民党白崇禧的部队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白崇禧在衡宝一带部署军队,企图阻挡人民军队的南进。四野司令员林彪和其他将领,在行军到衡宝线以北的时候,作了周密的判断,下令原地待命。

但45军135师正忙于赶路,无暇架设电台,所以,未接到“停止前进”的命令,135师在师长丁盛的带领下,很快越过衡宝高速,直扑白崇禧的大本营。

135师一直到10月5日中午,才把无线电设备架设好,并将当前阵地情况发给四野领导。

四野司令部接到丁盛发来的电文之后,当即就对着一张军事地图开始研究。这时,萧克参谋长看了一眼地图,开口道:

“这丁盛,还真是个胆大包天的家伙,跟孙悟空似的,竟然能翻进牛魔王的肚皮里。”

1952年,44军130师与45军134师、135师合并,因编制问题发生分歧,周总理从中调停,以二师之名,编成54军。抗美援朝期间,参与254场战斗,歼灭敌人7000余人。

说到丁盛,就离不开54军了。

54军虽然建立不久,但其中好几个师,都是由当年的红军老兵组成,在军区中也算是赫赫有名。

1952年10月,中央军事委员会批准,44军和45军合并为一军,准备投入朝鲜战争。

根据网络上的一篇报道,两支军队在合并的时候,曾经发生过一场激烈的争吵,两支军队都想要保留这个名字,直到周总理提出,将两支军队的番号分开,组成了54军。

很多报道都证实了这个传言是真的,甚至有人说,丁盛将军曾经去过北京,向中央请示过这个名字。

可仔细研究各种典籍,却能看出一些端倪。不管是历史上的记载,还是丁盛将军的回忆录里,都没有这段历史,当时丁盛正在南昌读书,被派往广州54军团。

因此,大多数情况下,这都是虚构的。

军委有权决定一个部队的番号,所以不用为哪个单位继续保留而头疼。

但丁盛成为54军第一任军长,却是经过了中央多方的考量。

54军刚建立的时候,大部分部队都是45军的人(丁盛就是45军的军长),44军和45军合并后,44军的军部并入了海军,130师部被编入青岛海军,132师被编入43军,44军只有132师,45军下辖133师也并入46军下辖。

所以,54军一开始只有44军132师,45军134师,135师。

54军组建之后,就被征召去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这是一件多么让人羡慕的事情。

1953年3月,丁盛带领54军赴朝作战,在当时条件简陋的条件下,他领导54军与友邻部队协同作战,大小战役百余次。

朝鲜一战之后,丁盛的军功也不少,不过他对此并不放在心上,反而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对美国军队的优势和劣势上。

其后,丁盛领导54军为维护内部的稳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然而,54军却以中印反击战取得了胜利而闻名。

瓦弄地区属于山地、峡谷和丛林地带,在作战环境极其恶劣的情况下,丁盛带领54军不畏艰险,奋勇向前,经过激烈的战斗,消灭了印度军队1.2万多人。听说印度军校的学员们,每次进行演练,都是以“54”为假想敌。

丁盛领导的“54军”在瓦弄战役之后,就成了中国军队的一张王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958年5月获准分批回国。

1958年7月,54军回到祖国,转移到重庆,成为成都军区的一部分。

后来丁盛率领的54军又在西藏平叛和中印战役中,为祖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对于同事们的调侃,丁盛沉默不语,他一直都很努力,也很认真,他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升官,当了这么久,第一件事就是为民着想,为民考虑,从没有为自己着想,这就是丁盛一直以来的准则。

离职

1970年,毛主席南下访问长沙,点出了丁盛、刘兴元、韦国清等人。

一见面,毛主席就把刘兴元,丁盛高兴的说道:“韦国清同志,我跟他很熟,至于你们,我就不太了解了。”

这次会议,主要是毛主席讲。在听主席讲课时,丁盛兴奋的说道:“延安整风期间,他学的主席那两本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且他还积极参加了七大。”

毛主席接着询问丁盛参加了哪一场战役,丁盛回答说他打过锦州,毛主席听了很兴奋,他说:「听说打锦州时,有一队人住在苹果园里,不采苹果,你可晓得?」

丁盛不好意思的点了点头,惹得毛主席高声赞扬。

会议结束后,丁盛缓步离去,过了两日,毛主席即将离开长沙,他又点出了丁盛、韦国清等人的名字。

毛主席这一回改变了他的发言方式。

毛主席用手一指刘兴元,问道:“你能不能作点文章?”刘兴元说:“不会”

“你呢?”毛主席又指了指丁盛。

丁盛:“文盲,我能读懂主席写的书,但读不懂国外的。”

毛主席听了丁盛的话,突然向他使了个眼色,说道:“你们要多读书……你们都是书记啊,同时也要做学生,我每天早上一本《参考资料》,下午一本,对国际的形式还是有一定的了解。”

丁盛被毛主席这么一说,也是陷入了沉思。

1977年3月24日,在北京举行了一次军事讨论会,华国锋忽然对丁盛的“一意孤行”进行了公开的批判。

于是,丁盛离职了。

1984年10月,丁盛从南昌返回南京接受治疗,并在一个胡同中的老房子中安顿下来。

街坊们看到丁盛出现在菜市场,尤其是知道这位年过七旬的老者,就是赫赫有名的丁盛将军时,有时候,周围的人都称呼他为“丁司令”,而丁盛则摆了摆手,说道:

“可不要这样称呼我,我已经不是了,还是叫我老丁吧。”

以往,丁盛虽然军纪严明,但平时却是非常爱护部属,所以丁盛与他们之间的感情格外的深厚,即便是在之后的几次变故中,那些老朋友依旧对他十分照顾,有几个旧部还经常请他去他们的家乡小住。

丁盛每次都是乐呵乐呵,应着旧部的邀请,丁盛也跑了好几座城市,由于来看望他的人实在是太多了,于是便有人组织了一次聚餐,其中就包括了数十年未见的丁盛的老朋友。

临走的时候,他的旧部和老朋友部,都想方设法凑了一笔钱,作为丁生的路费。哪怕是那些提前转业的老同志,平日里日子也不好过,也会想方设法地凑点小钱,表示一下自己的心意。

丁盛每次想起这件事情,都觉得很开心,到了老年的时候,他经常这样说:

“人老了,有三样东西,一是老婆孩子,二是组织,三是战友。”

丁盛将军虽然在晚年的生活条件上得到了改善,但是他还是保持了节俭的作风。

1988年,一个老战友回乡探亲,特地来探望丁盛。

丁盛对自己的战友们说到,他从来没有给民兵发过武器,也从来没有想过要起义,他已经向中央组织部、中纪委和军委申诉过很多次,但都没有任何效果。

丁盛的老战友建议,还是去见见他的老上司,当时还活着的唯一一位大元帅聂荣臻。尽管聂荣臻已经91岁了,但是聂帅是一个很正派的人,他肯定会调查这件事情。

接着,丁盛写了一篇报告给聂荣臻。

聂荣臻高度赞扬了战时丁盛的工作,并代其将丁盛的报告送交中央军委办公厅,要求他们认真对待丁盛的反映,查明事实,并根据党的方针予以妥善处置。

可丁盛等了许久,也没有等到他期待中的好消息,只是在物质上稍微好了一点而已。

1993年8月,总政治部又把丁盛的生活津贴提高50元,并与地方上的退休干部一样,而在医疗上,也从正团级升为正师级,并由广州军区负责安排。

此后,广州军区就把丁盛安置在了军区司令部的干休所,并把他安置在了师级退休干部的住处。

丁盛总算是找到了自己的“窝”。在这里,人们还可以看见一位年过七旬的老翁,拎着一大筐蔬菜,到市场上去采购。

渐渐的,丁盛被人认了出来。他们这才发现,这位老人竟然是一位老将。从那以后,他们就叫他“丁司令”了,可丁盛不许他们这样称呼,“不要这样称呼,我已经不是了。”

丁盛住进了军区干休所,整个人都轻松了不少。由于他曾经在此工作过很多年,而且广州军区的大部分军队都是从四野抽调出来的。

而且作为四野的军官,他对这支军队有一种回家的感觉。更让他高兴的是,他在这里认识的人很多,有很多共同的话题。

丁盛喜欢下棋,他的一个老同志也喜欢下棋,于是两个人就成了朋友,在棋盘上打得不可开交。

丁盛的棋艺不如他,所以赢的可能性小很多。可是每当赢得时候,丁盛就象一个孩子一样开心,好像自己又回到了当年统帅千军万马的时候。

丁盛以前平日里对手下还是很照顾的,因此在他来到广州之后,很多以前的手下都来看望丁盛,很多人都请他去自己的城市坐坐。

1994年,丁盛应一位旧部的邀请,参加了很多活动。他曾到过北部的城市,如北京和天津,以及南部的昆明和重庆。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热烈欢迎。

昆明,几个和丁盛失散多年的人,一见退伍十七年的丁盛,都站直了身子,喊了一声“老军长!”这让丁盛这个饱经风霜,却依然乐观向上的人,感动地热泪盈眶。

几个老下属都知道丁盛儿女众多,花销巨大,收入又不高,所以这一路过来,他们都争先恐后地替丁盛付账。有的干部本身也不富裕,但也要表示一下。丁盛拒绝了几次,手下的人都会毫不犹豫地给他送钱,这让丁盛很是感动。

他不止一次地告诉过人们,他的那些战友们,他们曾经一起出生入死,现在却在他落难的时候,对他的生活和政治上的支持,他的朋友们都是值得的。

丁盛知道这些老兵也不富裕,所以每次出来,他是省吃俭用,精打细算。有一次,他和妻子坐从济南到南京的火车,因为路程不算太远,所以他甚至没有去买一张卧铺票,而是带着妻子,一坐就是一天。

1995年,丁盛住在深圳,一位记者来访,临走时,丁盛从窗户上取下一个罐头盒,对客人说道:

“你是坐车来的,车上不找零钱,我给你拿点零钱去。”

当时深圳坐公共汽车七角,老首长的老婆还在旁边抱怨:

“深圳的公交车七毛,太尴尬了,还是广州的好,一元的票价。”

丁盛将军对此很是愤怒。

“我可不这么认为,我也不怕麻烦,愿意省三毛钱。”

这位将军的气度,让人不得不佩服。

虽然生活艰难,但丁盛还是很乐观的。

俗话说的好,雪中送炭难,但在丁盛的身上,情况就完全相反了。

以前,他当了军区司令员,那些旧部都不敢跟他打交道,生怕惹上他。随着丁盛的日子越来越难过,所有人都来拜访他,给他帮忙。

最好的一段时间,他和一百多个战友在一起,一起喝酒,一起叙旧。

丁盛曾经在医院住过一段时间,病情很严重,住院一个多月,医药费就花了5000多。

单凭他一个月200元的薪水,根本就负担不起,更别说还要养家糊口了,这可怎么办?

最后,他从部队里拿到了一大笔钱。

而他的亲人们,却是寸步不离,将他照顾得无微不至,这也是丁盛事后会说出那样的话的主要原因之一。

可惜的是,丁盛的党籍和军籍并没有得到解决,只答应给丁盛适当的改善生活条件。黄火青担心丁盛会想不开,便对丁盛说:「你要往好的方面想,历史是对是错,自会有后人来评判,后人又怎么能被他们堵住嘴呢?

丁盛这个八十多岁的老头子,在这一连串的打击下,已经是身心俱疲,不堪重负。那年夏季,广州军区总医院丁盛突然患上了肺炎。

在丁盛生病之后,广州军区总医院对这名老人给予了最好的照顾,并且给予了军长级别的待遇。但丁盛很清楚,这一次,他未必能活下来。

在医院里,有不少以前的战友、下属前来探望,丁盛跟他们说起了一些他平日里不会说的事情。他说,他这辈子从来没有后悔过,要不是他加入了革命,也许他现在还在放牛呢。虽然他晚年多有坎坷,但同志对他关怀有加,儿女也都很争气,他死而无憾。

1999年9月,丁盛病逝,86岁那年,他的传奇就此结束。

在悼念会上,很多老部下和战友都哭了,人们在花圈上给他取了不同的称谓,有喊将军的,有喊司令的,也有说“挚友”的。

丁盛的人生,就这么结束了,有人惋惜,也有人遗憾,但他却没有丝毫的遗憾。

就像他临死之前所说的:

“没有革命,我就是一个放牛的孩子,没有今天的生活,没有今天的伙伴。”

“亲人对我好,战友对我好,连这里工作的工作人员对我都很好。我很知足了······”

0 阅读:10
历史学馆

历史学馆

温一壶酒,煮一杯茶,请君暂座儿,听我道尽那茫茫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