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16岁一等功臣进中南海,毛主席问道:用我的姓为名可好?

青春诗与远方 2025-02-13 17:58:23

1951年国庆前夕,安徽无为县马家坝的马家正为即将到来的国庆忙碌着。

这一次的国庆,对她们来说格外不同。

因为年仅16岁的马家三妹子---马三姐,收到了一封来自中南海的邀请函。

毛主席邀请她参加北京即将举办的国庆盛典。

马毛姐

去往北京的路上,她十分开心,想象着与主席相见的样子。

见到主席后,主席亲切的询问着她的名字和家庭住址。

她笑着回答自己并没有正式的名字,因为在家里排行老三,所以大家都习惯喊她马三姐。

这段与毛主席间的简短的对话,她一直铭记在心,即便是70多年后,有人再问起,她也依旧能完整叙述。

当天夜里,她激动的睡不着,脑海里回想着白天与主席相见的画面。

令她没想到的是,第二天,主席又专门派车接她到中南海的家中做客。

也正是那一天,她有了自己的名字,毛主席为他起的名字:马毛姐。

看到这里,大家或许会有些好奇。

这位马毛姐究竟有什么样的贡献,使得主席亲自写邀请函,邀请她来参加国庆盛典,亲自为她取名字呢?

今天,就让我们带着疑问走进马毛姐辉煌的革命生涯。

不幸的童年,坚定的信仰

1935年,无为县马家坝村的一个普通渔民家庭迎来了自己的第三个女儿。

之后的几年里,家里又陆陆续续迎来了新生命。

孩子越来越多,对于贫困的渔民家庭来说,养育就成了一笔不小的开支。

八岁那年,家里实在揭不开锅了,父亲只得将她送去别人家做童养媳。

作为交换,家里得到了三斗米,勉强裹腹。

做童养媳的那段日子是马毛姐人生中最痛苦的日子。

婆家对她非打即骂,在那里,她是儿媳妇也是仆人,但更像是奴隶。

受尽折磨的马毛姐下定决心从婆家逃了出来,担心逃回家中后,婆家会去找麻烦,所以她不敢回家。

1949年二月左右,解放军解放了她所在的地区。

起初她对这些穿着军装的哥哥姐姐们有些畏惧,直到这些人将粮食分到了她的手里。

她意识到了这些人与之前的那些强盗一样的军人不同,他们不光待人和善,还纪律严明,对待自己也像是对待自家的孩子一样。

因此在马毛姐眼中,解放军比亲人都亲。

解放军告诉马毛姐,从此以后,马毛姐就是独立的人了,不需要被像商品一样送来送去,也不需要成为任何人的童养媳。

以后人人都有地可种,可以自给自足,再也不会出现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情况,大家的好日子真的来了。

马毛姐对解放军口中的好日子十分向往,她期盼着有一天解放军解放全国,让大家都能过上这种好日子。

当时,她的村落周围驻扎着许多解放军。

周围的老百姓推着小车送米送面,甚至还主动帮解放军挖沟修路。

只期盼着哪一天他们能够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1949年4月20日,国共和谈破裂。

解放军百万雄师蓄势待发,只等主席一声令下,渡江作战。

14岁的小英雄

解放军过江最需要的就是船,为了在最短时间内解决船只问题,解放军发出公告,公开征船。

马毛姐恰巧看到了这个布告。

她赶紧放下手中的活,跑回家中。

跟大哥商议过后,两人一拍即合,决定瞒着父亲偷偷的把自己家的船只报上去。

为了不被父亲发现,他们选择了离家更远的报名地点——凤凰井。

巧的是,他们报名的时候刚好被四叔碰到。

四叔将这件事情转告给他们的父亲,可父亲并没有像他们想象的那样反对,反而十分支持。

在父亲看来,解放军赢了,他们才有一家团圆,过上好日子的盼头。

于是她们一家不仅主动贡献出自己家的船,马毛姐还与哥哥一起帮着解放军说服村民,把沉在水里的船只捞上来。

看到这里,大家或许会好奇船只为何会沉在水里,难道是漏水吗?

其实这件事还要从国民党军队的行为说起!

当时,国民党从无为逃到江南时,为了能尽快渡河,强行征用了许多木船,许多百姓的木船都被他们拖到了江南。

只有少部分船只隐藏在港汊里才幸免于难,有些老百姓为了避免自己家的船被国民党拖走,选择把船凿穿,让它们沉在河里或塘里。

面对国民党,百姓逼不得已,只得把船凿穿,让他们沉入水底。

而面对我党,百姓们选择将沉在水里的木船捞出,重新修补,运送他们过江。

4月20日下午4点,参加渡江战役的船只准备就绪,马毛姐和哥哥主动申请成为先锋队成员。

可因为马毛姐当时年龄实在是太小,渡江过程中,难免会遭遇枪林弹雨,不少同志担心这个小女孩会被吓坏。

最终,经过多方面考虑,几位同志一边安慰,一边将她拖下船来。

即便她在这个过程中哭闹,也没有让她上船。

在船下的马毛姐大声喊道:

“我能掌舵,我不是小孩子了,我绝对能把你们安全的送到对面,我不怕这些的!”

第一次出发时,她安静的坐在对岸,等待船只返航。

哥哥返航后,她不顾阻拦,踏上了那艘小船。

正如她自己所说,她是一名优秀的舵手。

那天夜里,她穿着自己带着补丁的花棉袄,在狂风巨浪和敌人的枪林弹雨中,载着30名解放军稳步前进。

哥哥扯着帆,她掌着舵。

可当船只行到江心之时,变故产生了。

突击队有两艘船被敌人炸飞了!

在此,千钧一发之际,她与哥哥产生了分歧。

哥哥想要暂时偏离航线,先救这两艘船。

可她却下定决心,一定要直接冲过去,一旦有所犹豫,敌人一定会将他们炸毁。

她掌着舵,继续前进,敌人的子弹密密麻麻的打过来,打破了船帆,打破了她的右肘。

她强忍着疼痛,简单包扎后,继续掌舵。

那一刻,这个14岁的女孩子没有畏惧,更没有恐慌。

她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要将船上的人都送到对岸。

四十分钟后,她带领解放军顺利到达南岸。

为了能为之后登船扫清障碍,她凭借着对地形的熟悉,还引领解放军爆破手扫除了南岸敌人的碉堡。

那一夜,她横渡长江六趟,运送了三批解放军。

在这个过程中,敌军还不断投放照明弹,枪林弹雨之中,这位小小女英雄不辱使命。

她不仅成功运送了解放军,还救了多名落水的解放军。

而那时的她,年仅14岁。

看过电影《渡江侦察记》的人,想必都会记得突击小船离岸,一个小姑娘撑着竹篙,稳稳落在船头的镜头。

据说这个小姑娘就是以马毛姐为原型塑造的。

那一夜,枪林弹雨,大家都悬着一颗心。

最终解放军不负众望,取得了胜利。

全新的生活,全新的辉煌

渡江战役结束后,无为县召开庆功大会,对参战人员进行表彰。

其中有一等功臣296人、二等功臣937人。

而马毛姐是这296位一等功臣中,年纪最小的。

从那之后,她的英雄功绩流传开来,大家纷纷看看年纪这么小的一位小姑娘,居然能如此的冷静睿智,拥有如此的勇气。

1949年7月15日,《皖北日报》专门报道了马毛姐的英勇事迹。

在报道中详细介绍了马毛姐渡江的诸多细节。

从那之后,马毛姐的相关事迹不断被不同的报纸刊登出版,大家都知道皖北出了这样一位小小女英雄。

而跟随马毛姐一同作战的那件花棉衣,也被送到了安徽省博物馆公开展览。

1951年9月20日,马毛姐与无为县另一位“特等渡江功臣”车胜科收到了去北京参加国庆盛典的邀请函。

9月29日晚,毛主席在中南海设宴,欢迎各省代表团。

马毛姐被安徽代表团推选,向毛主席敬酒。

后来,主席和中央领导邀请各地代表团一同看戏,马毛姐也在被邀请的行列之中。

这是她第一次看大戏,除了兴奋之外,还有一些激动。

因为她被安排的看戏位置十分特别,正好位于主席和周总理之间。

周总理笑着跟主席说道:

“主席,这就是那个渡江的小英雄!”

毛主席笑着说到:

“你这么小,就这么勇敢,不怕牺牲,奋勇向前,很了不起。”

10月4日,主席邀请马毛姐去家中做客。

吃饭时,主席亲切地询问着她的近况,在得知她还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字之后,主席说道:

“用我的姓为名可好?你姓马,我姓毛,以后就管你叫马毛姐,你同意吗?”

马毛姐就这样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正式的名字。

饭后,她与主席一同在中南海散步。

主席问她是否有上学的打算?

他说道:

“新中国建立了孩子们一定要好好读书,好好学习,你那边有读书的安排吗?要不要到北京读书?”

马毛姐笑着说道:

“家里已经给我安排好啦,我回去就上学。”

后来主席送了马毛姐一个本子,一支笔,那个本子上还有主席亲笔写着的:

“毛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主席见马毛姐衣着单薄,还专门为她准备了两件衣服。

在后来的日子里,主席送的衣服,马毛姐只穿过一次。

她母亲常说:

“这是主席送的衣服,一定要好好保存起来,这都是有纪念意义的,将来看着衣服也能想起主席的勉励。”

就这样,马毛姐一直认真的保存着,直到1954年家乡发洪水。

当时马毛姐一家匆忙奔逃,衣服不慎遗失。

事后,发现衣服丢了,马毛姐哭了好久。

但后来她又觉得这或许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衣服丢了,别人捡到,总归也能保暖,不算辜负主席的心意。

1954年6月,马毛姐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了我党的一份子。

她常说,党给了她一切,因此,党就是她的一切。

她要听从党的领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绝对不能辜负党的期盼。

1957年,马毛姐从巢县速成中学毕业,毕业后,她进入工厂,脚踏实地,为人民服务。

她先后在麻纺厂,被服厂,针织厂,衣帽厂等地方任职。

任职期间,她兢兢业业,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马毛姐(中)

每次厂里有搬运东西的重活时,她总是带头干,一点儿也没有当官的架子。

拿着最低级别的工资做着重活,每次评优评级,她总是推举别人。

她常说:

“机会常有,所以我们要勉励新同志嘛,年轻人是要多鼓励的!”

1998年10月,八一制片厂筹拍纪念渡江战役的影片,马毛姐作为参战者受到邀请,讲述当年的故事。

拍摄结束后,制片人拿出了500元劳务费,可马毛姐却谢绝了。

她说:

“我是共产党员,这件事情本身就是我该做的,你不要讲什么劳务不劳务的,共产党嘛,更要讲的是奉献。”

马毛姐(右一)

这句话使制片人感动不已,眼前的这位曾经的小英雄,一直保持着共产党员的本色,朴实、能干、乐于奉献。

马毛姐的大女儿刘沂棋回忆起童年时光,那是温馨又吵闹的。

父母总是忙碌的,她有时候根本见不到父母。

家里的日子也总是过的紧巴巴的,母亲孝顺,每个月都将一半的工资带回给外婆。

外婆年迈,经常生病,要花费许多钱买药,几个舅舅也还未成年,需要养育。

除此之外,家里所剩无几的钱,母亲也会经常拿去接济别人。

有一次,她与妹妹寻找冬天穿的棉衣,可发现棉衣不见了。

问了母亲才知道她到乡下的时候,看到那里的孩子没有厚实的衣服穿,就把衣服拿去送给他们了。

在马毛姐看来,这些都是她应该做的。

因为在她儿时碰到问题时,解放军也是无私奉献,主动为她提供帮助的。

2005年5月,马毛姐在做报告之时,突发脑梗。

年迈的她配合着医生积极治疗,身体很快就恢复了。

出院后,她又重新投入到工作中来。

即便是坐在轮椅上,她也一直坚持着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

2021年6月29日,她坐着轮椅,被抬进了人民大会堂。

当天的七一勋章颁奖,她是第一个被推上台的人。

总结

她一生淡泊名利,默默为党工作,为人民服务。

下了颁奖台后,面对镜头采访,她坦然说道:

“我并不认为我的一生有多么的伟大,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走过的也是普通共产党员的一生,是共产党带给了我今天的好日子,所以我会继续走下去。”

在她心中,党是她的导向,指引她走向了更美好的明天。

那面红旗在她心中永远迎风飘扬。

0 阅读:5
青春诗与远方

青春诗与远方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