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虽属河南,但信阳人在语言、饮食、风俗等方面和湖北、安徽相似,信阳人被称为不会说河南话的河南人。为什么信阳不划给湖北省呢?
信阳位于河南省最南部、鄂豫皖三省交界处,邻市按顺时针方向依次是:安徽阜阳、六安,湖北黄冈、孝感、随州,河南南阳、驻马店。
信阳地处淮河上游,跨淮河南北,是我国南北地理、气候过渡带和豫楚文化融合区。
信阳面积约1.89万平方千米,人口约913万(2022年)。
信阳气候宜人,位置不南不北,有“北国江南”、 “江南北国”之称,市中心纬度是北纬32°08′50″,比安徽淮南和滁州市中心、江苏扬州和泰州市中心都要更南。信阳市中心所在的浉河区,地处淮河支流浉河上,南依桐柏山,北傍淮河。信阳一直让人迷糊,到底是南方还是北方。
秦岭-淮河是我国东部的南北地理分界线,与我国年降水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一月份平均气温零度等温线、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分界线、亚热带和暖温带分界线、水稻和小麦主产区分界线大致重合。
秦岭呈西-东走向,山势西高东低,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秦岭主要指渭水与汉水之间的山脉,西起嘉陵江上游,东至伏牛山,东西长约1600千米,南北从几十千米到两三百千米,面积约12万平方千米。最高峰为太白山,海拔3767米。
淮河发源于河南桐柏县桐柏山老鸦叉,自西向东流经河南,安徽,江苏三省,淮河水有多个入海口。
淮河上游从源头至洪河口,长360千米,水面落差178米。洪河口至洪泽湖出口中渡为中游,长490公里,水面落差16米。淮河下游经过淮河入海水道和苏北灌溉总渠入海,入海口称为扁担河口。不过淮河70%的水量向南经高邮湖、淮河入江水道汇入长江。
由于秦岭-淮河的存在,有了南北不同的风俗、饮食习惯,才有所谓的南方人和北方人。北人喜面,南人爱米,这是饮食习惯上的一大区别。按照秦岭-淮河划分,大多数人都知道自己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但信阳人不同,他们刚好在“骑”在分界线上。淮河从信阳境内穿过,将信阳分为南北两部分,从地理意义上来说,信阳人既是南方人也是北方人。
信阳处在楚文化和中原文化交汇处,有独特的豫风楚韵。从气候、语言、饮食习惯等方面来看,信阳更偏向于南方。信阳四季分明,山水相依、河网密布,农作物以水稻为主,酷似江南。信阳人饮食习惯也偏向于南方,主食以大米为主。
图-信阳息县
信阳方言情况比较复杂,北部息县、淮滨等地方言接近中原官话,南部接近江淮官话如黄孝片、江西话、客家话等。清初,大量江西南昌、九江等地移民迁移至信阳地区,对当地的方言造成很大冲击,由于距离湖北、安徽较近,交流多,形成独特而又复杂的方言。
信阳所辖两区八县中,位于淮河之北的只有平桥区一部分、息县一部分及淮滨县的一部分,其余大部分区、县全在淮河之南。信阳在人文方面和南方更接近,按理可以划给湖北,实际上却未能如此,这和信阳的特殊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
历史上南北对峙,多以秦岭-淮河一线为争夺焦点。
南宋与金朝东以淮河,西以秦岭为界,在秦岭布有重兵。金亡之后,蒙古兵突破南山秦岭之后,南宋防御蒙古的形势极为被动,最终被蒙古(元朝)灭亡。
守江必守淮,信阳扼守淮河上游水陆要冲,向东可守寿州、合肥,为天下形势之地,也是一座兵家必争的军事重镇。北方势力如果从信阳突破淮河上游防线,就可以顺流而下,寿阳(寿县)无险可守,直接威胁到合肥,甚至古代南方的核心南京。
在信阳南部桐柏山和大别山的交界处有义阳三关:平靖关、武胜关、九里关,春秋时期称为大隧关、直辕关、冥阨关。义阳三关是从信阳南下直通湖北的快捷通道,可直接威胁到武汉和襄阳,这两个地方是长江防线的关键,绝对不容有失。春秋时期的柏举之战,吴国从义阳三关直插楚国腹地,很快攻破楚国都城郢都(今湖北荆州)。信阳作为楚国北面门户,襄阳的东面门户,失之则楚国危矣。
我国从秦朝到宋朝,州郡级别的行政区划,大体上是以重要的山川、河流为界,可以说山川形便。
元朝入主中原后,在都城附近设中书省(腹里),为削弱地方加强朝廷统治,利用犬牙交错的原则,将全国其他地区划分十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总计十一个省:中书、甘肃、河南江北、湖广、江西、江浙、辽阳、岭北、陕西、四川、云南。
信阳在宋朝时本属荆湖北路,元朝便将其划入河南江北行省,正是基于这种考虑。目的就是将湖北的命门放在邻省,就像湖北襄阳掌控河南的命门一样,让湖北、河南之间可以相互钳制。
图-息县
河南江北行省,东西跨越大别山,南北跨越淮河,突破两条重要地理分界线,在汉朝荆州、豫州、徐州各取一部分。守江必守淮?蒙古铁骑说不必了。这大概就是信阳尽管更像南方,却划给河南而不是湖北的原因。
河南是个北方省份,信阳大部分区域在淮河以南,或许“江南北国、北国江南”是信阳的最佳定位。
楚文化就不是中原文化了?在河南面前讲文化,智商幼儿毕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