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人“喜欢独处”,这意味着什么?

何所欢出品 2024-10-22 23:54:29

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

尤其当你周围的“信息过剩,人群过剩”,已经消耗了你大量的能量,心力与脑力;

在结束一天忙碌之后,所有的休息时间,你都想完全掌控在自己手里。

比如:

越来越多的人不想结婚,甚至连恋爱都懒得谈;

休息日要么选择宅在家里,外卖,看书,看剧,睡觉;

要么选择去很少有人去的山上,河边。

只要安静,只要没人,只要能减少与人的联结,就是极大的慰藉。

关于独处,有一个最深的误解:

独处的人,就是内向的,孤独的,不擅长社交的。

这是错误的,刻板的印象。

独处并不能说明这个人内向,也不能说TA缺少社交能力;

有些人能够很好处理社交关系,只是TA需要独处的方式来补充能量。

就算是外向的人,也有能量用光的那一刻,而独处就是最好的疗愈方式。

为什么现在的人,越来越喜欢独处?

-01

“离群索居”,能极大消解掉情绪压力

你有没有这种感觉?

当你生活在城市里,你的压力是与日俱增的。

即便你在城市的地标建筑,最高的写字楼,最豪华的办公室里,你也无法忍受孤独;

周围大量的人群,你每天接触大量复杂的信息,要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

你疲于应付。

长时间下去,你整个人会感觉到极大的疲惫,压抑,整个人状态是越来越糟糕的。

这个时候,你如果出去爬山,看风景,贴近自然,你会感觉“获得了新生”。

这就是独处最大的魅力。

骑行,爬山,攀登,跑步等等,这些“不需要太多人陪伴”的活动,更能消解掉人的压力。

即使你不需要社交,不跟人建立关系,在这个年代也是“完全可以的”。

饿了可以点外卖,不想打扫卫生可以线上请人做,无聊了可以选择“线上搭子”,聊天、社交、游戏等等。

人不需要融入人群,也能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

-02

独处能够帮助人“更专注”

你有没有这种感觉?

你无法平静下来看一本书,你的脑力,心力,专注力都被周围的人和事分散着。

可当你摒弃杂念,强迫自己看完第一页书,你会发现自己安静下来了。

或许只需要5分钟,或许10分钟。

最难的是第一页,是开头,是摸索到控制你专注力的“开关”。

大脑的专注模式是什么?

没有杂念,眼里只有你要做的事,要看的人,要享受的快乐。

也就是别走神,别胡思乱想,不焦虑,也没有情绪化。

有的只是平静,是专注,是一抬头忽然发现“过去很长时间了”。

而这一切,往往能够在独处中满足你。

我们常说的“冥想状态”,就是保持专注,适应独处的状态。

放空你的大脑,没有任何杂念,保持这种状态。

这是一种训练思维,拥有专注力的手段。

研究表明:

对独处满意度更高的人,往往具备更强的专注力。

所谓自律,其实就是专注力的控制。

收放自如,张弛有度,自己也是一个完整的宇宙。

-03

独处能让人“拥抱真实”

几乎每个人,每天都在“戴着面具”生活;

这张面具戴久了,你也分不清哪个是真实的我,哪个是伪装的我。

社会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刻意练习。

将真实的自我隐藏或封闭起来,用另一个刻意练习,伪装的我,代替真实的我;

而这个伪装的我,就是你的社交人设。

配合对方,给对方提供价值;

维系关系,针对不同的人表现出不同的状态。

这一切的目的是什么?

要么获得对方的认同,要么换来更高的评价,要么是获得某些利益。

但长时间下去,你整个人就会越来越虚伪,麻木。

感情,心力,情绪价值这些东西,可以统称为你的“能量”。

就像一汪泉水,始终干旱,泉眼也会干枯;

你要偶尔下一场雨,泉眼才能保持喷涌泉水的活力。

能量会用光的,而独处就能让人获得极大的能量。

对于一些人来说,享受独处就是“与自我和解”,拥抱真实,寻找真实自我的过程。

没有束缚,没有伪装,没有表演,有的只是酣畅淋漓的能量滋养。

当然,独处并不意味着“不合群”,而是张弛有度;

需要独处时,能摒弃一切杂念;

回归正常生活秩序时,也能无负担无压力跟人建立关系。

一个人顶级的能力是什么?其实是独处。

因为独处之下,你才能探索自我身体里的“小宇宙”。

话题:你喜欢独处的状态吗?

作者何所欢:

专注两性情感,婚姻家庭,性格成长,社交关系等分析,关注我,为你带来更多知识。

0 阅读:52

何所欢出品

简介:两性情感心理学写作者,为你带来有情的故事,有趣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