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对于朱元璋册立皇太孙的做法很疑惑,因为当时朱元璋子嗣众多,长子没了,其他儿子很多,就算是嫡子依然有好几个,可是,朱元璋在朱标死后,册立了15岁的长孙朱允炆。
如果查看朱元璋子嗣,比朱允炆年长的尚且有十几个,可选择范围还是很大,无论如何,都不至于立一个年仅15岁的孙子来。可是,朱元璋就是不走寻常路,偏偏这么作,后世的人都从各方面来分析,朱元璋的出发点和目的。
其实,当时朱元璋已经把路走死了,已经没有其他办法来弥补太子的死,都觉得对长子的父子情压过了一切。或者说在世儿子排位靠前的难入法眼。这样不得不立孙子。其实这种说法很难立足,朱元璋继位之后对功臣的大肆诛杀很难用情来说辞,绝对是一个冷血无情的政治机器。
再者如果对长子有情,其他儿子一样父子,为啥没情。都是他的儿子,从大封藩王来看不像没情的,就算对马皇后有难以割舍的爱情,那么其他嫡子依然有,为啥不选择?因为爱的转移。
朱元璋能够册立皇太孙,正是因为对其他儿子的父子之情还在,当然,对长子的情浓,对其他的儿子的也不稀,立皇太孙,在于要保护其他的儿子。要杜绝野心家的可能出现的鬼胎。朱元璋为了儿子,只好把皇位稳稳当当的交到朱标一系,杜绝其他藩王的念头。这样可以保护这一些藩王。
假如,选其他儿子,这一些成年的儿子,可以预见的不能容留其他藩王,到时候骨肉相残,而就算继位者能够容忍,地方的藩王都是皇帝儿子,你又不是嫡长子,那么谁又没资格呢,称兵造反也是可以预见的。
不管是皇帝削藩,还是藩王造反,免不了自己儿子们骨肉相残,而立一个年幼的孙子则可能避免,如果不打算保护儿子,那朱允炆咋都轮不到他。朱元璋在朱标死后大肆诛杀功臣,也是保护儿子,没有这一些功臣,继位的人要想削藩也有心无力。这样可以达到微妙平衡。
朱元璋和司马炎面对的情况是一样的,而且做法也一样,都寄希望于太孙,这两位得了皇位之后都是大肆册封宗室,而且是半实封,藩王都有巨大的权力,尤其兵权。朱标死的时候,外面已经好几个藩王,在藩好多年,手中不仅有数量不少的私兵,还有一堆王府幕僚。
如果被立的不是他,这个儿子咋可能服?手中有兵,有资格继承皇位,换谁不争一下,加上身边一堆野心家的怂恿,称兵造反就是眼前的事,而假如立了某个儿子,这时候,肯定也是视兄弟如仇寇,比喻除之而后快,因为他的大位名分就先天性弱。一场宗室的双向奔赴开展,拔刀相向。
当然,如果没有有兵权的藩王,实际上可操作性还是可以的,恰恰,朱元璋给儿子们都是实封,朱标早死让他无路可走,给予了藩王相当大的权力,和司马炎一样都是实封,一个儿子死了,一个儿子傻子,咋能保证不再来一次八王之乱?
有了前人的例子,后人做起来就简单的多了,如果不想司马家的好事重演,避免宗室残杀天下大乱的结果,那么只能杜绝儿子们的希望,另外削弱继位者的力量。作为太子的死忠的蓝玉,太子死后被诛杀也是这个原因。
人遇到问题时候,往往顾头难顾尾,朱元璋模仿了司马炎的办法,后面或许也参考了司马炎的办法,但是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建都南京以及历来立皇太孙的都是短命王朝。
建都南京的东吴,宋齐梁陈以及南唐东晋都是短命。而东吴,南梁,南齐等都是皇太子早死。太孙继位者萧昭业被篡位,完颜胆,完颜璟,元成宗等都导致皇位传承混乱,早早灭亡。朱元璋参考了历史,但是当时已经无法顾全了。
悉心栽培的太子早死,打算迁都也因此作罢。导致早期的广布藩王成了未爆弹,既怕他们造反,又怕继位者诛杀他们,给的巨大权力又一时没办法收回也不敢收回,还要防范功臣造反,还要防范他们削藩,于是在诸多问题中采用折中办法,希望各方相安无事。
老年丧子,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不小的打击。能够这样处理,在他的当时处境来看已经很妥当了。
ysmlx
说的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