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足够一个婴儿长成大人,足够一个家庭从绝望到希望再到五味杂陈。姜甲儒回来了,但他的回归,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社会最深的裂痕——那些被拐卖的孩子,即使回家,也永远带着伤。
1. “团圆”不是终点,而是另一种挣扎的开始
姜甲儒18岁了,读大学,有自己的生活。可他的回归,不是童话里的“从此幸福生活”,而是一场漫长的心理拉锯战。亲生父母错过了他的第一次走路、第一次上学,而他错过了父母的青春和健康。奶奶的眼睛哭坏了,爷爷带着自责离世——这些伤痛,不是一句“孩子找到了”就能抹平的。
我们总说“找到就好”,可现实是,被拐的孩子和原生家庭之间,横亘着十几年的空白。他们需要重新认识彼此,而这个过程,比寻亲更难。
2. 人贩子的嚣张,暴露了法律的软肋
庭审上,人贩子抖腿、瞪眼,甚至翻供。他们的嚣张,恰恰说明了一点:犯罪的成本,还是太低了。
拐卖儿童,毁掉的不仅是一个孩子,更是一个家庭,甚至几代人。可我们的法律,至今仍未能让这些人付出足够的代价。更讽刺的是,买家至今未被追责——没有需求,哪来供给?如果法律继续对买家网开一面,拐卖就永远禁而不绝。
3. 科技能找回孩子,但找不回失去的时间
姜甲儒能被找到,得益于人脸识别技术。这是科技的胜利,但也是社会的悲哀——如果我们早一点重视打拐,如果我们的法律更严厉,如果我们的社会对拐卖零容忍,或许这样的悲剧会少很多。
科技再先进,也补不回错过的18年。我们能做的,是让未来的孩子不再经历这样的痛苦。
4. 我们该如何面对“姜甲儒们”?
姜甲儒不是第一个被拐的孩子,也不会是最后一个。每一个被拐家庭的故事,都在提醒我们:打拐不能只靠警方和科技,更需要全社会的觉醒。
我们需要的,不仅是严惩人贩子,更是完善法律、严打买方市场,同时为回归家庭提供心理和社会支持。否则,即使孩子回来了,他们的心,可能永远漂泊在外。
姜甲儒的案子,不该只是一个“大团圆”的新闻。它应该是一记警钟,提醒我们:拐卖的伤害,远比我们想象的更深远。唯有法律、科技和社会共同努力,才能真正让“天下无拐”不只是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