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坛枪手温庭筠

易水长天 2021-11-25 17:25:56

吕不韦

说起枪手这一行当,虽然不是人类最古老的职业,但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还是可圈可点的。早在战国末年,就出现了最大的枪手团队:当时身为卫国的商人吕不韦被封为秦国的丞相后,独揽朝政十余年。但这样还不满足,吕不韦还想像孔子一样流芳百世,于是,他就召集了三千门客共同执笔写成了一部《吕氏春秋》,本来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但是吕不韦却毫不客气的大笔一挥署上了自己的大名。吕不韦的这三千门客就是最早的枪手。

吕不韦这样做还不算是最卑劣的,最让人瞠目的是皇帝找人当枪手写诗,这里指的就是喜欢附庸风雅的大清皇帝——乾隆。他一生风流倜傥,数次下江南巡幸。他痴迷写诗,总共留下了4万多首,这一数量在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然而精品却寥寥无几。因为乾隆皇帝的许多诗文都是由他人代写出来的,包括民间传颂的那些名句,其中要数大学士沈德潜的功劳最为突出,因此沈德潜生前备受乾隆皇帝的宠爱。

沈德潜死后,他的门人整理他的作品时,将他为乾隆代写的诗文也收录进去了,乾隆知道后,恼羞成怒,下令将沈德潜的尸体挖出来鞭打,这还不解气,他还派人查抄了沈德潜的家。可见找枪手代笔这种事是不足为外人道的,应该做好保密工作。

接下来这位算是“神枪手”一级的,他就是晚唐诗人温庭筠。

温庭筠本名岐,字飞卿,是山西祁县人,晚唐有名的诗人。除了擅长写诗,温庭筠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身份——考场枪手。替别人考试的枪手在古代被称为假手,在这个特殊的群体中可谓明星荟萃,高手如云。温庭筠能够脱颖而出,独见其绝世的才华和能力。

温庭筠像

《唐才子传》中专门收录了温庭筠一篇,可见其分量有多重。他每次考试,押官韵,从不打草稿,只是笼袖凭几,每一韵一吟而已。被称为“温八吟”。可见其作文功底多么深厚。他完全具备做一个优秀枪手的条件。而且,温庭筠当枪手完全出于自愿,从不收费。

温庭筠从四十岁到五十五岁之间,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却屡次不中,但他却积累了丰富的考试经验,并将考试的潜规则烂熟于心。

唐朝的科举考试是相当严格的:考生入场时,监考官要先要对考生脱衣搜身,考生的坐席之间还要设置隔断,那时虽然没有电子产品的介入,但是如果想交头接耳的传答案、抄题目还是很难的。尽管监考如此的严格,温庭筠却仍然能大显身手,成为一个合格的枪手。

最令人佩服的一次是,唐宣宗九年,即公元855年的那次考试。当时担任主考的是北山侍郎沈询。为了防止作弊事件的发生,主考官将防范的重点锁定在了温庭筠的身上。因为温庭筠在历年考场违纪记录中,当“枪手”是出了名的。只要把这个人看好、看牢,其他人就没什么问题了。

于是,沈询就把温庭筠的坐席设在了自己面前,并与周围的考生隔离出一段距离,他目不转晴地盯着这个不遵守考场纪律的考生。

考试开始后,温庭筠不慌不忙的作答,考场中也没有出现什么异常。过了一会儿,温庭筠感到身体不舒服,就提前交了卷子。沈询拿起温庭筠的考卷仔细审阅,让他吃惊的是,温庭筠竟然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写出了一篇千字的文章,而且言辞工整绮丽、文采斐然。

更令沈询意想不到的是,温庭筠在考场外悄悄的告诉别人说,这次考试他又“救”了八个人。

原来唐宣宗大中九年的这次考试考题出现了严重的泄密,温庭筠是不是暗地里搞到了考卷原题不得而知,不过经过这次考试,一批与考试有关的官员得到了严肃的处理。

这次考试,温庭筠再次名落孙山,但他没有怨恨自己,因为此前已经有多次考试失败,他对此早已是习以为常了。

温庭筠为何这样乐于做考试的枪手呢?有人揣测说他讲义气、助人为乐,或者故意卖弄自己的才华等等,但这些都不是。他其实是想通过做枪手这种方式揭露科举考试的黑幕。

温庭筠对科举考试制度的对抗让他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他不但屡次科考不中,而且还落了个“品行败坏”的骂名;虽然他的才学过人,就连唐宣宗都对他佩服,但他一生仕途坎坷,仅担任过县尉、国子助教这样不起眼的小官。

但这些坎坷没有泯灭温庭筠的才华,他在科举考试之外为自己开辟了新天地,他凭借诗词兼工的文采,成为“花间派”的重要人物,被称为“花间鼻祖”。

温庭筠词

0 阅读:74
易水长天

易水长天

关注人文,历史,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