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晚清历史的朋友知道,甲午战争中与日军进行第一场陆战的部队是武毅军,该部曾经是满清北洋各路清军中的主力之一。其前身是清同治年间在剿捻时招募的淮勇,到清末又重新进行整编,本文来重温一下这段历史。
淮军
1866年(同治五年)11月,清廷任命署理两江总督李鸿章为钦差大臣,代替原两江总督、协办大学士曾国藩督师围剿捻军。此时李鸿章的六弟李昭庆所部幼字营已经扩充至19营,改名为武毅军。1867年(同治六年),因为李昭庆另有公干,于是卸去兵权,11月,湖北提督郭松林将所率的松字营和奇军并入武毅军,共计30营,由郭松林统领。1870年(同治九年)11月,武毅军10营人马调拨到陕西,归淮军铭字营统领、记名提督唐丁奎统辖。
此时武毅军还有马队5营,步队15营,共有20营人马。因为承平日久,武毅军几经裁撤,到1880年(光绪六年),还剩下5营人马,因为统领郭松林调任直隶提督,淮军统帅李鸿章遂调武毅军马步军4营由湖北赴山海关一带驻防。1886年(光绪十二年)4月,清廷号召裁兵节饷,武毅军又裁撤马步各1营,只剩2营,驻天津芦台,因为郭松林已于1884年病故,武毅军归当时由直隶提督李长乐统辖,1889年李长乐去世,武毅军2营又归新任直隶提督叶志超节制。
聂士成
1891年(光绪十七年)12月,亲兵新左营官聂士成接统驻芦台淮军、练军各部,其中包括武毅军副中、老前2营。1892年(光绪十八年)5月7日,聂士成补授太原镇总兵。1894年(光绪二十年)6月,聂士成率军2000名随提督叶志超援朝,驻军牙山,后来增兵至3800人。7月28日,日军第九混成旅4000多人马,在大岛义昌少将指挥下,向清军发动袭击,两营武毅军与其他各部清军抵抗日军进攻,甲午战争陆上战斗正式开战。
此战武毅军在聂士成指挥下,与进攻成欢的日军激战,但是,毕竟孤掌难鸣,最终清军各部在伤亡500余人后败退到平壤。1894年(光绪二十年)9月中旬,日军又向平壤大举进攻,16000余人防守清军,因为指挥官叶志超逃跑,竟然被也是16000人的日军击败,各路清军溃败退到鸭绿江畔,随后朝廷命令提督宋庆和依克唐阿组织兵力防守鸭绿江。10月下旬,日军向鸭绿江防线发起进攻,聂士成率领包括武毅军在内的人马,在虎山英勇抵抗日军,无奈其他各部败逃,聂部只得撤退。
1894年(光绪二十年)11月,清军终于在辽东摩天岭打了个胜利的防御战,聂士成指挥武毅军和练军击毙日酋富刚三造,因功补授直隶提督。甲午战争接近尾声时,聂士成率领8营部队回防天津大沽,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4月战争结束后,朝廷督办军务处命令聂士成整编直隶地区剩余的淮军各部,整编为新的武毅军,共计27营。同年11月,其他地方淮系马兵军又加入聂部,此时武毅军共有30营。该部摒弃旧杂式武器,引进德、奥等国新式装备,并效仿德国兵制操练,因此又称武毅新军。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12月,聂士成统辖的队伍除了淮系武毅军,还奉命总统直隶练军和直隶绿营,总兵力已经达到63000人。当时聂士成的武毅军与董福祥的甘军、袁世凯的新建陆军、宋庆的毅军,一同归属直隶总督荣禄之下,并称为北洋四大军。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2月清廷下旨,命令荣禄将北洋各军统编为武卫军,作为拱卫京师的一线部队,到6月正式成军。聂士成所部其中之一的武毅军为前军,驻地仍然是芦台。
武卫军在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抗击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因为武毅军编成的前军、甘军编成的后军、八旗军编成的中军伤亡、溃散甚多,于是被取消番号。至此,淮系武毅军湮没于历史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