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上海人理解不了哈尔滨人的免费接送?谈谈地域文化差异

万丈豪气文化 2024-03-17 02:13:48
从淄博到哈尔滨,这两年疫情之后的国内两个旅游点火出圈了。淄博居然以烧烤出名,倒也是奇事一桩了。不过我估计上海人是不太会过去“轧闹猛”的,不知道有没有这方面的统计数据来佐证。但这两年大家收入少了,国外经济也不景气,部分国家对华也不友好,淄博的烧烤能够一时火热,也是大环境之下的一时热闹而已。如果淄博烧烤能一直有彼时的一半红火就很不错了,但淄博仅是以烧烤做招牌也注定是长久不了的。等经济全面振兴了,老百姓收入增加了,一切的真相也就清楚了。 因此我对一些网络大V整天在网上说什么因为“民族自信”,所以大家买国货精品而不去追求国际一线品牌的奢侈品,就感到很好笑。真相还不就是因为大家没钱了吗?要是不信,所有一线品牌在国内打个八折,你看会有多少人会排队去买?即便这些奢侈品打了八折,价格也远高于国货精品。真正能体现民族自信的,年轻人真正的消费选择的,就是在同样的价格下选择国货还是国外货!爱国未必体现在“爱国货”上,通过“被迫爱国货”来体现爱国就更可笑了。 今年火出圈的当然是哈尔滨了,前一阵一段几个上海人去哈尔滨遇到免费送的司机, “疑神疑鬼”,想不通为什么连油钱也不要的视频上了热搜。评论区还有人嘲笑上海人理解不了北方人的热情。那么我就从上海人的角度来谈谈造成这种原因背后的地域文化差异。 我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外地人来上海晒账单,鬼吼鬼叫说价格贵的视频,但不管是不是上海人开的店,任何在上海开的商店、饭店都要明码标价的。你不看价格,不掂量一下自己的消费水平,自己一通乱点,事后来吐槽,这不是骗流量是啥?但凡你认为有任何的宰客行为,完全可以拨打12345来解决问题。所以长期在上海生活的上海人的习惯就是事先问清楚价格! 上海人假期去各地旅游是有传统的,挨过的宰可不少。网络上报导旅游景区宰客的事情是多如牛毛的,青岛的大虾大家还没忘记吧?海南岛的各种宰客大家也深有体会吧?海南岛有多少东北人,去过的都有点数吧?那么你说一个刚到哈尔滨的上海人,在面对一个非出租车公司职员的司机提出免费送的邀约时,他凭什么不警惕呢? 如果他不问清楚,面对一个陌生人在一个陌生地方的“盛情邀请”,如何能放心呢?这完全是人之常情,而且最关键的是他经过沟通后还是上了车的。这充分说明这个上海人没有把哈尔滨司机的好心当成驴肝肺,但从经济的角度而言,他提出承担油费难道不是对司机热情的一种感恩吗?况且从长远角度来看,这种“过度热情”未见得是什么好事。 因为这种事情无法持久,如果造成来哈尔滨的游客都能享受这种免费待遇的印象就糟糕了!今后凡是没有享受到的就会认为是虚假宣传了。违背基本经济规律的热情,对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如果是这位上海朋友及家人久久打车而不得,这位哈尔滨司机出手相助当然可以,上海也有司机遇到求助或紧急情况免费帮助人的,这些行为当然值得赞誉,但也只能是偶一为之。 另外一个关键原因就是人和人的“边界感”,就算你要打造一种“宾至如归”感,但“归”的方向是指自己的家乡,而不是异地热情。现在老年人为什么总被骗?就是因为那些骗子的关心、热情程度比亲身子女还要好。久而久之,我们对这种“热情”就心生警惕了。上海人讲的是“无功不受禄”,接受“适可而止”的帮助。太过“热情”的帮助,即便是真诚的,我们也过意不去。在接受他人的善意,给与他人帮助方面也要有一定的度,就是我在之前文章提到过的“舒适感”。人情债往往是最贵,最还不清的,你如果认真看过《繁花》就会理解了。 最后要说一下“南方小土豆”这件事,没有理解错的话,这就是对没怎么见过雪的南方人的一种略带贬义的“调侃”,相对于北方人,南方人比较娇小,所以“土豆”既代表了个头也有“土”(没见过世面)的意思在里面。对这种理解我为什么有把握呢?因为我在念大学的时候身边的外地同学可不少,东北的几个更是关系比较好的,而且我的一个姑父和姑妈当年都是插队落户去的吉林。这“小土豆”几乎就和上海人口中的“乡下人”、“巴子”差不多意思了。如果你硬要说“小土豆”没有贬义,那么我们上海的那两个词也没有贬义。 说个关于“土豆”的真实笑话吧:我之前有一个外贸公司的女同事,算是我的徒弟吧,后来辞职去了英国读书,回国后来看我。问我她有什么变化?当然肉眼可见是打扮洋气了,毕竟出去见过世面了。但我调侃她说:你以前就像是个“土豆”,但现在不一样了,现在是个“洋山芋”(上海话“土豆”)!当时就把她给气笑了。我为什么敢开这种“玩笑”?因为这是在互相熟悉的前提下,这就叫“边界感”。 我之前是带老婆孩子去过长白山滑雪的,总有机会去哈尔滨的,被别人叫“南方小土豆”,我最多也就一笑置之罢了。不是有人早就形容过了吗?只有真丑的人才会在被别人骂丑的时候跳脚,甚至是主动对号入座!
0 阅读:0
万丈豪气文化

万丈豪气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