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南漳县西部,一座钟灵毓秀的山峰在此矗立。
大山陡峭,河谷围绕,山脊上沟壑纵横,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此山的名字叫做 “荆山”。
(荆山旧景)
湖北多山,武当山、大洪山、九宫山都是天下名胜。但在群山围绕之中,之所以荆山的名字格外亮眼,是因为这里曾经诞生过一块石头。
有人可能会问,这有什么稀奇的?大山不就是由石头构成的吗?
这块石头当然不是普通的石头,它的名字叫做“和氏璧”,而“和氏璧”,正是传国玉玺的前身。
第一个得到“和氏璧”的人,是战国时期的楚国人卞和。
小卞同学一看这石头不一般,捡到之后立刻进献给当时的楚国国君楚厉王。
(卞和献玉)
但当时的“和氏璧”外表看起来只是一块平平无奇的石头。楚厉王是个外行,拿起石头左看右看,没看出什么稀奇。
他一寻思,这是来诈骗的啊,欺负我孤寡老人啊。于是把卞和的左脚给砍了。
楚历王去世,楚武王登基。被砍了左脚的卞和锲而不舍,一瘸一拐的又来进献玉石。
楚武王比楚厉王还外行,看了一会也没看出门道,他一寻思,咋的,诈骗一次没够还来第二次?于是把卞和的右脚也给砍了。
可怜的卞和失去双脚,爬出了楚国的宫殿。
白驹过隙,岁月轮转。楚武王去世,楚文王登基。卞和终于等来了一位专业的玉石鉴定专家。
楚文王听说卞和整日抱着玉石在荆山脚下哭泣,眼泪流干了,就泣血泪。
小楚同学一看这肯定是有天下奇冤啊。于是派遣使者问卞和你这是咋的了,哭啥啊。
卞和说了这么一段令人悲悯感伤的话:
《韩非子·和氏》:“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视之石也,忠贞之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 我不是因为自己遭到如此残酷的刑罚而哭泣,我是为了这世上没有真正识得宝物的人而哭泣。
楚文王震惊了,他令人取回玉石,击碎外表的石块,这才露出里面晶莹剔透,举世无双的一块玉来。
楚文王再次震惊,但也觉得自己前边儿那两位办事办的太不地道了,为了宽慰卞和,楚文王摘了卞和名字中的“和”字,将玉石命名为“和氏璧”。
(“和氏璧”概念图)
让我们记住卞和这个名字,也让我们记住他百折不挠,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勇气。
他是一个耿直的人,也是一个勇敢的人。
他是那个时代里,为了追求自己心中真理而不顾一切的人。
“和氏璧”成了楚国的心头肉和香饽饽,楚国上下都拿这块玉石当宝贝。
宝贝要用在刀刃上,赵国和楚国联姻,楚国一高兴一冲动,把“和氏璧”送给了赵国。赵国这回可美了,有事没事就拿出来显摆。这一显摆倒好,让七国之中的老大哥秦国注意上了。
秦国财大气粗,表示我愿意拿十五座城池来换取“和氏璧”,赵国一听挺靠谱,安排人带着“和氏璧”就出发了。出使秦国的人当时平平无奇,但在不久之后,他将成为名动天下的人物。这个人的名字叫做蔺相如。
蔺相如到了秦国,发现秦王挺不要脸,当初说好一手交城,一手交玉,到了秦国就变卦了,不想给城池,还想强夺“和氏璧”。
蔺相如表示:都别动昂,谁敢动一下,我就先把玉撞碎在柱子上,然后我再一头撞死在朝堂上。
(蔺相如摔玉璧)
秦国怂了,秦王也怂了,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大摇大摆的离开了秦国,“完璧归赵”的故事由此流传。
诈骗不成反被震慑,秦王嬴政表示:赵国你给我等着,这事儿不算完!
不久之后,秦国发动战争,把战国时期的六位小老弟依次按在地上一顿拳打脚底,赵国也不能幸免,国破人亡,“和氏璧”终于落入嬴政手中。
秦国横扫六合,席卷八荒,统一华夏大地,嬴政也当上了秦始皇。他让丞相李斯找人把“和氏璧”雕刻成一枚玉玺,并让当时的著名雕刻艺术家在玉玺底儿上刻下了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和氏璧”就此消失,“传国玉玺”正式登场。
“受命于天 既寿永昌”的意思翻译过来,就是: 既然上天让老子当皇帝,那么我就应该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让国家繁荣昌盛。
传国玉玺也从这个时候开始,成了中国历史上历代正统帝王的专用信物。反而言之,任何当了皇帝却没有传国玉玺的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都是不合法的。
也许是有心之为,也许是无意之举,第一次问世的传国玉玺已经说明了一个深沉又简单的道理: 那些不善待黎民百姓,使国家衰败的人,是不配当皇帝的。
(秦始皇形象)
秦始皇喜欢旅游,一天到晚没事就是个四处跑,他曾乘船泛舟洞庭湖上,还没等开始乘风破浪,一阵大风刮来,马上就要把船掀翻。
洞庭湖水深千尺,秦始皇可不想喝个水饱。他掏出随身携带的传国玉玺,一把投入湖中,希望海神河神湖神各种神可以饶他一命。
从秦始皇的这个举动中我们可以看出, 作为制造和开发出传国玉玺的秦始皇,其实有可能并没有把这玩意儿当什么重要的东西,后世的帝王之所以疯抢,是因为这玩意是“秦始皇版本限定款”,可遇不可求。
传国玉玺掉入洞庭湖中,整整沉寂了八年。八年之后,有人从湖中捞出,又奉回秦始皇手中。
但很显然,秦始皇和秦朝的命运没有传国玉玺长。
秦末,朝廷暴政,群雄起义,陈胜、吴广、项羽、刘邦走马灯一样对秦朝一阵猛锤,秦朝灭亡。传国玉玺落到了秦末乱世最后的胜利者汉高祖刘邦的手里。
(刘邦形象)
诡异的事情发生了,东西两汉对玉玺的记载中明确的写到:传国玉玺的字迹为: “受命于天,既寿且康”。
谁把字给改了?不知道。
怎么把字给改的?不知道。
是不是史料记载有错误?不好意思,就是这么记载的。
到了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权,想要把老刘家这帮哥兄们按在地上摩擦,然后篡汉自立。
想当新皇帝,传国玉玺必不可少。
王莽的弟弟王舜二话没说就往皇宫跑,抢呗!当时的玉玺在太后王政君手里,王政君一看你们这也太不要个face了,不给就抢?这位太后也是个暴脾气,拿起玉玺往地下狠狠一摔——玉玺摔掉了一个角。
这可把求玉玺心切的王莽心疼坏了,他让工匠好一顿修补,最后用黄金把缺的一角给补上了。
他必须要得到玉玺,也必须修好玉玺。因为没有玉玺,王莽就相当于一个没有身份证的人,干什么都不方便。
王莽有了玉玺,掏出来给群臣一看,这才服众。
老老实实当了几年皇帝。可常年在河边走,哪儿有不湿鞋?王莽一个没注意,被起兵反抗的禁卫军校尉公宾偷袭, 王莽大意了昂,没有闪,兵败被杀。
(王莽形象)
玉玺重归老刘家手里。更始帝刘玄、建世帝刘盆子、光武帝刘秀接连做了玉玺的主人。
眨眼就到了东汉末年,宦官乱政。大将军何进受不了了,堂堂皇汉国祚,竟然让一帮太监骑在脖子上拉屎?他诛杀宦官,汉廷之中乱作一团,太监也跑了,皇帝也丢了,玉玺不知所踪。
到了汉献帝刘协当皇帝时,好死不死董卓又开始祸乱朝纲。董卓肥头大耳,天下群雄肯定不能让他捡便宜。诸侯起兵讨董。长沙太守孙坚 (孙权他爹)直捣洛阳,发现洛阳城南一个叫甄宫的地方。这个地方不一般啊,五色祥云笼罩,一看就是块风水宝地。孙坚带人一顿搜,发现甄宫里有口井,井里有个跳井溺死的宫女,宫女脖子上拴着个盒子。打开盒子一看,不是别的,正是传国玉玺。
孙坚这算是捞着宝贝了,他把玉玺交给妻子吴氏 (不是吴国太,吴国太是三国演义里虚构的,真实历史上并不存在),以为万无一失,没想到没两天吴氏被南阳袁术给抓走了,顺带着,玉玺就到了袁术手里。
当时虽然群雄割据,互相不服,都想自己成就一番功名霸业。但汉廷犹在,谁也不敢率先自立。没想到老袁同学得了玉玺,智商开始大幅度下降,他一寻思,现在 玉玺在手,天下我有啊。于是宣布称帝建国。
群雄诸侯正看袁术不顺眼呢,这回终于有了收拾袁术的理由——大汉未亡,你建国自立,那就是乱臣贼子。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
大家一哄而上,袁术死了。
那玉玺落到谁手里了?,落在了一位狠人手里,这位狠人不是别人,正是当时在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
(曹操形象)
这把曹操算是干着了,左手挟天子,右手挟玉玺,把当时的各路诸侯安排的服服帖帖的。曹操还算是个厚道人,临死也不过是个“魏王”。但他儿子曹丕一上台,情况就不一样了。
曹丕废献帝,代汉自立,国号大魏。
他看着父亲留给他的传国玉玺,越看越不顺眼,是哪儿不顺眼呢?
曹丕灵机一动,叫人在玉玺身上刻下几个字: 大魏受汉传国玺。
这几个字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 这个玉玺是大汉授予大魏的,可不是俺们抢过来的。
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
大魏风光没两天,又让司马家族拆了一塔,偷了基地。玉玺又归晋国所有。
传国玉玺开始了它颠沛流离的岁月。
谁都想得到它,因为他是至高无上的权力的象征。
谁都想拥有他, 因为似乎拥有它,就能拥有整个天下。
下面请看传国玉玺旅游计划表:
前赵政权烈宗刘聪对着晋朝一顿组合拳,从晋怀帝司马炽手里抢走玉玺。
后赵政权高祖石勒出其不意,一脚把前赵踹了个半死,玉玺也归石勒所有。石勒更是个敢想敢做的人,他一看之前魏国的曹丕都刻字了,俺也刻, 于是命人在玉玺左侧刻下“天命石氏”四个大字,意思很简单,就是上天让我当皇帝,义不容辞,没办法。
后赵完蛋,冉魏政权冉冉升起,玉玺没在冉魏手里待两天,又被东晋政权的将领给骗走了。
(南北朝发展示意图)
到了南朝,宋、齐、梁、陈四位小老弟,依次开了传国玉玺的会员卡,但没想到是体验卡,玩两天就过期了。隋文帝杨坚一统华夏,玉玺又到了大隋的手中。
昙花一现的隋王朝没等在玉玺上刻字,国家就让隋炀帝杨广玩了个底儿掉。隋朝覆灭,隋炀帝领了便当,但是皇帝妻子萧皇后却带着玉玺逃入茫茫大漠。传国玉玺落到了匈奴势力的手里。
大唐盛世开篇,李渊狗头保命,传位李世民。此时的大唐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要粮食有粮食,要兵马有兵马。李世民表示: 我现在万事俱备,只欠玉玺。
但玉玺已经落入大漠孤烟,何处去寻?没办法,李世民同志创造性的自己造了一堆赝品玉玺,一来没事把玩,二来安慰自己,三来图个乐子。
李世民释然了,有没有玉玺我都是皇帝,无所谓了。
李世民表示:我李世民就是死,死外面,从这跳下去,也不会再惦记传国玉玺这个事。
但皇帝不急大臣急。唐朝名将李靖出征匈奴,迎回萧皇后,玉玺也跟着回来了。
李世民当即表示:真香。
盛世转眼到,末世转眼来。
(李世民形象)
唐朝末年,群雄再一次并起,大将朱全忠废唐哀帝,建立后梁,玉玺归后梁所有。
后梁覆灭,后唐建立,玉玺归后唐所有。
后唐没干两年,也濒临倒闭,但当时的后唐皇帝李从珂比较极端,一看国家完蛋了,收拾行李包裹,带上李氏亲族,直接在玄武楼烧了一把火——自焚了。
熊熊烈火,燃尽千古帝王遗恨,烧尽历史滚滚红尘,顺带着也把传国玉玺搞丢了。
这回没办法了,不讲武德的李从珂同时违反了游戏规则,自己当不成皇帝了,玉玺还不想给下一位。后晋的皇帝们没办法,还得致敬李世民,自己造吧。
这就导致从后晋到后周,大家用的都是假冒伪劣的赝品玉玺。就连宋朝建立,到了宋仁宗当皇帝的时候,也得自己亲自动手,拿赝品玉玺当国宝。
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了宋哲宗时期,一位热心的朝阳群众在农田里发现一枚玉玺,上缴国家之后。朝廷十三位大师级文玩玉石鉴定专家联合鉴定,最后得出结论:没跑了,这就是当时秦始皇造的传国玉玺。
大臣开心,皇帝满意。但是老百姓根本不买账,大家认为,这是大宋朝廷搞的一出轰轰烈烈的造假大戏。
人们对这枚传国玉玺的真实性大大存疑。
这也不怨老百姓,因为传国玉玺丢了很多年了,那玩意儿不是大理石,说运一卡车就运一卡车,哪儿有那么容易找到?
到北宋年间,传国玉玺这个事饱受朝野争议,当时的皇帝宋徽宗实在受不了舆论压力,干脆自己一口气又造了十枚玉玺出来。
老百姓这时候又出来了,大家笑话小宋同志画蛇添足,净整没用的。
但他们却不知道帝王的深意——宋徽宗想淡化传国玉玺在人们心中的重要性和唯一性,想要淡化,多整几个不就完事了?
(被俘虏的宋徽宗和宋钦宗)
“靖康之耻”说来就来,北宋朝廷被金朝军队搞了个大抢劫,宋徽宗、宋钦宗两位皇帝双双被俘虏, 别说传国玉玺,就连宫里老太监的金牙都被抢走了。
传国玉玺再一次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
少数民族不认这个东西,对于他们来说,玉玺只不过是一块精美的石头罢了。也许它被放进了堆满杂物的仓库里,也许早就被丢在了路边。
直到蒙古铁骑踏平中原,建立浩荡的大元王朝。蒙古人更不在意这个东西,爱有没有,我们蒙古贵族照样吃香的喝辣的。
皇帝不在乎,但当时的丞相伯颜却非常上心这个事,他发现市集之中居然有人公开叫卖失传已久的传国玉玺。
此玉玺是真是假?历史没有记载。但无论是真是假,伯颜都花了大价钱买了下来。
而且,他不仅买了这一枚号称的“传国玉玺”,还把古往今来各种国家政权的山寨玉玺买了个遍。
买下来的目的很简单,不是为了献给皇帝,因为皇帝根本不稀罕。
皇帝不稀罕,伯颜也不是收藏家,那伯颜买来干嘛呢?
他把这些玉玺打碎重铸,做成了一枚枚精美的小印章,分发给了元朝的贵族和大臣们。
(元朝贵族形象)
如果伯颜收上来的传国玉玺的假的,这事儿也就无可厚非了,但收上来的玉玺如果是真的,那流传千年的国印便在此时毁于一旦了。
到后来朱元璋“开局一个碗”,单排上王者。大元朝廷见势不妙,收拾收拾行李就逃遁漠北,朱元璋不依不饶,有事没事就派兵去北疆大漠痛殴蒙古人,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看看他们有没有传国玉玺,有就给他抢回来。
结果玉玺没要回来, 崇祯皇帝“结局一根绳”,大明覆灭,清朝建立。
清军远征蒙古林丹汗,蒙古人一看这有完没完了?明朝欺负完了,你们又来?
清朝态度强硬,把蒙古势力按在地上,张嘴就要传国玉玺。蒙古人心里想这怎么都要玩意儿啊?我也没有啊?
清朝表示:IP、IC、IQ卡,统统告诉我密码!
蒙古人实在没办法,从兜里掏出一枚玉玺。清军拿过来一看,上面写着“皇帝之玺”。
清朝表示:小老弟你耍我呢是吧?这是你们元朝皇帝自己的印章,我要的是秦始皇那枚!
蒙古人:秦始皇是谁?
清朝:......
关于传国玉玺的线索从蒙古势力这里断了。
(乾隆形象)
清朝的乾隆皇帝是个古玩粉丝,传国玉玺这么热门的东西他自然不肯放过,他把当紫禁城的印章挨个看了遍,发现都是赝品,后来疏通黄河,又挖出一枚玉玺,乾隆一鉴定,发现还是赝品。
大清一朝,可谓是“赝品玉玺满天飞,真品玉玺无踪影”。
乾隆表示:喂?是315吗?我要打假!
传国玉玺彻底消失了,从此之后,民国,乃至新中国成立之后,再也没有传国玉玺的任何消息。
清朝之后,再无王朝。没有王朝,也就没有皇帝。没有皇帝,玉玺也就变成一个文物。
它再也不能像往昔一样号令天下,就算找到,也只能在斜晖脉脉中诉说自己两千多年来的往事。
它出身名门,美玉所制。是封建时代中独有的产物。它跟随皇权,却不依附皇权,无论是帝王身死,还是王朝泯灭,都不曾更改它的荣光。多少人对它心心念念,多少人对它无法忘怀。多少的历史在它身上一一走过。它代表至高无上的天下,也代表权力的巅峰和集结。
但它的身上,也有无数的生命陨落,无尽的鲜血流淌。多少人为了它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又有多少国家和政权因为它分崩离析?
它是“传国玉玺”,它也是滚滚红尘,悠悠历史最好的见证。
但它早已消失,抑或是毁灭。岁月倥偬,一切都会在那无尽的时间中荡然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