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援越:设计一套高明战术,为何遭到越军高级干部集体质疑

东效聊历史 2023-03-03 18:16:01
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点一下右上角“关注”,持续为您奉上诚意好文。谢谢您的支持!

1950年6月20日,中南海怀仁堂,毛主席和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领导人紧张地开着会,讨论派谁去越南当援越抗法顾问团的团长。

朱老总接连推荐了好几个人。先是林彪。四野已经打到广东了,雄师百万,所向无敌,林指挥大兵团作战是没有问题的。但毛主席认为不妥,他不能给人做参谋,如果他去了,不是他给胡志明当顾问,而是胡志明给他林彪当顾问。

刘少奇又推荐邓小平。邓小平当时是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军区政委,肩上万钧之重,去当顾问能力自然没得说,但国内更需要他,走不开。毛主席和周恩来都觉得不妥。

在毛泽东期待的目光中,周恩来提议让陈赓出马。周恩来对陈赓十分了解,他头脑十分灵活,很会处理人际关系。之前十兵团政委韦国清在越南当顾问,最大的困难就是不太好与越南领导人们沟通,陈赓这方面没有任何问题。

陈赓与胡志明在大革命时代就认识了,两人私交不错。陈赓指挥大兵团作战的能力水平也是有目共睹的。毛主席当场决定,就是陈赓了。

1950年7月7日,陈赓启程赴越南。他的心情很是轻松,感觉到越南帮助胡志明打仗没太大问题。

一方面,越军两万多部队,在云南接受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整训。而且承训单位就是陈赓指挥的第四兵团。以法国人那点兵力,那样的战斗力水平,和四兵团根本没法比。

另一方面,陈赓得胜之余,十分自信,什么困难都觉得不在话下。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进入越南之后陈赓遇到的事情,让他的自信一点点消失了。

首先是越南的真实情况,太困难了。

1945年8月,胡志明领导越南人民举行总起义,从战败的日本军队手中夺取政权,建立了越南民主共和国。1946年冬,法国殖民军卷土重来,派25万大军进入越南,一时间把越南人民军打得节节败退,整个越南几乎成了法国人的天下。

越南实行了焦土政策,撤出大城市之前把几乎所有的建筑物、工厂、民用设施都破坏了,公路也破坏得不成样子。很多日常生活用品都无法自主生产了。

陈赓进入越南后与胡志明见了面,当时正在下雨,胡志明劈手就把陈赓等人手中的黑色雨伞夺走了。陈赓怪问这是为什么?胡志明说,越南人很少用伞,用伞会暴露你们是中国人。

那越南人下雨怎么办呢?戴草帽。胡志明亲手给陈赓等人发了草帽。可是那玩意儿只能盖住头,身上很快就湿透了。

交通状况也十分凄惨。陈赓两条腿都受过伤,不能走远路,在国内作战时可以骑马或是坐车,倒还可以克服。到越南时他原打算弄一匹马代步,但是一进越南就傻眼了,胡志明天天带着他钻原始森林,越南的森林很茂密,根本没法骑马。陈赓只好拖着两条伤腿艰难地爬山越岭,回忆那段日子,他说简直比长征时还难。

原来当时越军已经放弃了所有城市,手里连一个县城都没有,全丢了。胡志明的中央机关藏在一座深山中,没有砖石房子,只能住竹屋。沿途的各省、县党政机关也全是这种状态,不敢住正儿八经的房子,法军飞机经常到越南北部进行空袭。

这种情况下,越共根本无法组织起足够的人力、物力支撑战争。就像当年我们红军时期一样,和国民党军作战,只靠落后的山区来支撑大军,根本不足以打倒蒋介石。解放战争能够取得最后胜利,靠的是强大的根据地、有一定规模的兵工生产系统,以及坚实的基层政权。

换言之,要有自我造血能力,有造血的工具和渠道,积累足够物质力量,才能胜利。

越南有吗?没有。

所以1950年初胡志明曾向苏联和中国同时求援,后来还是我们中国大方,急邻人之急,决定把广西云南作为越南抗法的直接后方,向越南提供一部分兵器、粮食,并帮助越南整训主力部队。

法国人随即占领了越南北部的老街、谅山、高平等地,切断了越南获取中国援助的通路。胡志明和武元甲等人制定的最要紧的作战任务,就是“边界战役”,即拿下老街和高平,老街是进入中国云南的交通要道,高平则直连中国广西。

陈赓正在向越南进发时,越军已经发动对老街的进攻,法军守备兵力非常强大,越军作战不利,就决定改为集中进攻高平。

陈赓对越军两面作战的战略感到不可思议。以越南这点可怜的兵力,而且是刚刚从游击队转向正规军的阶段,就敢直接打两个敌重兵据守的城,其战略水平真是不行……陈赓一路走一路调研,一路思考,自信心一点点沉了下去。

与越南领导人以及军队干部接触多一些之后,陈赓的信心进一步瓦解。

陈赓感到,越南人比较好面子,而不愿让别人看到并指出他们的问题。他在日记中说:

越共最大的缺点,是怕人知道他们的缺点,布尔什维克的自我评价非常不够。武(指越南人民军总司令武元甲)的这些缺点表现更深刻。我曾直率地批评他及越共同志,但还未闻其表示对我有何意见。也许是暂时打埋伏。

韦国清前期率顾问团帮助越军作战,之所以有时无法好好沟通,根源就在于这里。韦国清足智多谋,指导越军作战绰绰有余,但越军将领甚至总指挥部对韦国清的建议都理解不了。当时中国顾问团干部分为师、团、营等级别,每一级越军部队都有中国顾问。顾问们都很有觉悟,把帮助越南人民实现解放独立视为无尚荣誉,倾其所有进行指导。

这些顾问们,都是一路从长征、抗战和解放战争中走过来的身经百战的精英干部,看问题都很准,反应也很快。他们提出的建议,越军干部越普遍理解不了。有时顾问们一急起来就亲自出马指挥,然而指挥过程中又因为越军贯彻战术指导不对路,说了听不懂,懂了执行得又慢,导致顾问们的指挥不灵光,越军开始不信任。所以老街战役失利后,胡志明、武元甲着急,再请中国派更高明的顾问。

陈赓到越南之后了解了这些情况,更加感到责任之重,他不光是来帮助越军指挥的,有可能还要解决一些越共、越军思想认识上的落后之处。

基于这些认识,陈赓一上来就否定了攻打高平的战略任务。他认为,高平和谅山是法军在越南北部最强大的据点,兵力多,城防工事好,火力又强,以越军现有能力根本打不动。高平、谅山沿线之间,有同登、那岑、七溪、东溪等小据点,法军兵力薄弱,越军可以先打小据点,迫使高平、谅山之敌出动来援,然后在运动中歼灭之。

陈赓的战略,放在解放战争中再普通不过,核心思路就是围点打援,运动中歼敌,我军运用得熟极而稔,经常看军史的读者朋友们自然都懂。

陈赓有心把他的考虑直接说给胡志明和武元甲,但他头脑转得极快,如果直接说,他们会不会信?要知道当时越军已经穷得快吃不上饭了,再不打通高平通路从中国获取粮食接济,越军只怕要全饿得崩溃了。

陈赓便先给我中央军委和西南局发了电报,汇报了自己的想法。毛泽东何等英明,一见陈赓万里域外发来这样一封电报,马上就明白他的意图,于是当即回电,肯定陈赓的意见,要求他与胡志明主席配合好,说服他改打小据点,进行围城打援式的战斗。

其实哪是要陈赓配合胡志明,真正意思分明是反过来要胡志明听陈赓的。

胡志明也是极其聪明之人,笑哈哈地和陈赓开玩笑,真有你的。越共中央和越军总指挥部都听从陈赓的建议,改以主要兵力围攻东溪。

陈赓意想不到的是,在武元甲宣布新的作战命令后,越军团以上干部大失所望,不理解中国将军为什么提出这样一个匪夷所思的作战计划,既然作战目标是高平城,为什么要先打东溪。打东溪又为什么要勾引谅山之敌前来增援,为什么还要设伏准备围歼他们?这和高平有什么关系?

武元甲无法解释,只好把陈赓请来,直接给团以干部解释。下级质疑上级命令,虽说我军偶尔也发生过,但像这样大规模地质疑,陈赓感到事态还是很严重的。他耐心地给大家讲解,讲着讲着,陈赓发现越军干部们脸上的迷茫之色并没有随着他的讲解散去……

这可是一群团以上干部啊!这种战略如果放在我军,莫说是讲给团以上干部,哪怕是一群连长,凭陈赓的本事,也能做到一点就透,分分钟说得大家悟到精髓。

陈赓不得不把每一个战略设计都掰开揉碎了讲。

比如讲为什么不能打高平。陈赓讲,我们既是打高平,又不是打高平。打高平城是一个具体战术动作,但打高平的真正用意是打通越南与中国广西的陆上交通线,一定要区分主次,不能把所有精力都放在攻克高平上。

为着打通交通线这个终极目的,越军必须有效击破法军在高平、谅山沿线的法军防线。如果只把高平攻克了,而没有大量歼灭法军主力,法军很可能反扑过来,到时候高平城又丢了,之前的努力就全白费了。

打东溪,就是在敌人的交通线上切一刀,敌人不敢坐视不理,谅山之敌必然出动。拉到野外作战,越军熟悉地形,山地作战又能有效限制法军装备优势,越军取胜的机会大大提高。如果谅山之敌被大量歼灭,高平之敌就成了孤军,无法得到接济,高平之敌必定不战而退,高平城可不战而取。

陈赓足足讲了四个小时,说得筋疲力尽。这些道理,在我军中都是心照不宣、不用多说的,为啥越军这么难理解呢?

与越军干部的能力有关。说到干部,这又得简单介绍一下越南被殖民的历史。

越南在19世纪末沦为法国保护国,但与清朝不同,清朝、民国以来,中国人始终没有真正被打服,得以顶住西学东浙的文化侵略,保持了本土文化的完整与坚挺,这是中国近代以来屡经磨难而终能复兴的深厚根基。

越南则不同。法国殖民者从文化上对越南进行改造,越南文化以前与汉文化关系极为密切,国内通用汉字,很多上层知识分字可以和清朝人无障碍交流。法国人在越南大力推动法式教育,禁绝汉文化,禁用汉字,越南文字变成一种古怪的拉丁文。

越南年轻人缺乏文化上的自觉与坚持,几乎全盘接受了法式教育。从政治到经济,再到文化、教育、军事,深深打上了法国的烙印。就以军事方面来说,越共组建的军队,士兵和下层干部出身穷人老百姓,营以上干部基本都是受到西式教育的知识分子。

他们一方面缺乏对革命战争基本规律的认识,和普通士兵融不到一起去,另一方面又深受法国军事思想影响,信奉唯武器论,信奉教科书,信奉西方陆军那一套战术理论。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越军高级干部对法国飞机极为害怕,听见飞机响就吓得抱头鼠窜,因为抱定一个认识,他们没有防空武器,也没有空军保卫领空,敌飞机来了就只能挨炸。这就是法军唯武器论的一种鲜明体现。

陈赓讲了四小时,越军干部懂了吗?仍然没能真懂。

1950年9月3日,正当各种准备已全,就要发起对东溪据点进攻时,情况发生突变。越军不听陈赓劝告,派侦察兵到东溪附近侦察,结果被法军俘获。越军进攻意图有泄露的可能,法军在东溪、谅山之间的公路上调动频繁,似乎要加强东溪守备。

越军的决心动摇了,担心打不动。陈赓非常恼火,批评越军总参谋长黄文泰这种问题决不能再发生。他分析法军情况后向胡志明建议,既定决心不能变,东溪方面越军实力远远强于法军,在敌人没有大举增兵的情况下,我们完全有把握拿下东溪。

胡志明亲自为陈赓站台,说大家不要怕被指出缺点,只要能打胜仗,被说几句也没关系。

9月16日,越军终于磨磨蹭蹭地发起了总攻。陈赓满以为,越军5000多人,东溪法军只有260人,20倍兵力优势,牛刀杀鸡,很快就能拿下,结果又出了洋相。

越军两个团扫荡完外围,正准备往城里打,结果一个团跟前线指挥部联系不上了,无线电找不到信号。费了半天劲用人力送信才联系上,耽误了总攻时间,法军趁机加固了防备 。

黄昏时分越军先进行炮击,而后步兵进攻。但步兵害怕法军火力猛,不断要求炮兵延长炮击时间。攻城拔寨,并不是炮兵打得越久越能摧毁敌方,而是要步炮紧密配合才能有效夺取胜利。

炮兵打得过久,法军都钻到坚固的工事藏了起来,导致炮都白打了。越军步兵发起攻击后,本以为法军全被轰死了,结果一打,法军又冒出来了。打到半夜,虽然攻进城区了,但一直拿不下法军最坚固的工事。

陈赓听说已经打进城区,本来已经睡觉了,结果到拂晓,越军指挥部打来电话商量,拿不下核心工事,天亮后法军飞机就会来扫射,挡不住,请求把部队撤出来。

陈赓一听就怒了,哪能撤呢,打进去了就要和敌人缠在一起,不怕他们飞机。但已经来不及了,前线两个团已经不顾一切地往回撤了,法军趁势进行反击,主要是飞机扫射,给越军造成不小的伤亡。

陈赓无语了,主攻的两个团,空手去的中国,在云南和广西接收了全套装备,我军从国民党军手中缴获的大炮、机枪、步枪转手给了越军。按理说这火力,这兵力优势,完全不成问题啊。谁知打了一夜,竟让人反击出来了。

陈赓指导越军总结教训,让武元甲下令不准后撤,黄昏后再次发动攻击。当晚9点再次打进城区。法军再次收缩入核心坚固工事,越军炮打不到,步兵冲不进去。再次陷入胶着。陈赓无法理解,怎么法军这么难打呢?

到前线一看,好玄没气死。20倍兵力优势,其实在一线组织进攻的可能就一个营。

第一,两个团之间完全没有配合,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团指挥所互相不鸟。

第二,主攻的团也不会调配兵力,说是两路围攻,其实就是一个营在前面打,另两个营在旁边看。

法军虽只有两个连,当面进攻法军的越军也就一个营,躲在坚固的工事里,完全顶得住。

陈赓说哪有这样打的,这不是浪费兵力吗。当即调整兵力,两个主攻团把兵力分为四面,四面同时发起进攻,结果只用一个小时,法军就抵抵挡不住,东溪据点就此易手。

越军一片欢呼之声,此前越军一直不敢进攻法军坚守的据点,这次大获全胜,不由得高兴万分。

陈赓却高兴不起来,他认为这其实是一场败仗。

他在9月29日的日记中写道:

东溪作战算是胜利,震惊了法帝内部,使之不敢立即收复东溪。但从战术上讲,则是一大败。东溪敌实际人数为二百六七十名(越方虚报八百名),我攻击人数将近一万(包含准备打援的308师,作者注),经两三日战斗,中途几乎被迫撤退,我伤亡五百余人,敌尚逃掉二十余人。我方兵力、火力均居绝对优势,以如此之战斗力,希望攻击约二千人据守之七溪,则不啻缘木求鱼。

越军战斗力如此拉胯,想必不符合大众认知,远远不是十多年后和美军作战的样子。

其实越军当时的状态,大概和1930年左右的红军一样,没装备,没有足够多的科班军官,没有稳固根据地。但我党我军好就好在有毛主席领导,在蒋军强大围攻下不致失败。越军高层没有一个像样的能打的,武元甲是头一号懂军事的,他在陈赓面前只敢自称是团长水平,完全仰望陈赓。而越军整体就是纯粹的游击队,虽然在中国整训了,怎奈为时太短,打仗的本事,终归要在战争中学习提高。

0 阅读:102

东效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