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581年的一天,万历皇帝去慈宁宫请安,太后不在,万历皇帝见宫女王氏眉清目秀,一时兴起便宠幸了她。十月之后,王氏生下皇长子朱常洛。
公元1620年农历八月初一,万历皇帝驾崩后,在太子之位上苦熬了十九年的朱常洛终于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成为了大明朝第十四位皇帝。
面对父亲留下的烂摊子,他颁布了系列政令,准备革除弊政,重振朝纲。然而,就在朝廷上下准备跟着新皇帝大干一场的时候,朱常洛突然驾崩了。
有人说,朱常洛是死于积劳成疾;也有人说,他是死于贪恋美色,万历宠妃郑贵妃为了讨好他,专门给他献上了八位绝色美女;还有人说,他是吃了一种名叫“红丸”的仙丹。
皇帝驾崩,死因成谜,朝野上下陷入一片混乱,可以说,明光宗朱常洛的死亡成为了大明的一个转折点。
那么,朱常洛为何登位仅仅一个月就驾崩了呢?他的死亡背后到底有什么惊天阴谋呢?晚明三大谜案与他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一切,还要从朱常洛的出生开始说起。
01梃击案公元1581年的一天,万历皇帝照常去慈宁宫给李太后请安,当时李太后不在,万历皇帝一时兴起,便宠幸了慈宁宫的宫女王氏。
按照当时的规矩,皇帝宠幸后宫的女人是要给一件信物作为临幸的凭证。大概是万历觉得宠幸宫女并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因此办完事情后就直接提裤子走人了。
不久之后,王氏怀上了身孕,在李太后一再的逼问下,王氏道出了实情。王氏的遭遇让李太后想起了自己当宫女时的情景,又想到自己有大孙子抱了,因此对王氏格外怜惜。
一日,万历皇帝陪李太后用晚膳,席间,便向万历问及宠幸王氏的事情。一开始,万历不肯承认,李太后只得命太监取来了《内起居注》,万历皇帝见状只得如实承认。
为了让腹中的孩子有名分,万历皇帝勉强将王氏封为恭妃。王恭妃也不负众望,最终生下了一个男孩,而这个男孩就是后来的短命皇帝朱常洛。
按理说,皇帝首次得子应该是一件十分高兴的事情,可是皇长子朱常洛却一再遭到万历的嫌弃。
当时,万历皇帝对郑贵妃十分宠爱,不久后,郑贵妃生下皇三子朱常洵,万历皇帝大喜过望,便想将郑氏进为皇贵妃,还与郑氏到大高玄殿祷神盟誓,相约立朱常洵为太子。
万历皇帝此举违背了祖制!在明代,太子不是皇帝想封谁就封谁的。明太祖朱元璋在建国之初制定了一套严格的封蕃制度,成为了明朝的基本国策。
朕惟帝王之子居嫡长者。必正储位,其诸子当封以王爵,分茅胙土,以藩屏国家。
皇位继承遵循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原则。也就是说,皇后所生的嫡长子理所当然的成为大明帝国的合法继承人,若皇后没有儿子,就以皇长子为继承人。
当时,万历皇帝的皇后没有儿子,因此皇长子朱常洛成为了太子之位的最佳人选。可没想到的是,万历专宠郑贵妃,还想将她的儿子立为太子。
大臣们要求万历皇帝必须遵从祖制,双方僵持不下,于是便拉开了长达十五年的国本之争。最后,在李太后的干预下,万历皇帝才将已经二十岁的朱常洛立为了太子。
事后,李太后问万历皇帝为什么不喜欢朱常洛,万历皇帝不屑地说:“彼都人子也!”
帝曰“彼都人子也”,太后大怒曰“尔亦都人子”,帝惶恐,伏地不敢起。
在明朝,宫女被统称为都人。原来,万历皇帝嫌弃朱常洛的母亲是宫女,因此不想立他为太子。太后闻言很是生气,就说,你也是宫女的儿子。
虽然朱常洛在一众朝臣和李太后的支持下坐上了太子之位,可这太子之位坐得也是惊险重重。
公元1603年的一个清晨,内阁次首辅朱赓即启门户,准备乘坐车驾去上朝,突然发现自家门口放着一本册子,封面上写着《续忧危竑议》,朱赓捡起此书翻看,登时吓得魂飞魄散。
他二话不说,立即入宫将此书呈给了万历皇帝,并请求致仕。万历皇帝看过此书后,颇显无奈,但还是拒绝了朱赓辞官的请求。
《续忧危竑议》全文仅三百字,是一问一答的对话形式,意在指责郑贵妃恃宠而骄,意图废太子,另立自己的儿子福王为太子。
而让朱赓胆战心惊的是,书中写明皇帝倚重他是因为他的名字中有个赓字,赓者,更也,是更换太子之意。因此朱赓十分害怕,连忙到万历皇帝面前请辞。
妖书闹得满城风雨,人尽皆知,街头巷尾都在谈论此事。时任内阁首辅的沈一贯与朱赓一样,也被写进书中,吓得门都不敢出。
朝野上下议论纷纷,矛头直指郑贵妃。为了平息风波,万历皇帝下诏,命东厂、锦衣卫以及五城巡捕衙门立即搜捕,务必查出此妖言之出处。
此时,朱常洛也得到了此书,他看完书后十分焦躁。刚当上太子两年便出了这样的事情,虽然此书可以打击郑贵妃的气焰,可若是万历听信谗言,颠倒是非,后果不堪设想。
最终,在妖书案爆发的十天后,东厂抓获了一名形迹可疑的男子皦生彩,皦生彩随即揭发兄长皦生光与“妖书案”有关。
锦衣卫如获至宝,立刻逮捕了皦生光,将他屈打成招。急于平息事端的万历皇帝下令将,皦生光被凌迟处死,家属发配边疆充军。皦生光死后,妖书案就此不了了之。
但是,所有人都明白,皦生光一介落魄书生是绝对没有这个能耐的,但是万历皇帝已经盖棺定论,谁也不敢再置喙。然而,针对朱常洛的陷害还远远没有结束。
万历三十四年五月的一个黄昏,一个身影突然闯进了慈庆宫,他手持一根粗大的木棍,将一个年老虚弱的看守太监迅速击倒,然后直奔太子寝宫而去。
老太监倒地后,失声尖叫,引起了太监们的注意,众人慌忙冲上前去,不由分说将此人擒住。太子朱常洛得知此事后十分震惊,第二天便将事情告知万历皇帝。
梃击案的发生十分诡异,朱常洛身为太子,是大明帝国未来的皇帝,他的寝宫必然守卫森严,一般人根本不可能进去,更何况是手持凶器的陌生男子。
此事传到前朝,朝野上下一片哗然,内阁以及朝中大臣纷纷上书,希望能否彻查此事,万历皇帝随即下令提审此案。
巡察御史刘廷元奉旨彻查此案,不久后,刘廷元复命说,犯人名叫张差,蓟州人,是个疯子,误打误撞闯进了慈庆宫,因为太害怕,所以打伤了人。
此结论一出,遭到了朝廷大臣的非议,万历对这个结果也十分不满。于是,又命刑部郎中胡士相、岳俊声查办此案,然而,这二人得出的结论与刘廷元相差无几。
一个癫狂之人闯入太子寝宫,因为害怕而打伤太监,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时任刑部主事的王之寀无论如何也不能认可这个结果,于是带着重重疑问,他决定一查到底。
一查之下发现,前两次审讯的官员有着非同寻常的关系。据《明史王之寀传》记载:
士相、永嘉与廷元皆浙人,士相又廷元姻也。
刘廷元与胡士相都是浙江人,还是姻亲,最重要的是,这两人都同属“浙党”。明朝中期后,党争愈演愈烈,官员们抱团取暖,党同伐异,浙党便是其中重要的一派。
王之寀摸清关系之后便立刻去了刑部大牢,当时正巧碰上狱卒给犯人送饭,王之寀便隐藏在暗处观察着张差的一举一动。
只见张差接过饭菜后,平静地准备吃饭,然而这个所谓的疯汉居然用自己的衣服擦了擦筷子,这一举动让王之寀十分惊讶,他瞬间明白张差是在装疯。
不久之后,王之寀便下令重审张差。刑部大堂中,张差因为莫名其妙被重审很是心虚,但是不管王之寀如何审问,张差都不回答,只是疯疯癫癫地笑着。
王之寀见张差仍是咬紧牙关,不愿说出实情,于是说道:“你不说话也罢,来人,传马三舅上堂。”
张差一听马三舅三个字立刻不安起来,因为马三舅是他亲戚,对他的行为了如指掌。张差知道再也瞒不住了,于是轻声说道:“大人,我愿意说,但是我不敢。”
王之寀闻言,心中一惊,于是他立刻挥挥手,让手下人回避,只留下两个人控制张差。随后,王之寀问道:“到底怎么回事,你如实说来。”
张差回道:“小人名叫张差,小名张小五。因为家中无田,只能靠砍柴为生。一天,一个老公公找到我,说只要我做成一件事就给我良田三十亩,于是我就跟着他来到了京城。期间又遇到另一个老公公,他带我进了宫,来到慈庆宫前,给了我一根木棍,让我见人就打。”
听到这里,王之寀耳中如晴天霹雳,他明白,这不是一场突发的偶然事件,而是精心策划的谋杀案。于是,王之寀厉声问道:“继续说,还有什么?”
张差继续说道:“他说见一个就打死一个,到时候他们能把我救出来。于是,我便走了进去,打了一个人后便被抓了。”
王之寀大惊失色,又问道:“是谁指引你去慈庆宫的?他们的目的是什么?”
张差见状,轻声说道:“是刘公公和庞公公,他们让我进去打小爷。”
此话一出,在场的众人都倒吸一口凉气。大家都明白,张差口中的庞公公和刘公公便是郑贵妃身边的太监庞保和刘成,而小爷便是太子朱常洛。
王之寀随即将调查的结果呈报给了万历皇帝,有了妖书案在前,郑贵妃的心思昭然若揭,几乎在一瞬间,所有的矛头都指向了郑贵妃。
此时的郑贵妃在得知张差交代出庞保和刘成以后,也吓得瘫软在地,他连忙想万历皇帝请罪,保证自己绝不会做出这种事情。
但是,此时的万历皇帝也不敢再公然包庇郑贵妃,怒道:“群情激愤,朕也帮不了你,你自去求太子吧!”
郑贵妃闻言,立刻前往慈庆宫向朱常洛请罪。
朱常洛见郑贵妃涕泗横流,言语恳切,便心生恻隐之心,宽恕了郑贵妃,更是直言此事是庞保和刘成所为,与郑贵妃无关。
不久之后,万历皇帝便下诏将张差择日问斩。五月二十九日,张差被凌迟处死,十几天后,庞保和刘成也死于狱中,至此,历时一个月的梃击案就此落下帷幕。
梃击案是明末三大案的第一案,大臣之间的互相攻讦引起的党争,太子与郑贵妃之间的间隙,大臣与皇帝之间的博弈,都使得大明王朝千疮百孔,乌烟瘴气。
梃击案,有人说是太子为了打击郑贵妃的集团所制造的,也有人说是东林党人为排除异己所构建的,但究竟是谁指使张差的,众说纷纭,并无定论。
盛世出祥瑞,乱世出妖孽,梃击案疑云还未消散,又一桩疑案即将在波云诡谲的大明深宫开始上演。
02红丸案公元1620年的农历九月初一,天刚蒙蒙亮,只见一个小太监跌跌撞撞地从明光宗朱常洛的寝宫中跑出来,一脸惊慌地喊道:“皇上驾崩了。”
天子驾崩,死因蹊跷,明末三大案之一的红丸案爆发了,而第一个被怀疑的对象便是万历皇帝的宠妃郑贵妃。
当初,郑贵妃为了让自己的儿子朱常洵登上皇位,使尽了各种阴险手段,视朱常洛为眼中钉、肉中刺。
万历皇帝临死前,郑贵妃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催促万历将她立为皇后,可是万历皇帝只留下口谕便崩逝了。
朱常洛登基后,却将册封之事推给了礼部,不久后,礼部尚书便以“有违祖宗的典章制度”为由上疏,朱常洛顺水推舟将此事压了下来,之后再没提起。
对此,郑贵妃又气又恼,但她绝不会就此妥协。
不久之后,善于心计的郑贵妃放下身段,开始讨好朱常洛最宠爱的李选侍。两人一个想当皇后,一个想当太后,一拍即合,统一了战线。
之后,李选侍经常在朱常洛面前替郑贵妃说好话。此时的郑贵妃也明白,光有李选侍一个人吹枕头风是不够的,她还是要投其所好,取其欢心。
随后,她在数千宫女之中挑选了八个绝色美女,将她们进献给了朱常洛。虽然这份厚礼带着浓浓的讨好意味,但是人生充满压抑的朱常洛不顾与郑贵妃的恩怨,笑纳了这份厚礼。
温柔乡就是英雄冢,朱常洛得到美女后一头扎进了温柔乡里,开始夜夜笙歌朱常洛的身体本来就比较虚弱,白天忙着处理政事,晚上沉溺女色不能自拔,身体很快就撑不住了。
据清代学者李逊之《泰昌朝记事》记载:
是夜,连幸数人,圣容顿减。
登基的第十天,朱常洛病倒了,在御医的医治下并无明显好转。就在这时,一个名叫崔文升的太监献上了一个良方,此人掌管御药房,对药理有一定的了解。
朱常洛为了尽快恢复身体,于是服下了崔文升开出的药,没想到竟让他一晚腹泻了三四十次。原来,太监崔文升开出的药是大黄,这就是一种泻药而已。
朱常洛因为纵欲过度导致身体虚弱,本应该用固本培元的药,但他轻信了崔文升的医术,吃下了他开的泻药,无疑是雪上加霜,经过一夜的折腾,朱常洛的身体一下子就垮了。
这时,时任兵科给事中的东林党官员杨涟前来拜会内阁首辅方从哲,催促他入宫探望皇上,打听皇上的近况。
方从哲却拒绝了杨涟,他知道,朱常洛忌讳别人说他染病,就算是前去探望,近身的太监也不敢将真实情况传达。
杨涟则劝说道:“宋仁宗患病,宰相向太监询问皇上的病情,太监们不肯说,宰相说莫非你们想图谋不轨,太监一听害怕了,将皇上的病情和盘托出。大人前去探望,也可这么说,我就不信太监不敢传达。何况,皇上龙体虚弱,大人此时更应在内阁住下,为皇上分忧。”
第二天,方从哲在杨涟的催促下只好进宫请安,并在内阁住了下来。不久,皇上服用太监崔文升的药导致病情加剧的消息传出,外廷舆论汹涌,纷纷指责崔文升是受郑贵妃指使。
随后,杨涟上疏弹劾崔文升胡乱用药,请求彻查幕后主谋。东林党人的这份奏疏无疑是一把利剑,刺向了郑贵妃与宦官集团。
事实上,东林党人的猜测是有依据的。崔文升曾经侍奉过郑贵妃,万历皇帝驾崩后,郑贵妃便将崔文升送到了朱常洛的面前,让他侍奉新皇。
而朱常洛也没有在意崔文升与郑贵妃之间的关系,重用崔文升,将他任命为司礼监秉笔太监,监管御药房,可谓是位高权重。
可崔文升终究还是辜负了朱常洛的信任,在给朱常洛治病的过程中,他明知道大黄是猛药,仍然给朱常洛服用,导致其腹泻不止,一病不起。
然而,这终究只是东林党人的猜测,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崔文升联合郑贵妃蓄意谋害皇上。最终,崔文升因用错药被赶出皇宫,郑贵妃也只是被收回了册封皇后的成命。
崔文升事件发生后,在深宫斗争中挣扎成长的朱常洛变得格外敏感,他害怕再次遭到宫内人的暗算,于是下令广召宫外的名医来为自己看病。
然而,诏令下达后,来的并不是名医,而是鸿胪寺一位名叫李可灼的官员,并称有仙丹要进献给朱常洛。事关重大,太监们不敢擅自做主,便将此事禀告给了首辅方从哲。
方从哲见李可灼进献的是一种名叫“红丸”的仙丹,且来历不明,不敢给朱常洛使用,于是便将李可灼赶出了皇宫。
农历八月二十九这天,方从哲奉诏来见朱常洛。只见病榻上的朱常洛面容憔悴,和他登基时意气风发的样子判若两人。
朱常洛自知身体可能无法恢复,言语间竟开始交代起了自己的后事,这让方从哲十分意外,正想劝慰时,朱常洛问起李可灼进献仙丹一事。
方从哲闻言一阵错愕,他不清楚皇上是怎么知道李可灼进药一事的,又是谁将此事透露给了皇上。面对皇帝的询问,大臣们三缄其口,他们明白,万一有闪失,大家都要陪葬。
方从哲见状,只好劝谏道:“鸿胪寺丞李可灼自称有仙丹,但是臣等不敢相信,故没有进献给皇上。”
朱常洛闻言,急躁地说道:“太医无用,仙丹又不可信,难道只能叫朕等死不成?再说,此仙丹纵然不能治病,也不会要命吧,你传旨下去,朕要试试那仙丹。”
在大明朝的历任皇帝中,服用丹药的风气从未消退过,朱元璋、嘉靖和万历皇帝都是如此,更何况,此时的朱常洛在生死关头,更是寄希望于灵丹妙药。
其实,如果朱常洛此时不再胡乱用药,听御医的话好好治病,尚且还有一丝生机,可是他执意要试一下李可灼所献的仙丹红丸。
第二天,病急乱投医的朱常洛不顾朝臣们的反对,坚持将李可灼召了宫。见李可灼长得仙风道骨,对自己的病因说得头头是道,朱常洛更是坚信红丸能治好他的病。
方从哲听闻消息匆匆赶来,可仍然没能改变朱常洛的主意,于是方从哲建议,找两个人来试药,若是没有不良反应,才可用药。
朱常洛无法,只得答应方从哲的请求。随后,内侍找来了两名小太监,让他们相继服下了红丸,结果,他们并没有什么不良反应。
见此情况,朱常洛立刻服下了红丸,半个时辰后,奇迹果然出现了。朱常洛只觉遍体清凉,再无虚弱颓败之感,他不由开心地说道:“果真是仙丹,李可灼,你是个忠臣,是个忠臣!”
众大臣见皇帝病情好转,便都退到宫门外等候。没多久,近侍出来传话,说皇上服用红丸后“暖润舒畅,思进饮膳”,群臣们听后如释重负,纷纷告退离去,只留下几名御医和李可灼。
傍晚时分,方从哲等人前来问安,正好见李可灼从寝殿出来,于是问道:“皇上现在情况如何了?”
李可灼回答道:“回大人,皇上恐药力不足,刚才又进了一颗红丸。不过现在皇上精神尚好,大人不用担心。”
方从哲听闻皇上连着吃了两颗红丸,不免有些提心吊胆。但好在朱常洛的身体并没有出现不适,众人都认为是红丹起了作用。
然而,令众人没想到的是,农历九月初一的清晨,朱常洛驾崩的消息传遍了紫禁城。
新君继位仅仅一个月就驾崩,朝廷上下一片哗然,随之而来的是各派官员借红丸案相互陷害,倾轧,事情闹得越来越大,内阁首辅方从哲也因此丢了官。
原来,朱常洛死后,东林党人便借题发挥,打击政敌,属于浙党一员的方从哲被他们抓住了把柄。朱常洛去世的当天,方从哲竟拟旨赏赐了进献红丸的李可灼,实在有同党嫌疑。
于是,东林党人将矛头直指方从哲,直言他虽无弑君之心,却有弑君之罪,欲辞弑君之名,难免有弑君之实。
方从哲为示清白,只得辞官回家。然而,朝廷之上的争斗并没有因为方从哲的离开而平息,拥护朱常洛的大臣和拥护郑贵妃的大臣仍斗得不可开交。
一方认为,朱常洛是被人谋害的,而郑贵妃就是幕后凶手;另一方则认为朱常洛是因病去世。双方互相弹劾,朝廷内一片乌烟瘴气。
新登基的皇帝朱由校见事情越来越严重,只好匆匆将李可灼治了罪,也不再追究背后是否有人指使。至此,红丸案成了大明深宫中的一桩谜案。
短短两个月的时间,万历和泰昌皇帝先后驾崩,大明王朝陷入了严重的政治危机。曾经的利益平衡被打破,权力该如何整合,百官该如何自处?
所有的朝臣都在紧盯着刚登上皇位的朱由校,于是,一场围绕新皇帝控制权的移宫案爆发了,大明皇宫再次陷入纷争的漩涡。
03移宫案一日,李选侍正因为皇帝的离去而暗自落泪。这个女人虽然只是个选侍,在后妃的级别中仅仅排在倒数第二,但她却是先帝最宠爱的妃子。
然而,她此时并不是真的在悼念皇帝,她真正悼念的是曾经触手可及的权力和地位。就在李选侍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魏忠贤出现了,此时的他还只是一个普通宦官,名叫李进忠。
他看出了李选侍的野心,也想借此机会平步青云,于是他旁敲侧击道:“娘娘,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娘娘是皇长子的养母,将来皇长子还需要您辅政呢!”
李选侍听了李进忠的话立刻受到了启发,只要控制了皇长子朱由校,做不成皇后,还可以做皇太后。况且,朱由校此时还小,对朝廷之事一无所知,将来整个大明还不是在自己手中。
想到这里,李选侍一扫先帝驾崩的阴霾,整个人明朗起来,随即吩咐内侍将皇长子带来身边看管。
与此同时,另一个人也陷入了深深地悲痛中,他就是杨涟。他是真心为朱常洛的崩逝而感到难过,因为他一个小小的七品兵科给事中居然在皇帝临终前得到了垂青。
杨涟入朝为官后,常常直言上疏,言辞激烈,同僚们都觉得他会受到朱常洛的惩罚,可朱常洛不仅没有治他的罪,反而在临终前常常召见他。
朱常洛重病缠身时,他意识到直言不讳的杨涟是个可靠之人,于是便委以治国和照顾皇长子的重任,因此,杨涟也成了顾命大臣中的一员。
可此时的杨涟还不知道,他即将面对的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局面。
当时,得知皇帝驾崩的消息后,杨涟便匆匆赶往皇宫。前来吊唁的大臣们还未到齐,众人就开始讨论起了善后的事宜。于是便有人提议,将皇长子交给先帝指定的养母李选侍照顾。
杨涟听后立马反对,他提醒众人,李选侍曾经逼迫先帝立她为皇后,如此心机深沉,野心勃勃地女人,如何能照顾好皇长子呢。
杨涟明白,他的此番话必定会传到李选侍的耳中,但是为了大明的未来,他不得不说。
大臣们到齐后,众人准备先去灵堂祭奠先帝,但是让他们没想到的是,他们身为顾命大臣,却被十几个小太监拦了下来,连乾清宫的门都不让进。
杨涟见小太监们死死地拦住宫门,厉声质问道:“如今皇上驾崩,你们却拦在宫门口,不让众臣子入宫哀悼,居心何在?”
小太监见状,只说道:“我等不过奉命行事。”
杨涟听罢,又继续质问道:“尔等是奉谁的命?我们乃顾命大臣,奉的是皇上的命,你说,要听谁的?”
太监们被问得哑口无言,自知理亏,也不敢再争辩,只好悻悻地让开了。得知大臣们闯宫,李选侍急忙命人将朱由校藏好,她绝不允许他跟朝臣们见面。
此时,杨涟带着众人闯进乾清宫,见到了驾崩的朱常洛后,他突然发现,皇长子朱由校居然不在殿中,于是大声问道:“皇长子呢?皇长子在哪儿?”
此时,站在皇帝棺椁旁的太监王安悄悄地凑上前去,说道:“暖阁,皇长子被李选侍藏在暖阁了。”
杨涟听完惊诧不已,他没想到一个小小的后妃竟然敢藏匿未来的天子,于是他当即准备前去暖阁要人。
王安见状连忙将他拦下,说道:“大人,皇宫内不好硬闯,不如让她主动交出皇长子。”
杨涟听罢,焦急地问道:“此人居心叵测,不找她要人,她是绝对不会放手的,如何能让她主动交出皇长子?”
王安见状,安抚道:“大人,不如让老奴去试试?”
杨涟无奈,只得点头答应。
王安曾是朱常洛的伴读,对朱常洛是忠心耿耿。朱常洛登基后,他也一跃成为掌管宫中大权的司礼监秉笔太监。
他向来与东林党人亲近,杨涟就是东林党中的一员。相反,他对仗着皇帝宠爱趾高气昂的李选侍却十分讨厌。如今,李选侍胁迫皇长子,他自然要帮助杨涟要出皇长子。
但是王安明白,自己终究只是一个太监,李选侍自然不会听他的话。但是,他入宫十几年,深谙世事,对于李选侍的心思自是猜的八九不离十。
于是,在见到李选侍后,他便说道:“娘娘,诸位大臣要见皇长子,见不到是不会罢休的。您不如让皇长子去安抚一下他们的情绪,况且,先帝的丧事还需要皇长子处理。”
李选侍听了王安的话,拒绝道:“先帝驾崩,皇长子悲痛难忍,身体虚弱,恐怕是不能去安抚诸位大臣了,至于先帝的丧事,我相信诸位大臣会办好的。”
王安听罢,有继续劝道:“娘娘,皇长子是皇储,只有面见朝臣才能名正言顺登基为帝。您想,这深宫中不知有多少人觊觎皇位,若皇长子不能及时继位,让别人得逞了,那可就得不偿失了。您现在将他藏起来没有用,不如让他出去见一见朝臣,见完就回来了。”
王安将利害关系分析的头头是道,李选侍也觉得很有道理。她明白,若是皇长子不能成为皇帝,那她的太后之位也就没了,那拴着皇长子也就没用了。
于是,李选侍挥挥手,让内侍将朱由校带了出来,交给了王安。王安见到皇长子后,内心一阵激动,牵起朱由校的手就快步向外走去。
李选侍见王安慌慌张张地离开,察觉到自己上当了,于是急忙喊来李进忠追回朱由校。
而此时,杨涟等大臣正焦急地等待着,当他看见王安带着朱由校出现后,不由分说拉起朱由校便一路狂奔而去。
没有跑出多远,李进忠便带着众多内侍追了上来,拦住了杨涟的去路,随后呵斥道:“少主年幼,怕见生人,你们要将他带到哪里去?”
李进忠说罢,伸手便要去扯朱由校,杨涟见状怒喝道:“大胆,阻挡圣驾,你该当何罪?”
此时的朱由校还没有搞清状况,见李进忠疾言厉色,吓得几乎要哭出来。杨涟见朱由校如此软弱,又高声说道:“殿下是群臣之主,四海九州莫非臣子,何须害怕。”
李进忠闻言,也不敢再动手,只好乖乖地退了下去,谁知李选侍又带着人追了过来,杨涟知道不能再等了,于是连忙和几个大臣扛起朱由校离开了乾清宫,奔向文华殿。
当时,杨涟已经四十八岁了,其他几位朝臣也已经五十多岁了,几位老臣扛着未来天子在宫内狂奔的景象,也是前所未有。
大臣们将朱由校拥入文华殿后,行三叩五拜之礼,坐实了朱由校的皇帝之位。可此时,乾清宫还被李选侍霸占着,朱由校只好暂居东宫慈庆宫。
按照当时的规矩,乾清宫是皇帝的寝宫,朱常洛去世后,先帝后妃就要搬出去,给新君腾地方,正名分,别尊卑,好让新帝行使权力。
但是,李选侍显然是不想将乾清宫腾给朱由校。因为她已经丢了朱由校这张牌,她的野心告诉她,现在唯一的希望就是乾清宫了。
在内廷,乾清宫是皇帝的寝宫,它与外廷的皇极殿一样,是帝王权力的象征,这一点李选侍也非常清楚,所以她决定死守乾清宫,等到新皇登基。
就在李选侍谋划下一步的同时,朝廷众臣也在商讨新皇帝登基的日子,为了以防万一,有大臣便提出今天就将事情办了,却遭到了杨涟的反对。
他认为,不管是先皇的丧事还是皇帝登基的日子,都应该选个黄道吉日。最终,大臣们将登基的日子选在了几天后。
可让杨涟没想到的是,这个决定险些断送了好不容易争取来的局面。
这天,李进忠来到慈庆宫,说是奉李选侍之命,以后所有奏章都必须先呈送给李选侍,而后再呈送朱由检阅览。得到这个消息后,杨涟后悔不已。
他意识到事态严重,于是立刻上疏,督促朱由校下旨让李选侍移出乾清宫。于此同时,都察院巡城御史左光斗也上疏此事,可他的奏章却直切要害。
武氏之祸,再现于今,将来有不忍言者。
李选侍看过奏章后怒火中烧。
武则天不仅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还是唐太宗和唐高宗两代帝王的妃子。左光斗在奏章中将李选侍比作武则天,暗示她不仅贪图皇权,还有意与朱由校行不伦之事。
事情发展到这,杨涟已经将后宫与前朝的斗争放到了明面上,他此时需要的便是朱由校的一纸诏书,便可以将李选侍赶出乾清宫。
然而,朱由校从小就不受重视,更是没读过什么书,性格也十分软弱,尤其惧怕李选侍,因为他的母亲王才人就是被李选侍欺负死的。因此,他在看到杨涟的奏章后犹豫不决。
此时,大太监王安看出了朱由校的担心,于是劝说道:“殿下,李选侍既不是皇后,又不是您的生母吗,如今住在乾清宫实在有违礼法。如今,朝臣们上疏让李选侍移出乾清宫也是为了大明的安定啊!”
此外,王安还将武氏之祸婉转的讲给朱由校听,朱由校此时才明白李选侍的别有用心,于是一改往日的懦弱,立刻下旨让李选侍移居仁寿宫。
可是,即便朱由校下了旨意,李选侍仍是不愿移宫,此时的她有些慌不择路,居然派李进忠再去找杨涟谈判,希望杨涟能同情她,为她的后半生考虑。
可是,杨涟仍是严辞拒绝了李选侍的请求,更是直言,若不移宫,宁死不去。此时的李选侍终于明白,这是一个多么可怕,敢玉石俱焚的对手。
公元1620年,九月初五,李选侍怀抱自己所生的八公主仓促离开乾清宫,移居仁寿宫内的哕鸾宫。
第二天,朱由校正式登基,年号天启。杨涟终是不负先帝所托,将朱由校扶上了皇位。
李选侍虽然已经移宫,但是斗争并未结束。
移宫数日后,哕鸾宫突发大火,经过奋力抢救,众人才将李选侍母女救了出来。此时便有反对移宫的官员散布谣言:选侍投缳,其女投井。
还声称“皇八妹入井谁怜,未亡人雉经莫诉”,以此来指责朱由校违背孝悌之道,这在“以孝治天下”的大明是很严重的罪名。
于是,朱由校在杨涟等人的支持下反驳了这些谣言,并说道:“朕令停选侍封号,以慰圣母在天之灵。厚养选侍及皇八妹,以遵皇考之意。尔诸臣可以仰体朕心矣”。
最终,李选侍在不甘又无奈的叹息中,结束了权力争斗。
至此,“移宫”风波才落下帷幕。然而,各方势力的争权夺利终使得国家朝纲不振,大明王朝开始走向了纷乱和衰亡。
04最后明光宗朱常洛的一生都在战战兢兢地活着,他从小不得父爱,成为太子后又身陷党争和皇权交替的问题,历经妖书案、梃击案和红丸案。
就连他死后,移宫案也充斥着他的身影。他的宠爱的嫔妃,他信任的朝臣,无人为他哀悼。可以说,他的一生充满了压抑和禁锢。
其实,不管是梃击案、红丸案还是移宫案,这一切都是国本之争的延续,朱常洛的上位和死亡都是党争的结果,而这一切的缔造者都是万历皇帝。
然而,即便朱常洛被父亲不喜,被朝臣利用,被后妃陷害,经历了无数的不公,他也并未就此沉沦,成为一名昏君、暴君。
朱常洛的一生是毁誉参半的,他在位期间,任用贤臣、革除弊政,罢除矿税、榷税,拨乱反正,重振朝廷纲纪,可以说是一位明君。
因此,《明史》曾赞赏明光宗:
光宗潜德久彰,海内属望。而嗣服一月,天不假年。措施未展,三案构争。党祸益炽,可哀也夫!
可是,他身为帝王沉湎酒色,纵欲淫乐,导致身体日益羸弱,最终只做了一个月的皇帝,也不免让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