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100位传奇诗人的一生》大型文化纪录栏目
▼
孟郊,字东野,一个穷了大半辈子的官二代,父亲孟庭玢曾任昆山县尉。
据“孟氏族谱”载,孟郊是孟浩然的族孙,都是“亚圣”孟子的后人,于是便有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学者,为孟浩然附会了一首《示孟郊》:
钟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
尔其保静节,薄俗徒云云。
这首诗也许是孟浩然所作,但绝无可能是写给孟郊的,因为孟浩然死后第11年,孟郊才出生。
并且,除了孟氏子孙后续的族谱以外,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孟郊与孟浩然有直接关系。
孟浩然出生在襄阳,故有别称“孟襄阳”,而孟郊则出生在湖州武康,郡望在平昌,也就是今天的山东临邑。
自然,孟郊能成为孟浩然的后裔,也不是什么坏事,毕竟天下出一姓,皆是龙的传人。
提起孟郊,首先能想到的就是他那首《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首诗可谓人尽皆知,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曾要求我们背诵过,百善孝为先,这是我们的传统美德。
不过,在这首诗背后,却有一个漫长且心酸的故事。
孟郊的父亲在他10余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孟郊为长子,身下还有两个弟弟,即孟酆和孟郢。
唐代不像现代社会这么多元,如果不当官,很快就会断掉经济来源,因为他们无法经商。你想做点小买卖维持生计也可以,但是你和你子孙就不能参加科举考试。
而他们这些但凡有点声望的氏族子弟,又不可能去种田,有辱门楣,那么就只剩下一条路可以走,那就是入仕。
所以纵观有唐一代,几乎所有父亲早逝的诗人,大多都穷,除非他的父亲官五品以上,才可以凭借门荫承恩,继续吃皇粮。
孟郊的父亲仅仅是一个小县尉,所以父亲故去后,家庭一下就陷入了困苦的境地。幸好,孟郊的母亲出“河东裴氏”,是大家闺秀,本着“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理念,想尽一切办法供孩子读书,并努力操持家务。
在孟郊及冠之间,孟母给他成了家,又送他入嵩山苦读,为将来参加科举做准备。学有所成后,孟郊开始游历四方,并结识了韦应物、皎然、陆羽等名士。
为何孟郊不直接去参加科举考试?这很有讲究。
唐代科举试卷不糊名,这就难免有人走后门,所以当时流行一种风气叫“行卷”,亦称“干谒”,说白了就是凭诗文拍高官显贵的马屁。唐代五品官及以上,皆有举荐之责,举荐的人越厉害,高中的可能性越大。
比如王维,举荐他入朝的就是玉真公主,所以他以状元登科;李白也是经过玉真和贺知章、道士吴筠等人交口称赞,才被召入翰林。
可就在孟郊“行卷”之时,“泾原兵变”爆发,朝局动荡,这不但影响了他的诗风,对他的仕途影响也很大,直到41岁才取乡贡,后赴长安参加科举。
但是这一次,他落榜了,故作诗《落第》以抒怀:
晓月难为光,愁人难为肠。
谁言春物荣,独见叶上霜。
次年再考,依然不中,这对他的打击很大,就又写了一首《再下第》:
一夕九起嗟,梦短不到家。
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
屋漏偏逢连夜雨,两次科举都名落孙山,已经够让他难过的了,偏偏孟郊又经历了丧子之痛:
一闭黄蒿门,不闻白日事。生气散成风,枯骸化为地。
负我十年恩,欠尔千行泪。洒之北原上,不待秋风至。
这是孟郊为幼子写的悼亡诗,从那以后,孟郊心灰意冷,一度无意仕途。四年后,在母亲的鼓励下,孟郊才再次来到长安,第三次参加科举,终于高中。兴奋之情难掩,便挥笔写下了那首《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这一年,孟郊已经46岁,人生过了大半,经历无数挫折后,梦想成真,所以从诗中我们也能读出那种快意,甚至在1000多年后,“一日看尽长安花”俨然成了无数莘莘学子的梦想。
也就是在此间,孟郊结识了韩愈、张籍、李观等人,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值得一说的是,孟郊登科后,第一时间东归,把高中的消息告诉了母亲,以慰母亲这么多年的辛苦。此时,孟母已经年迈,为了照顾母亲,孟郊并没有着急选官,而是一直侍奉在身侧。
公元801年,在母亲的催促下,孟郊才来到洛阳,参加了吏部铨选,授溧阳县尉。随后,孟郊便把母亲接来与自己同住,他的《游子吟》就是作于得官后。
实际上,孟郊对这个官并不满意,觉得品阶太低,想当初杜甫获授河西尉时亦曾写: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
因此,孟郊向吏部提请再派一人来充任,自己宁愿领半俸。在任期间,孟郊常一个人跑到河边独坐,徘徊赋诗,极少参与政务。所以得官后的孟郊依然很穷。
公元804年,孟郊秩满,未再选官,直到两年后得兵部尚书郑余庆赏识,荐为水陆运从事,试协律郎。从那以后,孟郊便定居在洛阳,生活也逐渐得到了改善,稍稍富裕了一点。
此时,一个比他之前更穷的人找到了他,为他写了一首诗:生平面未交,永夕梦辄同。
这个人就是贾岛,孟郊苦吟路上的知己,一个诗囚,一个诗奴,两人相差28岁,却成为了忘年之交。
公元814年,郑余庆改官兴元尹,表奏孟郊为兴元军参谋,试大理评事,可是刚到任不久后,孟郊就病逝了,终年64岁。
他死后,好友韩愈、张籍、贾岛等人在洛阳为他设灵堂吊唁,韩愈亲手撰写了墓志铭,并在张籍的提议下,私谥孟郊为“贞曜先生”。
这就是孟郊的故事,苦寒半生,“诗囚”自缚,笔下虽多有悲音,但对后世诗坛影响很大。他的孝名,千古流芳,百世长存。
了解更多古代诗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