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一首诗看透人生,活得通透

飞兰说情感故事 2024-12-07 05:26:28

公元815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刺客暗杀武元衡和裴度,武元衡当场身亡,裴度因有侍卫挡刀,仅头部受了一点伤。

时武元衡任宰相,裴度为御史中丞。

这件事说起来也挺有意思,此前淮西节度使吴少阳病死,其子吴元济秘不发丧,以父亲的口吻上了一表,请求留后。

但宪宗皇帝一眼就看透了吴元济的小心思,故不允,所以吴元济就起兵反了。因此,宪宗李纯派武元衡前去平叛,又擢裴度为“安抚使”负责游说。

这件事原本和李师道没什么关系,可他的师爷却跟他说,城门失火,难免会殃及池鱼,所以李师道就派刺客入了京师。

当朝宰相被刺死在家门口,这必然是一件轰动朝野的大事,可朝中许多大臣都被李师道收买了,反而劝宪宗息事宁人,勿要深究。

白居易听说这件事后很生气,同时又因为他和武元衡、裴度都是好友,所以越级上表,谏言严惩凶手。

于是,被李师道收买的大臣们不干了,就弹了白居易一章,说他的诗有伤教化,制造了一场小小的文字狱。这件事本构不成什么罪名,但他还是被贬为江州司马。

之前,白居易的母亲因赏花坠井,不幸离世,而白居易笔下有“新井诗”一首,这也是他遭贬的原因,属实有点冤。

所以白居易很不服气,赴任途中想起了好友元稹当初被贬官时,写的吐槽诗五首,也按韵写了五首唱和,题为《放言五首》,而我们今天要讲的,则是第五首:

泰山不要欺毫末,颜子无心羡老彭。

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

何须恋世常忧死,亦莫嫌身漫厌生。

生去死来都是幻,幻人哀乐系何情。

诗中的“颜子”指孔门弟子颜回,七十二贤之首,终生未仕,安贫乐道,其操守为人所敬。而“老彭”则指老子和彭祖,都是道家代表人物。

所以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是:

泰山不要仗着自己高大,就欺负那些山陵小丘,每个人的志向不同,就像颜回不会羡慕彭祖和老子一样,因为他有自己的追求。松树即便长了千年,最终还是会化为朽木,木槿花虽然花期短,但开过一日也灿烂;

想通了这些,就不会再忧生忧死,更不会因为自己遭遇挫折,一时落魄而厌弃生活。要知道,人生就像一场大梦,一切都是虚幻,所以这些惆怅的情绪就抛一边吧,生亦何欢,死亦何苦?

白居易这首诗,的确很通透,而且他也做到了随遇而安,不再患得患失。到达江州后,白居易就在庐山香炉峰北建造了一座草堂,与好友刘十九(刘禹锡的堂兄)吟风弄月,好不潇洒。

后来复官,白居易更是活得自在,宁可出朝任杭州刺史,也不愿参与那些争斗,还收了樊素和小蛮两位绝世美女做家伎,每每泛舟西湖,相当快活。

而这一切,自然源于他对人生的认知。

一次贬官,让他看清了朝堂之争,可以说毫无正义可言,自己挺身而出,反而遭到诬陷。可白居易想通了,不再纠结这些,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正如他在诗中所写: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

这才叫活在当下,尽情享受生命的每一天,不争万年,只争朝夕。而且,这两句诗也颇具禅理,这世上本就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如果它盛开,它就会凋零;如果它流动,它就会流走。

名利和富贵同样如此,没有谁会一直发达,都会遇到低谷。

但人却可以选择另一种活法,不求恒久,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忧。流星划过夜空,虽然只有一瞬间的灿烂,但它终究是有自己的高光时刻。

而那些陷入生活迷局的人,为了一点利益就放弃原则,活得蝇营狗苟,这辈子从未安心过,又有何意义呢?

“何须恋世常忧死,亦莫嫌身漫厌生”,这句便是白居易的感悟,放下那些公平和不公平,看淡所得和所失,一切顺其自然。与其愤世抱怨,不如修身养性,乐在逍遥。

况且,浮世万千,皆如镜中花水中月,梦醒了,一切成空。

那么,就不要再悲叹过往了,丢掉所有的坏情绪,揽一溪风月,醉一世长歌,这才是真正的清透。

人生最好的状态就是,心中有故事,脸上无风霜。

大唐白乐天,把一辈子活明白了!

了解更多古代诗人的故事:

1 阅读:47

飞兰说情感故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