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姬健康
近期(今年7月)有位自称“新秦学开山人”的作者上传多篇对《梦稿本》(即《乾隆抄本百廿回红楼梦稿》,又称“杨藏本”)的研究文章,引起红学爱好者的注意。他的解析过程颇有新意,但得出的判定是值得商榷的,比如说“杨藏本”是一切《红楼梦》古抄本的母本,尤其是最终结论,《红楼梦》第一作者是废太子胤礽、第二作者是康熙孙弘暟,荒诞不经,全无史实依据,与其他几十个《红楼梦》作者一样,是拍脑袋的产物,没有一丝史料证据和文化根基可言,不值一驳。
“杨藏本”的收藏者杨继振身处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是清代晚期的著名收藏家,主要是金石和书籍,尤爱印章,自个的藏书章多达近百枚(见沈治钧《杨继振事迹述考》一文,载《红楼梦学刊》2024年第1辑)。
“杨藏本”上除了有杨继振的题签外,另有三人的题签,前为次游(秦光第),有印章,后为于源,也有印章,中间有个称“堇堇重订”的,因是草字,也有可能是“董之”或“董二”,无印章,无法查证。至于第78回回末“兰墅阅过”四字是不是高鹗亲笔,沈治钧不置可否,而贾穗《试谈杨继振和杨藏本〈红楼梦〉的题记》(见《红楼梦学刊》1996年第1辑)一文认为“兰墅”两字与杨继振亲题手迹一致,应是杨所题签,此事学界尚无定论。
“杨藏本”原件除了封面题“乾隆抄本百廿回红楼梦稿”(这是后人整理印行者所题),在正文前面相继有四张题签页,依次为:
红楼梦稿本 佛眉尊兄藏 次游签 次游印章 幼云藏章(杨继振字幼云)
红楼梦稿 己卯秋月堇堇重订 又云考藏印章 猗欤又云印章 江南第一风流公子印章
兰墅太史手定红楼梦稿百廿卷内阙四十一至五十十卷据擺字本抄足振记 又云印章两枚 杨继振印章
红楼梦稿 咸丰乙卯古华朝后十日 辛白于源(华通花,也可能是净字) 于源印章
根据时间顺序和常理,谁最先藏有本书卷谁的题签排在前,这也无可厚非,“佛眉”无疑是最早收藏者,这是学界公认的。原件上因有硃批“兰墅阅过”四字和“兰墅太史手定红楼梦稿”题签,学界将“杨藏本”认定为比“程甲本”和“程乙本”更早的抄本,这是合乎情理的。“新秦学开山人”考证认为,“堇堇重订”的落款时间“己卯秋月”当是在乾隆年间。在此,先要纠正他的一个错讹,其将“己卯”的“卯”草字看成“丑”字,误认“己丑”(1769)年,通过“卯”草字库的对比 ,可以认定为“卯”字,要比“程甲本”和“程乙本”刊行时间又提早了10年。由此推之,“佛眉”更早,起码是乾隆己卯年(1759)前的人,于是他找到了一个史书上有记载的人,康熙年间的一位书画篆刻家、僧人佛眉,是顺治江南名僧、诗人兼篆刻书画家丁元公的法裔弟子,其简历记载在晚清人叶为铭的《广印人传》上:
佛眉,[清]僧。丁原躬法裔。篆刻一如其师。工诗善书,能左手持巨石,右手握刀,腕力愈劲。
毫无疑问,佛眉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如果有证据认定“杨藏本”上的“佛眉”确为丁元公的弟子,那么可以再一次证明《红楼梦》原稿诞生于康熙时期。为什么说“再一次”?因为土默热红学已经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论证过了。
可惜“新秦学开山人”的考订有太多的漏洞,不堪一击。首先,“杨藏本”虽确定为乾隆时期抄本或手稿本,但不能由此认定“佛眉”“堇堇”就是最初的乾隆期收藏人,无理由排除在他们之前还有拥有者。其次,“佛眉”“堇堇”也有可能是杨继振同时期人(贾穗认为“堇堇”或“董二”是杨继振新取的别号),因为“佛眉尊兄藏”是有题款人的,就是秦光第,字次游,并有印章,而“新秦学开山人”仅说“题签是佛眉的一位朋友写的”,却不指名道姓(也许他没认真考证出“次游”为何人,是不严谨的)。很简单的道理,如果“佛眉”是康熙时人,咸丰人秦光第能称“尊兄”吗?
抑或此抄本为康熙时人“佛眉”收藏,是自己友人的兄长,沈治钧说“我们应从‘禾中七子’交游圈内,设法将佛眉找出来”(沈治钧《杨继振事迹述考》)不失为中肯之言,无奈从现有史料里暂没发现此七人交游圈内有冠名“佛眉”之人。
“禾中”是嘉兴旧称,“禾中七子”是指秦光第次游、于源辛伯、孙瀜次公、黄金台鹤楼、黄宪清韵珊、岳鸿庆余三、杨韵小铁的合称,七人均有简史和著作遗世,其中黄金台著有《读红楼梦图记》《红楼梦杂咏》,说明《红楼梦》对“禾中七子”深有影响,他们曾于道光年间结成“鸳水联吟社”活跃于浙江诗坛。故此,前提错了,后面的“第一作者”“第二作者”结论也就无从谈起。
那么,有没有一种可能,“佛眉”与秦光第都长寿,“佛眉”年龄横跨康乾,生于1646年左右(1664年有活动记载,见下),卒于1736年,也就享寿90岁(僧人多长寿),秦光第生于1780年左右(享年78岁,也不为过),之间只相差40年左右,两人是嘉兴同乡,且都在杭、嘉一带活动,通过一位双方都相识的老乡交集(“尊兄”既称同辈人,友人之兄亦可称尊兄),这样联系就接近了。清代正常长寿的名人已不稀奇,如袁枚活了82岁,毛奇龄92岁,沈德潜96岁;僧人更多,如虚云和尚活了119岁,不再举例。下面据史再议可能性。
当然,“新秦学开山人”在文中说:“相关佛眉的更多详细内容,因篇幅限制,另文再讲。”我们非常期盼,因为网上有关“佛眉”的信息实在太少,秦光弟和于源的简史在“百度百科”上有记载,分别是:
秦光第(?至一八五一)原名廷姬,号次游,自山阳(今江苏淮安)移籍来浙江嘉兴。清代咸丰元年(一八五一)举人。书法苏米,参以飞白,尤善倚声。《嘉兴府志》。(廷姬之名不知何来,史料上都称廷槱;卒年应有误,沈治钧据史籍书证,指卒于1859年;苏州大学王志刚据黄燮清《倚晴楼诗续集》卷一《挽秦次游》,指卒于1858年)
于源,清朝人(约1802-1851后),字辛伯、惺伯,号秋诠、秋泉,又号柳隐,秀水(今嘉兴)人。贡生。(后段字较多,不录。沈治钧文指卒于1862年)
于源是“鸳水联吟社”副社长,主编《鸳水联吟集》,另撰有《一粟庐诗一稿》《灯窗琐话》《柳隐丛谈》等著作,时人赞其卓尔不群,为鸳水诗坛“执牛耳”式人物,地位很高。关于秦光第,他是个关键人物,因为是他题签“佛眉尊兄藏”的,沈治钧《杨继振事迹述考》一文考述比“百度百科”较详细,前面有如下介绍:
秦光第(?—1859)原名廷槱,字次游,号小微云君,别署微云道士,江苏山阳人,移籍嘉兴。咸丰辛亥举人,候选同知,工书,有《行军法戒录》《半枯树斋词》《复一斋杂著》,师毕华珍,友蒋敦复、王有龄、薛时雨。
毕华珍是著名画家、诗人、“吴中广七子”之一,官历浙江淳安、龙游、慈溪、武义等知县,晚年定居嘉兴养病。蒋敦复是著名诗人,王有龄、薛时雨是地方官。王志刚硕士学位论文《鸳水联吟社研究》一文考证秦光第和于源都曾是嘉兴籍嘉庆进士、鸳湖书院主讲黄安涛的学生(黄则对浙派词的开山之祖朱彝尊推崇备至,尊为“我师”),他俩在结成“鸳水联吟社”之前,还与杨韵、张诗隐、刘霞城、金丽生结为“鸳湖六子”,刊行《鸳湖六子诗》。此话题容后再议。
《乾隆抄本百廿回红楼梦稿》“百度百科”的作者将于源题签的时间“咸丰乙卯”理解为“己卯”,笔者认为原草字不但更接近“乙”字,咸丰乙卯年是1855年,咸丰己卯年是1859年,从于源卒年的约数来看,更接近乙卯年,故应以“咸丰乙卯”为准。
杨继振有较详细的史料记载,“百度百科”首段是这样介绍的:
杨继振(1832~1897),清末藏书家。字彦起,一字幼云,一作又云,号莲公、燕南学人、苏斋学人、星风堂主人、齐轩道人等。汉军镶黄旗人。官至工部侍郎、广东盐运同知,居于江苏阳湖。收藏甚富,主要是金石和图书。辟有“石筝馆”“苏斋”“雪蕉馆”“星风堂”等,自称其藏书有数十万卷,皆卷帙精整,标识分明。
杨继振的生卒年相关学者有不少考证,大同小异,与本文关系不大。杨师承释达受(1791—1858),俗姓姚,字六舟,浙江海昌人(清代属嘉兴府管辖),清中晚期著名僧人、艺术家和收藏家(21岁开始收藏),17岁出家于海宁白马庙,先后住持湖州演教寺、苏州沧浪亭、杭州净慈寺;释达受的主要成就是醉心于拓印、金石,有“金石僧”之称。杨继振应受他影响最深,成为晚清著名金石家和收藏家。
杨与秦光第、于源是同时期人,也是友人(有诗词唱酬的明确记载),但从生卒年相比较,杨要比他两人晚生30来年,也比两人多活30来年;“杨藏本”是其晚年所藏,是有记载的最后藏家,所以秦光第和于源的题签不是为杨所题,而是为原藏主“佛眉”所题。
“鸳水联吟社”成员有173名,大多为嘉兴籍人,其次为苏州、杭州、湖州等府籍士人。“佛眉”有没有可能就在他们当中?限于当年史料匮乏,要找出来不啻于大海捞针,王志刚《鸳水联吟社研究》文末录有鸳社成员概况简表,未现“佛眉”之名(佛眉应为法名,俗名未知),寄希望有更多学者沉浸史海,有一天出现奇迹。笔者闲暇之余于史海中搜寻到一些有关“佛眉”的踪迹,先飨广大红友。
有署名李砺的文章《佛教与印章的关系不仅是佛造像》,不仅谈了印章起源于宗教和在佛教中的应用,还介绍从唐至清朝的一些篆刻名僧,其中就有丁元公和佛眉,佛眉简介如下:
佛眉,生卒不详,清康熙年间人,字无惺,嘉兴人。少习儒业,弱冠世变,从愿出家,住邑之香海寺,以工书法篆刻见称世林。
从中可以认定三点:1,这位佛眉应与《广印人传》上的佛眉是同一人,谈的都是印章专业;2,嘉兴籍人;3,居于嘉兴香海寺。
又从“百度百科”江苏泰兴“庆云寺”条上搜得如下介绍:
康熙十六年,住持宜泽禅师建西竺庵;续有雪悟、旦孚、佛眉、德溥、妙懋、真济、照潭等名僧先后住持庆云禅寺。......
佛眉禅师,学识渊博,擅长书法,史载:“佛眉,庆云寺僧,性清雅,于释典外究心儒书,临摹颜平原《争座位帖》决无缁流俗态,浙人闻其名,请主灵隐方丈”。
另,“360百科”“庆云禅寺”条有如下介绍:
据光绪县志记载,庆云禅寺有位佛眉和尚,他“究心儒书学”,“帖极工”。又有随侍汉月法藏,首开禅法于庆云禅寺的具德弘礼禅师。
从“百度百科”和“360百科”的介绍中可知三点:1,这位庆云寺僧与李砺文章提到的佛眉是否同一人,要看李文的史料来源,大致为同一人,僧人在各处寺院讲经、住持或挂单是常态;2,这位佛眉曾受邀到杭州灵隐寺做主持方丈;3,提到的具德弘礼禅师是洪昇的好友。
香海寺,原名福善寺,原址位于浙江嘉兴市下辖桐乡市濮院镇庙桥港北岸,解放前属于嘉兴秀水县(相当于现嘉兴市秀洲区)管辖。始建于元至大二年(1309),由濮院富绅濮鉴创建。赵孟頫携夫人管道升曾于1309年11月造访福善寺,赵孟頫为大雄宝殿左右樑题书,共96字;管道升则在壁上画竹,一时传为佳话。康熙六十一年(1722)七月,嘉兴僧人湘南随侍康熙于承德避暑山庄,请皇上为家乡福善寺题名,康熙题赐“香海禅寺”,从此福善寺易名香海寺。康熙三年(1664)春,濮氏裔孙濮文象率信徒前往杭州灵隐寺,礼请方丈具德弘礼禅师来善福寺讲经,具德命佛眉首座(主讲)应之(极有可能后来应邀居于香海寺)。是年初夏,具德欣然赴善福寺讲法,事后撰写《重兴福善寺引》,方返灵隐。史载,庄亲王也曾慕名前来瞻仰,并亲题“花台止水”匾额存于寺中。(以上记载见之农主编《江南名刹香海寺》)。
另从网上查得:善福寺(即后来的香海寺)住持济悟(1626—1687),号鹤峰,俗姓费,其门人上震等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编印《鹤峰悟禅师语录》二卷,卷上《陞座》篇开首便云:
住嘉禾濮镇龙潭福善禅寺进院日佛眉和尚洎绅衿檀护设斋请陞座。
毫无疑问,此“佛眉和尚”就是从灵隐请来的方丈。有意思的是,《鹤峰悟禅师语录》书前有慧辂所撰序一篇,称济悟为“鹤兄”,文末署“灵隐同门弟慧辂顿首谨序”,可见和尚也是称兄道弟的,秦光第签“佛眉尊兄”也就不足为奇了。慧辂(1627—1725),字巨涛、谛晖,11岁出家,游学至灵隐,也拜具德为师,曾与查慎行唱和诗作,终于灵隐,在世98岁,可谓长寿高僧。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嘉兴鸳鸯湖畔自唐宋起便是文人雅客唱和之地。吴梅村《鸳湖曲》、朱彝尊《鸳鸯湖棹歌》更使它名声大噪。元至正十年(1350)与鸳鸯湖近在咫尺的桐乡濮院(属嘉兴管辖)发生的“聚桂文会”文学盛宴影响深远,余韵不绝,之后便有缪思恭召集的鸳鸯湖诗会。此时的香海寺已建立近五十年,香火旺盛。明清时期更是达到高潮,集会、诗社盛行,朱彝尊、黄安涛等人不仅是有力的推动者且身体力行(朱彝尊、盛大镛结“竹林诗社”;黄安涛在京为官时就结诗社了),潘耒在《鸳湖唱和诗》序中写道:
盖禾中诗人,月必有集,集必分题,英流髦士、遗民野老、禅人羽流、寓宾过客皆得与焉。
“得与”就是“可以参与”的意思;“禅人羽流”当然指出家之人,也就是说,当时本地区的僧人道士也参与了集会诗社活动。从秦光第的简历来看,有“微云道士”别号,应谙宗教之道;据孙瀜《始有庐诗稿》卷八记载,道光二十九年己酉(1849)七月十五日,孙瀜、李曾裕、秦光第三人在杭州小集,下榻法相寺;同年,孙瀜、于源等人还曾同游龙渊寺、岳王祠(都在嘉兴,茶禅寺原名龙渊寺),说明这些文人与寺院僧人关系匪浅,不可能不知道家乡名刹香海寺的历史和名僧,寺中曾住邑灵隐寺“工诗善书”的首座佛眉,这位在地方县志上和艺术史上都有记载的艺术家名僧能独修其佛、置身事外吗?
除了佛眉,赵孟頫和管道升、具德弘礼禅师、庄亲王都与洪昇有瓜葛。洪昇杂剧《四婵娟》,其中第四出戏《画竹》就讲赵、管夫妇故事;具德是名副其实的高僧,明末著名文学家张岱的族弟,从小随父移居杭州;明末清初战乱后,灵隐寺破败不堪,顺治五年(1648),应僧友豁堂禅师(也是洪昇好友)之邀到灵隐寺主事,筹款建殿,重振雄风;晚年功成身退,弘法布教,足迹遍于江南名寺,泰兴庆云寺(庆云寺第八代主持硕揆原志禅师是其弟子)、嘉兴香海寺都留下了他的讲经梵音。请注意,时为灵隐寺具德主持助理(首座职位仅次于主持)的佛眉都在这两寺住过;洪昇与具德交好,有《宿灵鹫山》《鹫岭茅舍诗,戏简具德上人》等诗赠予。
其实,佛眉是具德助理,同寺为僧,从史料看,佛眉原住庆云寺,因名盛,被灵隐请去做方丈,位不在具德之下(具德为人不恋栈,常常受邀外出讲经,晚年更是弃灵隐之主,受邀移席径山寺以恢复祖庭,最后在为扬州天宁寺主持封塔佛事时骤然圆寂),也可认为间接与洪昇有交集。庄亲王与洪昇过从甚密(洪的外公兼丈人是当朝宰相黄机,地位相差不大,相传庄亲王喜附庸风雅,结交文人),据毛奇龄《长生殿院本序》记载,《长生殿》就是在庄亲王怂恿、鼓励下创作的。《红楼梦》里北静王有庄亲王的影子。
史海庞杂,踪影难觅,但庆云寺、灵隐寺、香海寺中的佛眉是否为同一人,从庆云寺被灵隐寺请去做方丈、替具德代应香海寺受邀、住邑香海寺这一条线索分析,几乎可以认定;三座寺庙都在江浙一带,庆云寺与香海寺也是毗邻,又同是康熙时期名僧,取同名“佛眉”的概率近乎零(俗名千千万,法名是师傅根据谱系排定的,有个性化特征,重名现象很少,尤其在同一时期同一地区),也不符高僧布法流传之常情。作为嘉兴人的秦光第,有可能题签“佛眉”时是指另一位人物吗?试想,如果“杨藏本”原藏主是与秦同时期也叫“竹垞”(朱彝尊号)的人所有,秦能题“竹垞”而不作任何说明吗?按照“杨藏本”的题签逻辑,“兰墅”为谁无须注明,杨继振称“兰墅太史”(“太史”是个统称,并不能专指某人),但大家都知道是谁;然则,“佛眉”也应是名人兼同乡(嘉兴应有亲属吧,没听说出家人都是光棍,亲弟或族弟某人正好与秦是友人),秦光第才直写其名,因无官职,题“佛眉尊兄”,以示亲近,这是合理推断。
有两点需强调,一是秦光第和“佛眉”虽然算不上举国闻名,但两人在地方史上都有记载,秦有著作遗世,“佛眉”作品当时有存世,“腕力愈劲”“帖极工”的说法应是依实记载,他俩至少是地方(江南一带)名人;二是《梦稿本》从无作伪一说(红学史上有一奇怪现象:凡发现一起有悖《红楼梦》乾隆年代的事、物和记载,便有人强辩是作伪,如果有一天铁定“佛眉”确系康熙时人,保不齐又有人会说《梦稿本》是作伪本),秦光第题签时将同乡“佛眉”与另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佛眉搞混几乎不可能(他的意识中写“佛眉”大家都应知道,写个无名人士很没必要),“佛眉尊兄藏”将《红楼梦》作者乾隆曹雪芹排除得干干净净。
假如“新秦学开山人”对“佛眉”的研判成立,“佛眉”的师傅丁元公的史料相对丰富,他是明末清初一位著名的篆刻家、书画家兼僧人,“百度百科”是这样介绍他的:
丁元公,字原躬,浙江嘉兴布衣。后为僧,名净伊,号愿庵,著有《静志居诗话》《图给宝鉴》《国(清)朝画徵录》《桐阴论画》《旅堂集》 流传于世。
画山水人手佛像,老而秀,工而不纤。写关壮缪像凛然有生气。兼精缪篆,善书工诗。自为僧后,专画佛像,而山水笔墨尤高远。尝遍访历代佛祖、高僧,自大迦叶尊者,以迄明季莲池大师,绘为巨册,各识事迹。
清张庚《画征录》谓元公“性孤介,寡交游,善书诗,有奇气”。清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谓其“书画俱逸品,精缪篆,诗亦不屑作庸俗语”。善作山水、佛像;亦擅书,已削发为僧的丁元公曾应翁荀映之邀,与诸多朋友相聚后临别所作的诗赋。落笔形态怪异,字形大小错落,相互穿插,笔画长短恣肆,顿挫、跳跃幅度很大,线条粗细变化丰富。
除书画外,丁元公潜心篆刻,深得秦、汉之法。丁有多幅作品收藏于国家级博物馆,无疑,他是位大师级人物。甲申国变前,丁已醉心佛学,遍访高僧。先拜会稽云门湛然圆澄禅师为师,天启六年圆澄病逝后,又拜得明因寺麦浪明怀禅师为师,得其法嗣,传其衣钵,成为曹洞宗青原三十七世法师,于杭州六通院遁走为僧,法名净伊,号愿庵。佛眉成其法裔弟子,与因是同乡最为可能。中国人在外比较看重同乡情谊。
丁元公生卒年不详,创作活动期主要在1628—1661年间,活过康熙年(1662)应有迹可循;嘉兴人,在杭州六通院潜心修佛,清净为僧;石涛16岁时曾专程前往杭州六通院拜访净伊法师,法师为其画像,画中年青的石涛僧服无发,庄重俨然。丁元公在杭州为僧,其弟子“佛眉”也当在杭州拜师学佛学艺,为期不会短暂。
同时代的嘉兴文化大家朱彝尊在多部著作中介绍丁元公,如《静志居诗话》卷二十撰有“丁元公”小简,赞其“负奇”不入俗流,书画篆刻皆逸品,诗词亦不屑庸熟语,并录有丁《题画木芙蓉》七绝一首;丁元公曾治“三馀堂·随庵”两面印一枚,上镌朱彝尊《沉醉东风》散曲一首,边款注明“丁巳三月尚与锡鬯放棹娄东”,锡鬯是朱的字,康熙丁巳三月(1677)两人放舟太仓,青枫树底,红板桥西,悠然自得,相谈甚欢,无疑是同乡知己。而朱彝尊是洪昇的挚友,“《长生殿》招祸案”发后逃禅盘山第一个有诗书往来抒发怨愤的就是朱彝尊,《石头记》书成后第一个看到的还是朱彝尊,有朱的《题洪上舍传奇》为证,此《传奇》(古时小说也称传奇)不可能是《长生殿》,因写诗时《长生殿》早已家喻户晓,长演不衰,只能是《石头记》原稿,朱看后激动称“难终读”,像沈阿翘善跳的《何满子》舞、吹奏的《凉州曲》一样让人悲痛交织,怆然涕下。而朱彝尊为《长生殿》所作序,评价它“匪直曲律之精而已,其用意,一洗太真之秽,俾观览者只信其为神山仙子焉。”(见《长生殿》暖红室《汇刻传剧》本),只字未提读后有悲恸难阅之感,可证《洪上舍传奇》绝不是《长生殿》,朱不直写书名,不是洪昇未起书名,而是原书稿中有太多露骨影射(脂批就指出删掉不少段落),朱下意识认为不可能公开刻印流传,便隐晦只说“洪上舍传奇”,这也是可以推断出的。另外,洪昇也善篆刻,康熙二十二年(1683),洪昇时年38岁,曾治一印“白痴道人”,边款为“癸亥冬为君药词文 洪昇”,主印用刀生辣挺拔,边款流畅飞动。洪昇篆刻多为偶尔之作,绝少遗传,此印现藏上海朵云轩(见土默热《洪昇于康熙二十二年所治“白痴道人”之印》一文)。
洪昇平生与寺院、僧人有不解之缘,少年时曾在南屏山下净慈寺住宿和读书,晚年又有逃禅思想,一生结交多位僧人,除了著名的智朴禅师(拙庵)、恽寿平(曾在灵隐寺为僧)外,与具德、豁堂、俍亭、借山等十多位大师都有交往。《石头记》曾改名《情僧录》,其中作者与寺院僧人的密切关系应有很大因素。
请看,丁元公修佛杭州六通院,佛眉也曾主持灵隐寺,嘉兴,杭州,寺院,师徒,友人,篆刻,把这一系列人和事串联在一起,将《红楼梦》原稿的传抄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致使“杨藏本”在嘉兴籍人中流传也有了一幕背影,其内在联系恰似“对影成三人”的最好诠释。
“杨藏本”是由前八十回原抄本+后四十回加抄配足的百廿回本,吴世昌《〈红楼梦稿〉的成分及其年代》一文有充分说明,同时考定前八十回原名《石头记》,后四十回才有写书名《红楼梦》(见北京师大学报丛书1975年《红楼梦研究资料》);闻一多学生范宁亲见“杨藏本”原件,撰文说后四十回“是一个全新的东西”“可断定它绝不是曹雪芹原稿”(见《新观察》1959年第14期范宁《谈“高鹗手定〈红楼梦〉稿本”》)。这《石头记》前八十回原稿抄本极有可能通过洪昇—具德/朱彝尊/丁元公—佛眉—秦光第/于源(皆嘉兴同乡,清代属浙江四道之一的“杭嘉湖道”管辖,驻嘉兴府,领杭州、嘉兴、湖州三府,单这一点就耐人寻味)这样一条线传递下来的(洪昇与具德、朱彝尊是好友,具德直接通过佛眉或由朱彝尊通过丁元公传到佛眉,最后再到秦光第手上传至杨继振。这中间有人或是杨继振加抄配足了后四十回。这两条线虽无证据支持,但逻辑和实际上是说得通的)。有曹学信奉者说“杨藏本”是从北京曹家或高家流出,中间不知通过多少关节,最后流传到了江南人杨继振手里。这一南一北,相隔千里,其中无凭无据,无稽无考,像曹雪芹著书一样,全靠想象猜谜过日子,谁更接近事实一目了然。
综上,在文末可做一小结:
一,《广印人传》《佛教与印章的关系不仅是佛造像》、“百度百科”“庆云寺”条、“360百科”“庆云禅寺”条、《江南名刹香海寺》《鹤峰悟禅师语录》等史料上记载的“佛眉”应为同一人,主要活动在康熙朝,江南名僧。
二,“佛眉”,嘉兴人,不是化名(没必要),在地方志上有记载,是真实存在的“工诗善书”的名人,同为嘉兴人的秦光第题签时不会另指一人。
三,最早在杭州六通院拜丁元公为师,后在灵隐寺出家,曾是具德高僧助理。
四,同在杭州,具德与洪昇有交集;丁元公也在杭州为僧,是朱彝尊好友,朱又是洪昇挚友;史料上没有记录,不等于洪昇与佛眉、丁元公没有交集,更何况通过具、朱俩人有间接认识的可能性。
五,《石头记》又名《情僧录》,这是书上有记载的常识,所以钞本有僧人收藏则顺理成章,并不奇怪。
本文只是据实分析研判“新秦学开山人”对“杨藏本”的所谓惊人发现,如其有新材料、新线索进一步论证秦光第所题“佛眉”确为康熙时人(当然要排除掉与秦光第同时期的另一位叫“佛眉”的人,笔者窃以为可能性微乎其微,原因上文已说过),则红学幸甚,《红楼梦》幸甚,笔者定会顶礼膜拜,并甘为其鸣锣开道,执鞭随镫。
附朱彝尊《沉醉东风·香茅屋青枫树底》:
香茅屋青枫树底,小蓬门红板桥西。虽无蔗芋田,也有桑麻地。
野蔷薇结个笆篱。更添种山茶绿萼梅,这便是先生锦里。
附丁元公《题画木芙蓉》:
吹遍鲤鱼江堓风,露条霜蕊一丛丛。谢家池上秋容阔,十里长隄间白红。
皆神仙辞赋,世外桃源;谢家幽梦,红楼风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