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杨家将”简介(山径•杨文健刘学用陈芳)

山径文学社 2025-01-10 00:15:06

【山径文学社作品】(继往开来)2025.1.9

“南方杨家将”简介(山径·杨文健刘学用陈芳)

·

(山径文学社是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一群少数民族青年于1985年自发组建的群众性业余文学组织。)

·

南方杨家将历史文化研究系列之一:

·

“南方杨家将”简介

·

文/杨文健刘学用陈芳

·

前言

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而历史文化却在飞快地消亡。

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是“南方杨家将”文化艺术之乡,自唐末以来,历经五代十国、宋、元、明、清,历朝历代,杨氏文臣武将人才辈出,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化古迹。因城镇化发展和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经济社会的大变革、大冲击,南方杨家将历史文化也在飞快地消失。

为抢救性保护传承千年杨家将历史文化,2024年城步县文化馆(非遗中心)组织县苗学学会、南方杨家将历史文化研究会部分专家学者,深入儒林镇杨家将村、清溪村、罗家村、白蓼洲村、庄稼村,蒋坊乡杉坊村、竹联村、柳林村,茅坪镇金兴村、大古村,土桥农场大燕头工区,西岩镇水东村、杨家山村、田心村,白毛坪镇城溪村、卡田村,以及绥宁县关峡镇大园村,新宁县安山乡九龙山千秋寨、峎山镇盆溪村、黄金乡麻林村等三县十一个乡镇二十余村寨,现场深入细致调查了解,走访数百人次,搜集整理南方杨家将故事传说、民间传统文化习俗,拍摄飞山庙、杨氏官厅、杨氏宗祠、名人故居、古墓葬、古碑刻、古村落、古驿道,查阅并拍摄自清道光、光绪年间至民国期间的杨氏族谱、杨氏通谱、杨氏芳谱、杨氏族纲等珍贵的历史资料十多部,收集了大量珍贵的一手资料,整理编辑印刷了《南方杨家将故事及历史遗迹》一书,由于经费有限,不能公开出版发行,只能以内部资料保存。

为弘扬南方杨家将历史文化,促进南方杨家将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2025年我们计划将调研成果陆续刊发,希望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与支持。

·

正文:

·

澄清烽火烟,赤胆忠心昭日月;

开辟王化路,宣仁布义壮山河。

这是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为“飞山庙”所题的一幅对联。

唐末五代“飞山蛮”酋长杨再思,号十峒首领,被后人尊为“飞山令公”、中国南方杨姓始祖。其时唐王室微衰,天下纷争,藩镇割据。杨再思居中自立,忠实于唐,并将叙州改为“诚州”,以彰其志。继之开疆拓土,励精图治,联结地方部族,展现出卓越的领导才能,保得一方安定和繁荣。后唐授杨再思银青光禄大夫、诚州刺史、左仆射尚书,食邑一万二千户。再思逝世后,诸子遵从“戒严其境,相势勤王、开疆拓边,保障滇黔”遗训,与军民共守,继续保持诚州地区的安定团结,出现生产、生活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后北宋立朝,再思十子见唐祚已终,观宋代社稷应天顺人,民心所向,遂虔诚附宋。开宝八年(975),再思之子正岩、正滔献诚州版图称臣纳贡,息兵戈,成一统。宋太祖思再思父子抚边驭民,开辟王化,宣仁布义,功德昭著,表为当朝楷模,追封再思为“诚州刺史”、“英惠侯王”,赐立“杨英惠侯墓碑”致祭。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朝廷赐建杨再思庙于靖州飞山主峰,名“飞山庙”,后“奉旨列入祀典”。两宋期间,朝廷念其功德,先后有六位皇帝为杨再思追封。陆游的这一幅对联,高度概括了“飞山令公”杨再思戎马倥偬的一生,为后世留下了旷怀远达的追思。

杨再思系出东汉太尉杨震,与北方杨家将一脉两支。如今遍布全国各地的“四知堂”、“清白家”、“关西第”、“双环第”、“三鳣堂”等等门第堂号,无不承载着杨氏一脉相承的经世、博学、勤勉与清誉,其典故皆出自杨震祖孙几代人历史故事与传说。据杨氏谱牒记载,北方杨家将令公杨业的曾祖父杨再韬,系湖南城步杨氏始祖杨再思之弟。杨再思父亲杨居本于唐文宗开成四年(839)被加封为金吾将军,奉命戍守叙州,即今湖南邵阳西部及怀化一带。杨再韬后来移居四川,其次子正旵镇守山西,生杨信(杨业父亲)。

杨再思随父留守叙州,上尊朝廷、下顺民意,兵威与怀柔并举,军事攻防与经济民生并进,不断地建功立业,成为了南方杨家将的奠基人。

杨再思晚年设立十峒,以其族姓子孙散掌州峒,抚驭峒民。同时,与当地大族李、蒙、潘、秦、邓、蓝等七姓结成联盟,并以“再、正、通、光、昌、盛、进”七字辈为等级建立封建领主制度,由此在湘黔桂三省交汇区域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军事集团,对当地的政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来境内赤水峒逐渐发展出“五峒四十八寨”,其次子杨正滔、三子杨正修的后裔在赤水城步一带繁衍壮大,杨姓人口占到城步一半,索有“城步地、杨半边”之称。

城步杨氏自唐至明,将星璀璨,在元、明二朝,又各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军事集团。

南方杨家将第二个军事集团统帅杨通贯,赤水杉坊人,“性勇敢,多权计,少与苗瑶诸族青年屯聚溪峒,号为答刺罕,无尺籍伍符,而自能以军法部勒其众”。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杨通贯率族众随父亲杨正衡应诏开赴江浙平叛镇乱。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九月,朱元璋派部将郭天叙、张天佑率红巾军进攻集庆(今南京),元廷派通贯率苗军迎战,屡战屡胜,威震东南,迅速壮大成二十万之师。通贯由海北宣慰使都元帅,升行省参政,再升右丞,至正十七年(1357年)封通贯为浙江省右丞和骠骑将军,并以“克全忠义”赐名“杨完者”,其弟通溥赐名“伯颜”。杨完者率苗军历时三年平定湖南、广东、浙江等大片地区,威振东南数省。在这个军事集团中,杨完者由管军千户逐升至元帅、宣慰使都元帅、浙江行省参政左丞等职,最后在“杭州之变”中战败殉国,被元廷追封“潭国公”,谥“忠愍”;赠杨通溥“衡国公”,谥“忠烈”。其族兄弟通照、通泰、通朗、通智及部将李才富、肖玉、尹铎等率兵在外,屯驻于江淮之间,后感到元廷无能,遂归附农民起义军首领郭子兴,帮助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

元末杨完者军事集团著名将领除上述正衡父子之外,还有通贯叔伯正仁、正和、正德,同族兄弟通亮、通时、通甫等,是元末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曾在东南数省驰骋疆场,威名远扬,有“苗军无敌”之称。

南方杨家将第三个军事集团是明朝杨洪父子叔侄。杨洪之父杨再禄生于城步大竹坪(现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儒林镇杨家将村),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往常德府武陵县白沙镇入赘豫章候刘兴一为婿,改姓刘氏,袭刘兴一之职,调东昌府守卫,初升指挥佥事,建文四年升山海卫指挥佥事。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复姓杨,改名杨昇,生杨琳、杨洪二子。

杨洪于永乐十二年(1414年),年仅18岁,随明成祖北征,在斡难河一战旗开得胜,成祖帝称他为“将才”,封为千户。杨洪久驻边关,治军有方,御敌功多,声震朝野。正统十二年(1447年)升任总兵官,督理边疆防务。正统十四年(1449年)封为昌平伯。是年十月,蒙古瓦刺太师也先进犯京城,杨洪率师拒敌,因功加封昌平侯,兼掌左军都督府事。景泰元年(1450年),兀寇又扰北疆,杨洪御敌有功授奉天翊卫宣力武臣,赐世券。景泰二年(1451年),佩镇朔大将军印,镇守宣府。是年八月,杨洪因病被诏回京,九月病故,享年55岁。因他戎马一生,军功卓著,明廷追封他为“颖国公”,谥“武襄”。

杨洪生八子。长子万朝任总兵;次子都朝封保驾大将军;三子进朝封御使;四子万城封节度使;五子晚朝封定国大将军;六子杨瑛任总兵官,封“彰武伯”;七子杨瑾任右军都督总兵、征西将军,赠“彰武伯”;八子杨俊任都督指挥佥事。

杨洪兄杨琳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袭父职,十四年(公元1449年)敕升总管大人,赠“武强伯”。杨琳长子杨能,随叔父杨洪出征,屡立战功,升副总兵,协镇宣府。天顺初年,以左都督为宣府总兵官。杨琳次子杨信,随叔父杨洪出征,任总兵,佩将军印。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征虏有功,获朝廷重赏,封“彰武伯”。杨信在边塞征战达30年之久,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被明廷赠封为侯爵,同年冬病逝,谥“武毅”。《明史·列传六十一》记载:“洪父子皆佩将军印,一门三侯伯,其时称名将者,推杨氏。”是时城步杨氏文官武将迭出,授侯爵、伯爵、将军、守备、都司等官30余员。

为彰显杨氏名望,明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彰武伯杨瑀札委武冈营守备卢名世,亲至大竹坪杨氏宗祠祭祀杨氏先祖,并付来“勋裔”二字匾额,悬挂杨氏宗祠正厅。南明隆武二年(公元1646年)五月,杨洪第五世孙、太仆寺少卿、湖广监军监察御使杨乔然请旨将“杨氏宗祠”更名为“杨氏官厅”,并作联一幅:“威助大明成一统,功流海内启后裔。”又题“派总关西”匾额悬挂于“杨氏官厅”。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外任杨氏后裔陕甘总督杨遇春、甘肃提督杨逢春、陕西提督杨芳、安徽巡抚部院杨国珍四人,携家眷来城步寻根问祖,查阅本宗族谱,联名题赠“父叔品臣”匾额,至今悬挂于杨氏官厅之中。

·

(杨氏官厅位于今湖南城步杨家将村)

·

历史上的城步除产生了上述三个重要的军事集团之外,还产生了几位著名的军事将领,如杨再兴、沐英和蓝玉等。这些著名将领或为杨再思直系子孙,或为杨再思宿将后代。他们的传奇人生沉寂在历史小说和各类史藉当中,尘封在各种或手抄或活字印刷的《杨氏族谱》中。今人拂去尘埃,触摸历史,不时泛出耀眼的光芒,如彗星划过苍茫太空。

抗金名将杨再兴,飞山令公杨再思第八世孙,1104年出生于城步水东村。绍兴元年(1131),岳飞领军讨伐曹成。杨再兴时为曹成部将,兵败被岳飞所擒。岳飞不计个人恩怨,慨然为之松绑,劝其“忠义报国”。杨再兴为其大义所感,从此追随岳飞北上抗金,屡立奇功,官至军前统制,成就一代抗金名将。杨再兴作战英勇,气势如虹,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绍兴十年(1140年)夏,曾单骑袭入金营,杀死金兵数百,得胜而还,史称“郾城大捷”。是年十一月,再兴率300人马为前哨,于临颖迎战金军二十万人马,杀死金兵四名先锋,歼敌2000余人,在追击败敌中误陷小商河,壮烈牺牲。其英勇事迹被写入英雄传奇小说《说岳全传》,成为了其中为数不多的壮丽篇章,广为流传。时至今日,《小商河》仍为各类古装戏剧经典剧目,传唱大江南北,其舞台精彩打斗场景惊心动魂,常常赢得满堂喝彩。手绘本连环画《小商河》作为《岳飞传》系列连环画之一亦畅销不蓑。

沐英(1345—1392年)本姓李,城步扶城峒(今湖南城步丹口镇)人。道光《宝庆府志·氏族表》:“沐英字文英,其始迁祖李光兴随杨再思取飞山,定居徽州梨树坊。”李光兴之孙李怀仁始迁居扶城,沐英为李怀仁后裔。沐英出身贫苦,自幼颠沛流离,八岁时被农民义军将领朱元璋收为义子。自至正十六年(1356年)起,十二岁的沐英跟随朱元璋攻伐征战,开始军旅生涯。十八岁授帐前都尉,参与守镇江,开始担当军事要任。洪武九年(1376年)以副帅之职随邓愈征讨吐蕃,因军功被封西平侯,赐丹书铁券,始命复姓。太祖说:“无从尔李,亦无从我朱,取朱之下,李之上赐姓木氏。后加水为沐”。洪武十四年(1381年),与傅友德、蓝玉率兵三十万征云南。云南平定后,沐英留滇镇守。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病逝于云南任所,年仅四十八岁。朱元璋倍感痛惜,命归葬京师,追封黔宁王,赐谥“昭靖”,侑享太庙。沐英独镇滇南十年,大兴屯田,劝课农桑,礼贤兴学,传播中原文化,安定边疆。史称其“手定云南之经营,未十年百务具举”。他死后,沐氏子孙世代镇守云南,与明朝相始终。

蓝玉(1340—1393年),城步扶城峒(今湖南城步丹口镇)人。据《宝庆府志》载:“凉国公蓝氏,其先曰光晋,光晋生昌见,昌见从杨再思取飞山寨,再思遂据诚州,令昌见世居扶城。”蓝玉为蓝昌见第十四世孙。洪武二十年(1387年)任将军,多次领兵打败元朝的残余军队,最后扫除了蒙古贵族在漠北的小朝廷,进封凉国公。班师回朝,破喜峰口关塞而入,为太祖所恶。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太祖翦灭功臣旧将,蓝玉被族诛,史称“蓝狱”。从此扶城蓝氏都改姓秦氏,现在的蓝姓,是蓝昌建归宗后藩衍的。《宝庆府志》载:“玉之侍妾有身,西平侯沐春(沐英之子)以与凉国公同乡,不忍其绝世,匿侍妾于其座中,遗腹生子昌建,蓝氏之居扶城者皆惧祸改姓秦氏。及成化初,昌建之子孙俱已成立,黔武僖公知禁网已解,且念先王之坟莫之扫也。乃使昌建奉其眷归原籍扶城,嘱其世守王坟,于是扶城始复有蓝氏。故蓝氏与秦氏至今不通婚,而深感继绝之惠,其于黔宁先王之墓不啻若其鼻祖也。”城步扶城至今流传关于蓝玉的各种传说。

道光《靖州志》云:“武冈云山,旧有十二峰,忽一山飞至靖城西门外,即名飞山。”

诗云:

胜甲渠阳势最雄,氤氲霁气霭晴虹。

残霞晚照天根赤,落日西衔畲顶红。

万景纷披烟嶂里,五云缥渺画图中。

山头信有精灵护,日放毫光掠碧空。

“山头信有精灵护”中的“精灵”,即是“飞山令公”杨再思。飞山宝顶之上有“飞山庙”,飞山庙里有“飞山令公”杨再思塑像,至今香火不断,善男信女四季如潮,历史上曾一度列入官方祀典。

在民间,“飞山令公”杨再思是神一样的存在,“飞山庙”遍布中国南方杨姓聚居区,尤以湘黔地区盛行。各类《杨氏族谱》无不在序言详载先祖英勇事迹,并明文教谕后昆忠信为本、经世济民、勤俭营家、友睦乡邻。明代通俗小说作家熊大木广泛搜集了宋元时期民间流传的杨家将故事,融合南北两家杨家将的人物事迹,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杨家将演义》。作品通过杨业一门世代抵抗契丹侵扰的事迹,贯串了反抗外族入侵、歌颂抗敌英雄、谴责奸佞卖国的主题。

除此之外,城步杨氏族人中广泛流传着大量的历史传说,如:杨正修墓选狗崽石、北宋奇人杨晟勤、五月初四过端午节、杨正衡“宁赴国难不为鸟聚”、杨令婆婆挂亲、威溪杨候开河布道、城步饶氏敬奉“杨大将军”、知州杨和“千柱堂”等等。以及大量与杨氏先祖有关的传统风俗,如:长安营抬“天王菩萨”、城溪村正月初十“抬杨令公”、众多杨姓聚居村庄“抬太祖公”等等。这些故事与风俗,无不彰显着城步杨姓敬奉祖先、敬畏自然、崇文尚武、宣仁布义的家族精神,于无声处凝聚族人、归化乡村、传承文明、浸润人心。

清代道光《宝庆府志》载,“城步山峭多石,气象雄伟,历代名将出焉。在宋有杨再兴、在元有杨完者、在明有蓝玉、沐英、杨洪父子,丰功峻绩,照耀宙合。”2008年11月,湖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通过实地考察和考证后,认为“城步历朝历代的文臣武将之多,实属罕见。许多保存下来的明清建筑群落、古代文物实物,虽然年深久远,仍依稀可辨,印证了这里的人物及其社会地位。这些文物是活真价实的、实实在在的、原汁原味的历史文化遗产,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作用。”于是,将城步苗族自治县命名为“中国南方杨家将文化艺术之乡”。

2010年,中国文联副主席、国家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国务院参事冯骥才对城步杨家将也作了高度评价,认为“南方杨家将与北方杨家将一样具有为国捐躯、为民奋斗的爱国主义精神。南方杨家将的历史人物,时间跨越上千年,是实实在在的、货真价实的历史事实。通过他们奋不顾身的英勇事实,自然沉淀出一种炫丽的民族精神。城步可以称之为‘中国南方杨家将文化艺术之乡’。”

自杨氏始祖杨再思下迹城步以来,历经唐、宋、元、明、清,杨氏后裔文臣武将迭出。现存星星散落的庙宇、门楼、坟冢、谱牒,以及真实史藉与民间传说,为南方杨家将一代接一代护国安邦、血洒疆场,勾画出了一幅幅色彩斑驳、波澜壮阔、铁血山河的历史画卷。其故事壮丽而辉煌,将为后世永久传唱!(2025.1.6)

·

·

【作者简介】

①杨文健: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文联副主席;飞山令公杨再思第三十七世孙;

②刘学用:城步商务局职员,湖南省苗学学会会员;

③陈芳:城步文化馆非遗专干,湖南省苗学学会会员。

·

【推荐阅读山径文学社作品 】

点击链接-山径文学社小记(肖殿群)

点击链接-肖仁福《箫声曼》(山径)

点击链接-紫陌八咏(山径•张正清)

点击链接- 战地一颗心(山径•肖殿群)

点击链接-冬日集句(七首)|山径·杨博理)

·

(欢迎关注山径文学社)

·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