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决战,国军换白崇禧指挥能否打赢?其子白先勇说了一句公道话

凌瑶看趣事 2024-01-01 20:02:01

头条首发,已开通全网维权,抄袭洗稿必究!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打响。为了打好这场战略大决战,蒋介石不仅投入了80万重兵,手下名将胡琏、黄百韬和邱清泉等人也悉数登场。当时华野和中野加起来才60万人,兵力足足比对手少了20万,而且中野刚刚从大别山转出,重武器十分缺乏。正因为如此,蒋介石才信心满满,认为自己必将会赢得这场大决战的胜利。

但淮海战役的进程却大大出乎了他的意料,经过两个多月的激烈拼杀,他的80万精锐灰飞烟灭,手下悍将有的自杀,有的被俘,还有的被击毙,只有胡琏和李弥侥幸逃脱。战后蒋介石把失利的主要原因归结到了刘峙身上,认为是他指挥无能,吓得刘峙远走印尼,直到1953年才去了台湾,但仍被蒋介石一顿痛骂。

实际上对刘峙的军事指挥才能,蒋介石心中多少还是有数的。虽然在北伐战争和中原大战期间刘峙表现不俗,并因此成为蒋介石的嫡系心腹和“八大金刚”之一。但之后刘峙突然江郎才尽,变得不会打仗了,在抗日战场的表现堪称灾难,由于经常逃跑而被人们戏称为“长腿将军”。

解放战争爆发后,蒋介石依然对刘峙委以重任,让他率领30万国军进攻中原解放区。尽管兵力和武器装备都占据绝对优势,但刘峙却没能完成任务,还让中原军区打出了一个赫赫有名的皮旅。在接下来的定陶战役中,刘峙再次犯错,导致赵锡田的整编第三师被全歼,他本人也成了我军的俘虏。

赵锡田是顾祝同的外甥,外甥成了俘虏,舅舅自然很生气,于是顾祝同亲自跑到庐山向蒋介石告状,刘峙很快被解职,回到南京闲居。淮海战役爆发之前,蒋介石本来是准备让白崇禧出任国军总指挥的,但白崇禧不肯上任。蒋介石无奈之下,只得重新启用刘峙,让他出任徐州“剿总”司令。

刘峙接到任命后当即表示:“要我做官,不能奉命;要我拼命,义不容辞!”尽管这番话说的很漂亮,但蒋介石却知道他的斤两,于是又将杜聿明从东北战场调来,给刘峙当副手,结果依然没能改变失利的命运。那么如果把刘峙和杜聿明换成白崇禧,国军能打赢淮海战役吗?白崇禧的儿子白先勇说了一句公道话。

在国军高级将领当中,白崇禧称得上是一位统帅级的战将。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之后,对南京和武汉构成了直接威胁,蒋介石急忙将白崇禧派到九江坐镇,亲自指挥大军对挺进大别山的中野主力进行围攻。白崇禧到任后双管齐下,军事上多路进攻,每路至少两个整编师,不给中野分割包围的机会。

同时他还让擅长山地作战的桂系主力对中野穷追不舍,不给我军休养的机会。此外白崇禧还组建了不少“小保队”,这些人以老百姓的面目出现,专门对中野落单的人员、伤病员和地方干部下手,而且手段极为残忍。在“小保队”的祸害下,中野不少伤病员遭到杀害,被派往地方任职的干部也顾虑重重。没有地方上的支持和掩护,中野伤病员的安置和后勤供应都成了难题。

除了这些之外,白崇禧还在大别山周边的乡村进行“保甲连坐”,各个进山的路口都设卡盘查,以此来切断老百姓和我军的联系。白崇禧的这两手十分狠辣,效果也很明显,中野仅仅在大别山坚持了半年时间就无法立足了,被迫退出,兵力损失过半,重武器也几乎丢光,直到淮海战役时还没有恢复元气。

在解放战场上,能让中野遭受如此大的损失,足见白崇禧的能力。蒋介石虽然和白崇禧不和,但对他的军事才能却十分欣赏,正因为如此,他才希望白崇禧出任淮海战场上的国军总指挥。但由于多种原因,白崇禧没有上任。多年后他的儿子白先勇写了多篇回忆父亲的文章,在提及淮海战役时,白先勇写道:“在当时的情形下,父亲评估,这必是一场败局,即使他出任指挥,也无法挽救。”

有部分人认为如果白崇禧代替刘峙和杜聿明指挥,国军是有可能在淮海战役中翻盘的,但白先勇却给出了否定的回答。他并没有为自己的父亲争虚名,而是说了一句公道话,认为即便父亲出任指挥,在当时的情况下也无法挽救败局,这是很难得的。1966年,白崇禧在台北去世,时年74岁。

0 阅读:1

凌瑶看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