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为何能笑到最后?毛主席:司马懿有几手比曹操高明

兜兜历史迷 2025-02-04 14:15:59

《——【·前言·】——》

司马懿,三国乱世中的谋略家,能在曹操、诸葛亮这样的对手中周旋,直至笑到最后。

这背后有何高明之处?毛泽东曾评价他“三点皆胜”,其中有几手甚至比曹操更高明。

这位西晋王朝的奠基人究竟是如何成就自己传奇的?

隐忍与权变——“出身士族,多谋略,善权变,为魏国重臣!”

毛主席曾评价司马懿:“出身士族,多谋略,善权变,为魏国重臣。”这不仅是对司马懿生平的总结,也是解读他能笑到最后的重要切入点。

隐忍和权变,是他最鲜明的两大特质。

司马懿出生于河内温县的士族家庭。

士族的身份,在三国时期是通往权力中心的重要阶梯。

汉末不稳,士族凭借深厚的家族背景和社会资源,左右着朝廷的运作。

司马家族家学渊博,人才辈出,司马懿从小耳濡目染,当然知晓士族在这个不稳定的时代有多重要。

士族,既是他的资源,也是他的立身之本。

曹操两次征辟司马懿,第一次,司马懿装病拒绝。

据《晋书》记载,曹操派人去召,司马懿表面一脸病容,内心却深思熟虑。

没有贸然卷入曹操的阵营,因为当时的局势复杂,曹操虽位高权重,但远未稳定大局。

旁人笑他畏惧曹操,却心如明镜:“士族立足长久,权势一时兴衰。时机未至,不可轻动。”

第二次征辟,由荀彧亲自推荐。

这一次,司马懿答应了,意识到荀彧是士族的领袖,代表着士族利益的力量。

如果能够获得荀彧的支持,就能在曹操的阵营中站稳脚跟。

司马懿不仅善于隐忍,还懂得随时调整策略,顺势而为。

这一点,在晚年面对曹爽专权时,展现得淋漓尽致。

曹叡去世后,幼主曹芳即位,曹爽与司马懿共掌朝政。

曹爽年轻气盛,对司马懿心怀忌惮,逐步剥夺他的实权,只给了他一个“太傅”的虚职。

朝堂之上,司马懿被架空,成为可有可无的人物。

司马懿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满,悄然退居幕后,假装年老体弱,养病避事。

每天,拄着拐杖,在庭院里踱步,一副垂垂老矣的模样。

曹爽派人探查时,司马懿故意穿着破旧的衣服,手抖脚软,连话都说不利索。

来人回去禀告曹爽:“司马太傅已经不中用了。”曹爽听后哈哈大笑:“果然是个糟老头子!”

隐忍并不是懦弱,而是等待时机。

司马懿看似忍辱负重,实则暗中观察,积蓄力量。

当曹爽得意忘形,开始放松警惕时,司马懿知道,时机已经成熟。

正始十年,曹爽陪同少帝曹芳离开洛阳,前往高平陵祭祖。

司马懿迅速行动,披上战甲,率兵控制洛阳城内的所有关键点,包括宫门、军营和要道。

又以“太傅”的名义发布檄文,指责曹爽专权,剥夺了百官的公正权利。

曹爽在高平陵听到消息后,惊慌失措,幕僚建议立刻返回洛阳,以军队强攻,犹豫不决之际,最终选择投降。

司马懿顺势将曹爽及其党羽一网打尽,彻底清除异己。

从隐忍到爆发,从被动到主动,司马懿仅用一天时间完成了权力的转移。

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不仅掌握了军政大权,还为司马家族奠定了崛起的基础。

智谋与决策——“此司马懿敌孔明之智也!”

毛主席读《陆逊传》时,曾评价司马懿:“此司马懿敌孔明之智也。”这是对司马懿军事才能的高度肯定。

与诸葛亮的多次对抗中,司马懿展现了卓越的战略眼光和耐心。

第一次北伐,诸葛亮兵出祁山,直逼陇右。

司马懿镇守陈仓,面对蜀军,没有选择正面对决,而是采取坚守策略。

下令修筑防线,巩固粮草,避开诸葛亮的锋芒,蜀军久攻不下,后勤断绝,被迫撤退。

蜀军退兵后,魏军将士有些不解。

有人问司马懿:“为何不主动出击?”司马懿只说了一句:“敌人强,我必守。守,则胜”。

蜀军的粮道是命门,只需坚守,便能拖垮对手。

这一策略在诸葛亮的后几次北伐中反复奏效。

蜀军屡次出征,均被迫撤退,司马懿的冷静和沉着,使他在对抗诸葛亮时占据了主动。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双方在渭南对峙。司马懿利用地形优势,埋伏骑兵于要道处。

蜀军推进至关键地点时,突然遭到魏军骑兵的袭击,阵型被击溃。

这场战役后,司马懿巩固了在军中的权威,魏军将士对他的指挥才能佩服不已。

有人称赞他:“如鱼得水,未逢敌手。”

决断与胜负手——“有几手比曹操高明!”

毛主席评价司马懿“有几手比曹操高明”,其中之一便是他在关键时刻的决断力和战略眼光。

曹操攻占汉中后,司马懿曾建议趁胜追击,拿下西川,彻底击败刘备。

可曹操迟疑不决,最终放弃了这个机会。

司马懿的建议被忽略,魏国也失去了彻底消灭蜀汉的机会。

就在权力被架空时,司马懿迅速抓住曹爽外出祭祖的时机,发动政变,整个过程干净利落,没有给对手留下任何反击的机会。

司马懿的高明,还在于他的布局并不限于一代人的权力。

掌权后,没有急于称帝,而是将大权交给儿子司马昭,为家族的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孙子司马炎最终建立了西晋,完成了三国的统一。

平陵之变司马懿掌握魏国大权,更注重长远布局,再看曹操,虽然改革了世袭制,却未能保住曹魏的江山。

毛主席评价的历史启示

毛主席在多次谈话中提到,“隐忍是一种智慧”。

司马懿的隐忍,与他对局势的深刻洞察密不可分,能够在危机四伏的环境中,选择避锋芒、藏实力,而不是逞一时之快。

这种隐忍体现了对局势的掌控能力,更是一种深远的战略耐性。

面对曹爽的排挤时,选择了退居幕后。

不是不能反击,而是认为时机未到,贸然行动只会招致更多的风险。

装病躲避曹爽的锋芒,外界看来是一种无奈之举,实际是一次成功的“政治休眠”。

对这种隐忍智慧,毛主席推崇备至,认为“成大事者,需有耐性”。

这种战略耐性与现代政治,和军事中的长期规划,理念高度契合:在局势未明时,保存实力;在敌人放松警惕时,一击致命。

对诸葛亮的五次北伐,毛主席评价司马懿“敌孔明之智”,不仅能够看透对手的意图,还能够精准地选择战术,与诸葛亮的运筹帷幄相抗衡。

诸葛亮善用奇计,司马懿则擅长以守为攻。

每次北伐,司马懿都采取坚守战术,以时间换空间,通过持久战逐渐耗尽蜀军的后勤和士气。

面对诸葛亮的“骂战”,司马懿不为所动。

这种耐心和冷静,源于对局势的精准判断,蜀军的后勤链是弱点,只需坚守,便能不战而胜。

“智慧是因应变化之道。”,毛主席说道,司马懿没有被对手的威胁吓倒,也没有因士兵的不满而急于求成,而是始终把握大局,以静制动,化解危机。

毛主席还对高平陵之变有过评价,“时机一旦出现,须抓住毫不放松。”司马懿的成功得益于他对时机的敏锐把握。

能够在混乱的局势中果断出手,将一切不确定性扼杀在萌芽中。

毛主席高度评价司马懿的另一原因,是他的长远眼光。

他的儿子司马昭、孙子司马炎,通过延续司马家族的政治优势,最终建立了西晋王朝,完成了三国的统一。

这种长远的布局能力,司马懿的成功远远超越了个人成就。

毛主席评价司马懿“有几手比曹操高明”,就是因为他在布局上,展现出的远见和耐心。

结语

司马懿为何能笑到最后?毛主席的三次评价,为我们解开了这个谜题。

从隐忍到智谋,从果断到长远布局,真正的强者,不仅要懂得抓住机会,还要能耐得住寂寞,计划未来。

0 阅读:20
兜兜历史迷

兜兜历史迷

识历史,学知识。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